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胜清
国内外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校企深度融合,倍增双方利益,实现双赢,才能走得更远。
在我国校企合作已经有多年历史,特别是新世纪召开的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以来,开展校企合作的学校和企业越来越多。但是,大多数还是局限于浅层次合作。如企业为学校提供一些设备、提供一些兼职教师、设立奖学金,学校实施“订单式培养”,为企业输送员工;而企业没有参与学校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没有参与学校对学生专业学习考核标准的制订,没有提供办学经费。学校没有参与企业的研发,没有为企业员工培训。双方也并没有在决策、执行、咨询三个层次形成全面合作体系,没有建立实质性的校企利益共同体,从而做到优势资源互补,更不可能实现校企双方利益的倍增。所以,这样的校企合作没有制度保障,基本上是松散型的,虽然也能够实现一定的互惠互利,但是走得不是很远。
对市场经济新体制新环境下的企业来说,更加不愿意去做没有“利益”的事情。过去及当前,技能人才紧缺,通过“订单培养”这种模式,可以建立起校企合作关系。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技能型人才供求矛盾出现变化,单靠输送技能人才这一个“利益”,并不能完全吸引企业。我们应建立一种以合作办学为机制、以合作育人为模式、以合作就业为目标、以合作发展为动力的校企利益共同体,来实现校企的深度合作。
据报道,浙江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与皇冠集团、众泰控股集团、高新技术园区等开展的校企深度合作,是一个成功的典型,具有标杆意义。如皇冠集团专门为学院投入300多万元建设了2000平方米的教学车间,车间里摆放的是市场里最先进的电动工具,学生能在生产岗位上接受皇冠老员工手把手的教学,切身体会严格的生产纪律、一丝不苟的技术要求,这能让学生直接了解具体生产岗位的技术要求,为毕业与就业接轨奠定基础。与此同时,在车间的多媒体教室中,学生可以聆听到学院讲师团专门设计的与市场同步的课程,可以接受学院专门引进的在欧美和日本有着成熟经验的高级工程师进行国际化水平的教学。对皇冠来说,除了人才利益,经济利益同样可观。由企业技术骨干、学校专业教师和国外专家学者三方面组成的讲师团对企业员工进行的培训,大量节约了皇冠的人力资源成本。仅此一项,就可以为企业节省成本几百万元,而且这种培训更具有针对性。除了人员培训,浙江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提供的科研平台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更为可观。在众泰汽车学院,学院教师和众泰集团技术骨干经过几个月的埋头苦干,研发出项目“SL-32型磁吸附式无绳救援切割机”和“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组均衡管理和控制”,仅此两项就为企业带来了3000多万元的产值。
他们的成功告诉我们,校企只有深度合作,才能倍增双方利益,实现共赢。也就是说,校企应该建立一种以合作办学为机制、以合作育人为模式、以合作就业为目标、以合作发展为动力的实体性的利益共同体,在决策、执行、咨询三层级形成全面合作体系,来实现校企的深度合作。企业除了为学校提供先进的设备、兼职教师、设立奖学金,还要参与学校专业教学计划和学生专业学习考核标准的制订,学校要积极参与企业的研发,参与企业员工培训,还可以送戏、送教、送体育活动到企业。学校在教学环境中融入企业要素,对学生实施“准企业管理”,在教学内容中加入职业素养、职业态度、企业文化的教育,做到校企文化的融合,实现校企关系实质的发展。
让企业拥有更多 “利益”,可以调动企业参与学校办学的积极性,这成为职业教育多方办学体制的一种新探索。毫无疑问,通过“缔结婚姻”建立起来的校企合作新体制新关系,不仅杜绝了校企合作“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而且使校企合作始终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有利于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发展。这样的紧密型合作,一定会受到企业的欢迎,具有合作的可持续性。
在校企合作方面,现在是职业院校做了很多工作,但企业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这里的关键是缺乏科学可行的制度来调动。我们建议国家要尽快研究出台关于校企合作保障机制的法律,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创办职业学校,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创办工厂或企业,并在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优惠,加大行业企业在专业、课程和人才培养标准方面的参与度;尽快建立一种以合作办学为机制、以合作育人为模式、以合作就业为目标、以合作发展为动力的校企利益共同体,来实现校企的深度合作,从而形成校企合一、产教融合、校企共进、互惠双赢的良性循环,让校企合作走得更远。
(作者系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二职业高级中学副校长)(责编 赵 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