知识产权制度影响技术创新的中介因素分析

2015-01-29 18:38蔡跃洲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北京100732
中国科技论坛 2015年8期
关键词:技术创新

蔡跃洲(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732)



知识产权制度影响技术创新的中介因素分析

蔡跃洲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北京100732)

摘要:本文从知识产权制度建立的理论基础和知识产权制度实践出发,就知识产权对技术创新及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全面梳理分析。知识产权制度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由诸多中介因素所共同决定,包括R&D活动、跨国技术转移、信息披露扩散、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创新能力等。完善中国知识产权制度须平衡各种因素,适应国情把握好保护力度;结合现实中存在问题弥补制度漏洞、遏制负面因素,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制度体系框架。

关键词:知识产权制度;技术创新;中介因素

1 建立知识产权制度的理论基础及现实偏差

1. 1技术创新的市场失灵特征

技术创新活动的市场失灵特征主要体现在知识外溢与创新风险两个方面。

任何一项技术创新首先是创新知识的创造和生产。知识具备流动性和扩散性特征,同时又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等公共产品属性。因此,基于技术创新活动而产生的创新知识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外溢。创新知识外溢,对于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都有积极作用。然而,过度的知识外溢会带来大量竞争者迅速分摊创新成果产生的超额利润和社会收益,导致创新主体无法获得足够的商业回报弥补创新成本,进而导致全社会范围内创新活动供给的严重不足。

创新的高风险和不确定性也是影响创新供给的重要因素。Arrow指出,创新本身是具有冒险性的活动,其失败的可能性始终存在[1]。高风险和不确定性会影响企业的创新决策,增加企业创新获得外部资金的难度,最终也会降低创新主体的创新意愿、减少全社会的创新供给。

1. 2知识产权制度与创新激励

“创新知识外溢”、“创新过程的高风险”等市场失灵特征,必然导致全社会创新供给的不足。政府部门为了提升经济增长潜力,必然会采取一定的政策措施和制度安排鼓励创新;知识产权制度给予创新者一定的市场垄断地位,根本目的在于增加知识产权所有人在社会回报中所占有的份额,使其获取高额利润、加快回收成本,进而引导更多人才、资本等要素资源投入到创新中。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现代知识产权法律就是以《垄断法》(Statute of Monopolies)命名。

英国《垄断法》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专利法,标志着现代专利制度及知识产权制度的正式建立[2]。

1. 3实证与理论预期的偏差

根据理论推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能够激励创新,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然而,国内外相关的实证结果与理论预期却存在较大偏差,并不完全支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的论断。

Park和Ginarte利用1960—1990期间的跨国数据,研究知识产权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知识产权制度能够通过刺激R&D和物质资本投入和积累而间接影响经济增长[3]。Shapiro和Pham对美国制造业的实证研究表明,美国大企业所创造价值的三分之二与无形资产有关;在人均产出(增加值)方面,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比非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高出大约72%[4]。Sattar和Mahmood利用39个国家数据进行的面板分析同样表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增长有着显著贡献[5]。

不过,很多的实证并不完全符合理论预期,甚至与之相矛盾。Lerner收集整理了60个国家在过去150年时间里专利政策的变化数据,据以分析专利政策变化对创新的影响。最终结果表明,专利保护对技术的转移和应用(创新活动)很多时候产生的是负面影响[6]。Williams利用人类基因组测序方面公共人类基因组项目和私人公司Celera的数据,就知识产权对后续创新的影响进行了估计。实证结果显示,Celera公司的知识产权减少了后续20%~30%的科研和产品开发投入[7]。

Falvey等利用79个国家的面板数据进行的门槛回归分析表明,知识产权保护对增长的影响取决于经济体的发展阶段;知识产权保护激励高收入国家的创新和低收入国家的技术流入,而对中等收入国家来说则会由于模仿范围的缩小而产生负面影响[8]。而Sattar和Mahmood的实证结果尽管显示出正面影响,但同时也发现知识产权制度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存在较大的国别类型差异;其中,对高收入国家的促进作用比对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国家更为明显;而对中上收入国家的促进作用又比对中下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更为明显[5]。

