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的搏击——浅析张承志《北方的河》中的河流意象

2015-01-29 01:01:28赵颖璐江苏大学212000
大众文艺 2015年20期
关键词:张承志原型河流

赵颖璐 (江苏大学 212000)

张承志的小说《北方的河》以磅礴的气势,凝重而浓郁的色彩,展现出北方大河雄浑而又俊逸的风貌。作者用诗化的笔调抒发对“破碎”生活的希望和赞美,使我们得以窥见传统民族性格的继承和张扬,理解民族精神的内蕴和升华,感受到一股喷涌而出的灵魂的撞击和古老文明强有力的新生。

池莉在《地理的突围》中讲到:“在我们的生命的成长历程中,我们有许多次要为自己的生命而哭泣,而其中有一种隐秘内心哭泣来自我们所在的地理关系。对于文学来说,这是一个永恒的好故事。在人生这悲壮的行程中,我们只有用文学来抚慰自己。只有文学在地理之中,又在地理之外;在生命之中,又在生命之外。”1《北方的河》恰恰就是这样一部与地理密切相关的作品。它通篇讲述的是一位经历文革的青年发誓要考上地理研究生的故事,但是我们却能从“他”描述的地理关系中感到心脏在胸腔中强有力的跳动,澎湃而又凝重。尤其是那五条河流给我们的感觉,超过其本来的意义,带给我们视觉和心灵上的震撼。

一、河流意象和父亲原型

(一)力量的象征

小说一共描写了五条河流,黄河,湟水,额尔齐斯河,永定河和黑龙江。这条河水伴随着“他”精神的成长,化成他的血与肉,将生命的搏击融入到他的体内,让“他”的形象更具有立体感。“他”就是河流的儿子,来自北方河流的精灵,甚至连他自己也体会到这一点。当他沿着黄河踱步,听着隆隆的河水声,看着那一块块半凝固,微微凸起的黄流时,“他”低声用他那浊重而又低沉的嗓音呢喃道:“我觉得这黄河——像是我的父亲。”同样在后面的河流描述中,虽然并没有明确提到父亲的概念,但是从作者的字里行间中,我们依旧可以感受到河流作为父亲意象对于“他”所具有的感染力,指导着“他”跨山跨水,向着“他”自己的梦想前进。因为“他”从小就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一直渴望来自父亲的关爱。北方的河流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缺,成为他心中父亲的完美化身。

荣格认为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大河形象本来就是一种父亲原型。他认为在集体潜意识原型中,父亲原型和母亲原型是比较常见的,父亲原型代表着权威、力量和尊严,母亲原型则意味着滋养、保护和帮助。这在张承志的小说中都可以找到相关的例子,父亲的原型就是《北方的河》中的河流,母亲原型就是《黑骏马》中的额吉和索米亚的女性形象。在荣格眼里,宽广的土地、平静的海洋、幽深的洞穴、子宫等都是母亲原型的代表,高山、大川、风暴、公牛等则是父亲原型的代表。这些原型在不同时代,不同作品中都会有反复的出现,是人们一种共同的精神现象。2

小说中描写的第一条河流是黄河,在“他”眼里是父亲的河流,充满着力量、权威、尊严。在黄河的面前,主人公感到自己的渺小,恰如一只小鸭子,需要外来力量的庇护。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法描绘“他”一次又一次横渡黄河的情景,“两腿和双臂不仅没有抽筋,而且那么有力和舒展”,“我就这样游,注意手臂推水时别太猛,两腿后蹬时也要用劲均匀,你总是喜欢用劲过猛。”3多么具有原始的阳刚之美,仿佛跨越千年,古希腊的斗兽场上,古铜色肤色的勇士在阳光的沐浴下展现着力量贲张的肌肉。“他”知道黄河一直在保护着自己的小儿子,“他”也乐意接受这来自父亲的关爱。从“他”的身上我们仿佛看到神话传说中的盘古,有一种坚如磐石,烈如电火的气概,仿佛野性在呼唤。

