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与老师

2015-01-29 22:38乔虹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14年3期
关键词:讲授常识礼仪

乔虹

在学校组织的读书活动中,我有幸读到了李政涛博士所写的《教育常识》一书。该书荣获“《中国教育报》2012年度教师最喜爱的100本书”以及“《中国教师报》2012年度教育图书价值榜十大好书”等殊荣。一经打开,书中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对人性的剖析、对教育的剖析、对教师的理解与尊重便使我震憾。它让我产生阅读的渴望,也让我为自己在教学工作中产生的心理纠结找到了答案,重新拾得那久违的“坦然”。

阅读,是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一条极为重要的途径,这已经是当下教师和教育行政及培训部门的共识。而教师读书不外乎两类——“喜欢的”和“需要的”。读自己喜欢的书是一种享受。大凡好读书者,十有八九是挑选自己喜欢的书读。人与人相处,讲究一个缘字;人与书沟通,更需要一种“缘”。因为喜欢而去读书,没有压力,没有牵绊,更自由,更随意。它宛如一场精神的放牧,过程自得悠闲,结果酣畅满足。

读书者一般有这样的体会:读自己喜欢的书,可以读出兴趣,悟出门道,读了也用得上。大约正因如此,也就带来另一个问题:对自己喜欢的书,卷不离手,百读不厌;而对自己不喜欢的书,则躲之避之,从不涉足,久而久之,就会在自己的读书领域里留下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也在自己的知识结构中留下一个空缺的“链条”。于是,也就有了这样一个命题:除了“喜欢的”,还要读点自己“需要的”书籍,哪怕这些书籍是自己不喜欢的。

而《教育常识》则从我“需要的”书籍变成了我“喜欢的”朋友,变成了和我直接对话的导师和引领者。这使我更加体会到:人与书沟通,除了缘分,还需要一种相知,而这种知遇是一次心灵的契约,一份情感的交流,更是一种思维的跋涉。

当仔细阅读书中一个个生动的课堂实例时,免不了会和自己的教学联系起来。我这学期讲授礼仪课,礼仪教育的核心是什么?礼仪教育的核心是情感教育,是充满生活气息的人性的教育,是让学生在学习、继承华夏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学会做人的教育。因此,当你在尊重学生的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尊重你。学生在学会尊重老师、同学的同时,也学会了尊重所有的人,这是学生迈入社会的基础。所以,我不断地反问自己:我尊重我的学生吗?我与他们是否都懂得了倾听,学会了倾听?我所组织的课堂活动和讨论有价值吗?学生的学习是否已从“勉强”走向“自主”?课堂观察的角度是在“教”,还是在“学”上?无数的问题困扰着我,同时,我的心被书中描述的一个个成功的案例所牵扯着。

我在思考:以前我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认为,虽然礼仪是表示敬意或尊重的外在表现形式,但是培养礼仪意识远高于外在形象的塑造,所以花费了很大精力和很多时间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和细致讲解,但收效甚微。在读到“教育可以在表演和观看中展开”一节时,我豁然开朗,深刻理解了“表演”与“观看”不仅仅只是表现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它更是依托着目标,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开放”,而这种开放往往又具有一定的方向性。由此,我及时调整了教学思路,在讲授“现代礼仪的意义”一节时,我将目标设定为依托教材,教会学生凭借人之善来善待他人,我看到的是学生由茫然到活跃的自然转变。在讲授个人礼仪时,我收集大量礼仪图片,结合生活场景、标准仪态让学生进行模拟演练。他们由刚开始认同教材、模仿学习到后来自觉,先学后用,逐步深入文本,并分享着彼此的快乐。当然,这种令人感到轻松“愉快”的分享是建立在彼此“紧张”的独立思考基础之上的。

中职学生正值花季,青春热情、富有朝气、活泼好动是他们的特点,年少无知、自由散漫、自制力差也是他们的不足。他们中不少人由于基础差、学习目的不明确,上课走神、玩手机甚至打瞌睡都是难免的。因此,在教学中注入欢声笑语,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

教学空间会呈现出怎样的气氛,不是教师一厢情愿就能实现的。我认为,那是一种建立在彼此认同基础上的自重感的获得。能悟出如此“简单”的道理,得益于这书的滋养,感谢《教育常识》一书。

(责编  赵   河)

猜你喜欢
讲授常识礼仪
数学课堂“限时讲授”教学策略
健康常识我知道
健康常识我知道
常识:哪杯更冰凉
筷子礼仪
礼仪篇(下)
浅谈数学课堂讲授的时机选择
超越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