余长林专门就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对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知识产权保护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呈非线性关系,尤其取决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技术差距[9]。通常,技术差距较大时,宽松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当技术差距较小时,则需要更为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该项实证结果对于转型时期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设计和保护强度的把握具有

非常直接的现实意义。更多国内学者的实证结果显示,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对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发挥了显著的促进作用;中国现有经济发展水平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10]。当然,太强的知识产权保护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一定负面作用;而且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不同省份间知识产权保护对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的影响有所不同[11-12]。在东部地区通过各种技术溢出效应产生了明显的正向影响;而对西部地区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则较弱[13]。

2 知识产权制度影响技术创新的主要机制

知识产权制度对宏观创新水平的影响需要通过一定的中介因素和机制,作用于微观主体(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来最终实现。在此过程中,作为传导中介的R&D投入、技术传播及扩散、企业融资能力、FDI及技术转移等因素如何变化直接决定着知识产权制度的最终效果。实证结果与理论预期的偏差及实证结果之间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中介因素在不同条件下做出的不同反应。

2. 1知识产权保护与R&D投入

知识产权制度的基本逻辑就是通过授权垄断使创新企业能够从技术创新中获得更多的专属性收益,从而激励创新企业进行更多的R&D投入。假定其他条件不变,或者说在R&D投入产出效率保持基本不变情形下,创新企业的创新产出也将与R&D投入保持同步增长,最终促进经济增长。然而,“其他条件不变”的假设过于理想化,从微观主体(企业)的R&D投入决策,到R&D活动的创新产出,每个环节都会受到其他因素影响;不同条件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很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创新及增长结果。

首先,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在增加既有创新活动补偿和回报的同时,也可能减少技术创新的机遇,增加后续创新活动的难度,从而影响R&D投入的产出效率。对于创新来说,更为重要的是“机遇”,即创新的潜力;而这与待开发的知识池相关,即那些等待转化为新过程或新产品从而实现市场价值的存量知识。存量知识的规模是内生的;每一个从事研发和学习的个人或企业,既对知识池有所贡献,又从中获取既有的存量知识。专利制度的本质是“以制度形式圈定本属于公共产品的知识”,使得他人能从中受益的知识池规模下降。而每一项未授予专利的创新则会扩大知识池的规模,支持他人进一步创新。知识产权制度的设计和保护力度决定了每项创新活动对存量知识池规模和技术机遇的影响。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将打破公共知识池的平衡,创新活动产生的增量减少,还不断从中获取开发既有存量知识,知识池的规模由此而不断缩小,技术创新机遇也将减少[14]。

其次,在动态中R&D投入的创新产出效率又会直接影响到R&D投入决策。面对技术创新机遇的减少和可能的创新产出效率下降,企业很有可能选择减少R&D投入。为此,知识产权保护程度与R&D投入之间的关系也是不确定的,这在实证上也得到了验证[14]。

最后,知识产权保护过于严格条件下,既有创新企业的垄断地位被强化,高额的垄断利润很可能降低其进一步创新的动力。1894年,美国授予爱迪生在电灯领域的专利权范围过于宽泛,导致在此后11年内该领域的技术进步几乎停滞。

2. 2知识产权制度与外商直接投资及跨国技术转移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知识产权制度会通过外商直接投资(简称FDI)及跨国技术转移影响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简称TRIPs)作为WTO乌拉圭回合谈判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张世贸组织成员统一建立起最低标准的IPR保护制度。现实中,发达国家技术更为先进,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完全符合TRIPs要求;因此,TRIPs签订后,是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成为发展中国家所必须面临的权衡和抉择。由于资本和贸易的跨国流动,发展中国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将通过FDI流入及相应跨国技术转移对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对于人力资源禀赋、技术吸收能力较弱的国家来说,虽然跨国公司转移过来更多技术,但缺少必要的承接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仍然难以提高。而对于自身技术吸收能力较强的国家来说,虽然单项技术的扩散速度会由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而降低,但更多的技术转移会加快整体技术创新步伐。

2. 3知识产权制度与技术信息披露及扩散

知识产权制度对创新的推动作用还表现在相关制度框架下,特别是专利制度,所形成的系统性的信息公开披露机制。知识产权制度既保障创新活动的回报,同时也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获取和扩散。因为专利声明中的相关信息能够为其他潜在的发明人所获取。公开披露的专利信息,能够实现全球范围内技术信息的互通和共享;全面收集、分析关联领域的专利信息,有助于创新主体更好地把握本领域技术发展动态和方向,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进创新[19-20]。

知识产权制度通过信息披露和扩散推动创新和增长的作用机制,在实证中也得到了验证。Moser分析1851—1915年期间英美两国博览会的创新产品数据,发现专利信息披露制度(相比各种企业内部的技术诀窍)明显促进了技术信息的传播和扩散[21]。叶静怡等基于中国发明专利数据的计量分析,也支持“专利信息提前公开有利于优质技术传播”[22]。

2. 4知识产权制度与企业融资能力

知识产权制度有助于提升企业融资能力,缓解创新企业普遍面临的资金约束。知识产权授予对创新主体的生产经营是一种隐性背书;随着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业务的广泛开展,创新主体还能充分利用获得的知识产权对外融资。

一方面,每一项知识产权授权都是包含特定价值的无形资产。随着商业银行资产评估手段和风险控制水平的提升,围绕知识产权开展的质押融资业务日益增多。另一方面,知识产权包含了现行知识产权制度对创新主体的一种正面肯定和隐形背书;这种来自政府权威机构的肯定和背书,对于创新企业吸引风险投资也有着很大的帮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味着企业所拥有的知识产权具有更高专属收益权和市场价值,企业融资能力也将随之而提升。

3 影响知识产权制度作用效果的其他因素

3. 1经济体的发展水平

通常经济体发达程度越高,知识产权制度产生的正面作用越明显。发达经济体在创新起点和创新要素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有助于增强激励,使更多社会资源不断投入到创新活动中。

那个唐飞霄,对师父说话的语气是那样的谦卑诚恳,面上的神色也是那样的恭谨忌惮,甚至在遭到师父回绝后,他也表现得像个经过了激烈思想斗争最后终于决定放弃的孩子。

3. 2知识产权制度实施时间

知识产权制度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效果会随实施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知识产权制度在短期内会抑制其模仿创新,但长期中却有利于国外技术的传播和本土创新能力的培育。

3. 3技术创新活动的类型

知识产权制度对不同类型创新活动所产生的影响是有所区别的。在渐进式创新特征明显的领域,较为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通常会对跟随者或后续缓解的创新活动形成较大阻碍;然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也可能推动后来者另辟蹊径,从而诱发颠覆性的激进式创新。

3. 4知识产权主体的垄断行为

知识产权主体为强化其行业垄断地位,可能滥用垄断权,打压行业内其他企业,从而影响市场竞争、损害经济效率和社会福利。近年来,美国高通公司滥用其标准必要专利的行为便是一起典型案例。高通一方面将标准必要专利与非标准必要专利捆绑,以整机作为许可费计算基础向手机厂商收取专利费;另一方面通过“穿透”条款将免费反许可范围惠及高通的全部客户。高通的上述策略,不但增加了下游厂商生产成本和消费者负担,还抑制了包括下游厂商在内的行业内其他企业的创新动机和创新能力。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专利弱国和新兴经济体来说,带来的损害尤为严重。

3. 5专利投机公司的恶意行为

专利投机公司对正常技术创新活动恶意设置障碍,会造成大量社会资源的无效耗费。专利投机公司是指那些本身并不生产专利产品或者提供专利服务,而是从其他公司、研究机构或个人发明者手上购买专利的所有权或使用权,然后通过专利诉讼赚取巨额利润的专业公司或团体,也被称为专利蟑螂。其惯用手法是,以低价向破产的公司购买专利,运用所购买的重要专利来控告合法企业。2011年,美国的硬件和软件为应付专利蟑螂支付了总计高达292亿美元的法律费用和调解费用;而在2005年,同类费用支出总额仅为67亿美元。专利蟑螂不从事任何社会价值创造活动,在宏观经济体系中处于猎食者地位;其他价值创造主体还不得不配置一定的要素资源来应对掠夺[23-24]。

4 启示及建议

4. 1遵循成本收益原则,努力平衡各种因素

知识产权制度实践的复杂性决定,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并不必然带来更高的创新和增长;一定程度的知识产权保护在短期内会增加微观主体的创新投入,而过度保护又会减少其他微观主体的创新机遇,降低被保护者继续创新的动力。另外,知识产权制度的实施还需要以更大的社会福利损失作为代价。

要真正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对创新和增长的支撑作用,需要平衡好各种相关因素,在赋予创新者有限排他性权利的同时,尽可能降低其他微观主体开展创新的成本,减少社会福利损失。

4. 2适应中国发展国情,适当加强保护力度

知识产权制度的构建还应该结合现实国情,配合国家战略实施的需要。从现阶段看,适当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既是WTO成员国应当履行的义务,也是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现实需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大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在执行TRIPs协定过程中能否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很大程度取决于其技术吸收能力、人力资源禀赋等因素。发展中国家在确定知识产权保护强度时应该充分考虑上述条件。

欧美国家在建立完善知识产权制度过程中,都充分考虑自身的国情和发展需要。例如,德国拥有世界一流的制药工业,于是他们实施了对药品的专利保护期限在20年基础上延长5年的规定;而考虑到德国软件业相关领域与美国的差距,他们不盲从美国,至今对计算机程序都没有给予专利保护。美国在最初建立专利制度时,为适应其科技水平较英国等相对落后的国情,专利保护方面的规定也相对宽松,以便为其追赶营造更为宽松的环境。随着美国在全球领先地位的确立,其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也日趋严格。

未来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应该在配合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原则下不断进行做出适应性调整;特别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与中国自身科技水平及创新能力之间的协调匹配。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为弱势领域争取更多发展空间;还要着力保护强势领域已有优势,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

4. 3弥补制度体系漏洞,着力遏制负面因素

在增加激励的同时,要着重从制度设计上避免可能出现的负面因素,并根据知识产权制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正和弥补。一方面,探索合理的保护尺度,避免市场主体过度依赖市场垄断地位获取超额利润而降低自身创新动力、阻碍后续创新。另一方面,完善知识产权诉讼的相关法律法规,尽量减少知识产权纠纷,特别是专利投机公司恶意诉讼可能带来的社会资源的无效损耗。

4. 4顺应技术发展潮流,完善制度体系框架

当前,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其关联技术群集为支撑的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正在加速酝酿。知识、信息、创新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围绕创新和知识创造而衍生的知识产权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据的地位日益突出。

未来的知识产权制度体系建设,须顺应知识创造和创新步伐不断加速的现实要求,致力于增强存量知识产权信息的分析利用能力,降低知识产权纠纷带来的社会福利损耗;从专利制度、知识产权诉讼、知识产权服务等方面多管齐下,建立覆盖知识产权全工作链条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以规范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营、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的相关活动。

参考文献:

[1]Arrow Kenneth. 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Learning by Doing[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62,29(3) :155-73.

[2]Mossoff A. Rethinking the Development of Patents: an Intellectual History,1550-1800[J].Hastings Law Journal,2001,(52) : 1255-1322.

[3]Park Walter G,Juan Carlos Ginart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Economic Growth[J].Contemporary Economic Policy,1997,(15) :51-61.

[4]Shapiro Robert J,Nam D Pham. Economic Effec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Intensive Manufacturing in the United States[R].World Growth Working Paper,2007.

[5]Sattar Abdul,Tahir Mahmoo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Economic Growth: Evidences from High,Middle and Low Income Countries[J].Pakistan Economic and Social Review,2011,49(2) :163-186.

[6]Lerner Josh. The Empirical Impac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n Innovation: Puzzles and Clu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9,99(2) :343-348.

[7]Williams Heidi L.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the Human Genom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13,(1) :1-27.

[8]Falvey Rod,Neil Foster,David Greenaway.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Economic Growth[J].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6,10(4) :700-719.

[9]余长林.知识产权保护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J].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2) :51-57.

[10]吴凯,蔡虹,蒋仁爱.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0,(12) :1832-1836.

[11]沈国兵.知识产权保护与中国省级经济增长: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情况,2009,(10) :4-12.

[12]彭福扬,彭民安,李丽纯.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基于我国区域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4)。

[13]张源媛,兰宜生.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溢出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东部、中部和西部面板数据的检验[J].当代经济研究,2014,(7) :26-31.

[14]Stiglitz Joseph 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the Pool of Knowledge,and Innovation[R].NBER Working Paper,20014,2014.

[15]Helpman Elhanan. Innovation,Imitation,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J].Econometrica,1993,61(6) :1247-1280.

[16]Wakasugi Ryuhei,Banri Ito. The Effects of Stronger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n Technology Transfer: Evidence from Japanese Firm-level Data[J].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09,(34) :145-158.

[17]Dinopolulos Elias,Paul Segestrom.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Multinational Firms and Economic Growth[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10,(92) :13-27.

[18]Grossman Gene M,Edwin L-C Lai. International Prote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4,94 (5) :1635-1653.

[19]Scotchmer S. Innovation and Incentive[M].Cambridge,MA: MIT Press,2004.

[20]Scotchmer S,J Green. Novelty and Disclosure in Patent Law[J].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1990,21(1) :131-146.

[21]Moser Petra. Patents and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Economic History[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2013,27(1) :23-44.

[22]叶静怡,李晨乐,雷震,曹和平.专利申请提前公开制度与技术知识传播[J].世界经济,2012,(8) .

[23]Murphy Kevin M,Andrei Shleifer,Robert W Vishny. Why is Rent-seeking so Costly to Growth?[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3,83:409-414.

[24]Grossman Herschel I,Minseong Kim. Swords or Plowshares? A Theory of the Security of Claims to Propert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5,(103) :1275-1288.

(责任编辑沈蓉)

Analysis on the Intermediary Factor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egime Influenc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i Yuzhou
(Institute of Quantitative&Technical Economics,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732,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the mechanisms of how intellectual property regime impacts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s well as economic growth are reviewed based on relevant theories and practices. As a matter of fact,how intellectual property regime affec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depends on many intermediary factors,including R&D,the cross-country technological transfer,the disclosure and diffusion of technological,stag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national innovation capacity,and so on. To improve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egime in China,it is essential to keep balance among various factors and maintain a suitable level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Particularly,factors with negative effects should be constraint properly.

Key words:Intellectual property regim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termediary factor

收稿日期:2014-12-30

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科技战略与科技政策研究评价”(10620151001005),国家软科学面上项目“产业结构转换、技术创新与中国经济增长潜力提升”(2014GXS4B073),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计算研究”(12AZD096)。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062. 4

作者简介:蔡跃洲(1975-),男,江西余江人,经济学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技术创新
“欧洲杯”有哪些新闻报道技术创新
基于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网络组织对技术创新的贡献
技术创新语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难点分析
技术创新路径下的产业结构调整机制研究
创业投资模式下的两类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
浅方式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及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