荣格认为原型是一种巨大的决定力量,它导致了事情的真正发生。4《北方的河》中“他”对父亲充满着向往和渴求,而“他”在实际生活中,父亲的原型也在同样支配着他的行为。

在《北方的河》中,主人公“他”没有父亲,因为父亲的不负责任,对家庭和婚姻的背叛,所以一直厌恶这个词,但这只是心理表层的一种现象,在“他”的内心深处“他”一直在寻找可以与父亲相称的意象。当他看到那条携着千钧之力劈开山谷的黄河时,尘封的情绪破土而出,这不是“他”的父亲么,一个值得崇拜的对象,所以一直渴望与父亲同步的思想支配着他的行为,他渴望成为一个具有真正父亲品格的男子汉。

在黄河上,他向女记者展示着自己的力量和自信,他用横渡黄河的力量向女记者证明自己的男子汉气概,不,这不是在证明什么,“他”没有那么肤浅,这是黄河的精神在延续。当那位女记者发出“男子汉绝迹了”的感慨时,他把自己与牛虻、马丁·伊登、保尔·柯察金列在一起,骄傲自信的回答了女记者的抱怨,并且坚定不移的朝着目标进发,维护自己的尊严,虽然文章在后面不止一次的描述了由于横渡黄河而带来的肌肉拉伤的后遗症,暗示着青春的流逝,但是“他”从未服输,“他”说:“我的青春别想背叛。”

黄河向他展示着来自父亲形象的力量,权威和尊严,仿佛是一条呼风唤雨的巨龙。而来自遥远的黑龙江,作者描述的最后一条河流同样也是力量的代表,甚至超越了父亲形象,是他内心的渴望所在,是他理想的代表,早就蓄足了力量,可怖而又迷人。“他”说他要举着诗篇,用雄壮的声音在粗厉的风啸中朗读,“他”感到心中有一团火焰在燃烧,一个崭新的他就要诞生。“他”觉得自己就要化作一堆巨浪,伴着黑龙江进入海洋,走向未来的人生。文中的最后一句话写到:“窗口渐渐变得亮起来,东方出现了晨曦。”5是的,历史与现在,梦想与追求化成了“他”的血脉,让人们看到历史画卷在一点一点铺开,看到“他”的灵魂在搏击,作品以这种精神在预示着古老文明的演变,历史在孕育新生。

(二)宁静的化身

作者描写的第二条河水是湟水,不及黄河的波澜壮阔,只是静谧、自然,满载生活的气息。同时面对着破碎的彩陶罐和常青树,湟水也笼罩着一层历史的沧桑和人世无常之悲。湟水就是这样一个饱尝历史沧桑的父亲形象,但是却不是绝望在弥漫,生命的脉搏在跳动,谁也无法改变这一现象。

没错,当“他”看着破碎的彩陶罐流成了生活,常青树依旧青葱时,他明白了道路的曲折和前途的光明是统一的。那只破碎彩陶罐虽然怎么也拼不完整恰如那一代人的生活,但是历史之河久远,生命之树常青,生活还在继续,生活的破碎不是彩陶河的唯一,还包含着“好多别内容”,只是女记者没有看到。所以心里认为破碎是生活的全部内容的女记者与热爱生活,渴望在生活奋斗中追求自己,塑造自己的“他”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也是他们最终无法在一起的原因。虽然“他”是在永定河边得出这一结论,但是在湟水边早就埋下了伏笔。那位女记者虽然也在奋斗,但绝望早在唇边弥漫,她要借一块岩石来依靠,来缓解自己的疲劳和寂寞,徐华北的出现恰恰满足了这一需要。她说:“你们俩都是一块岩石。”6不,他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冈村信林轻唱:“我就是我,我不能变成你。”徐华北的奋斗只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他却有宏伟的梦想,远不是研究生那样简单。他在为中华民族的科学事业奋斗,拼命追回被历史耽误的青春。《搏击俱乐部》里说:“我们是被历史遗忘的一代,没有目的,没有地位,没有世界大战,没有经济萧条,我们的大战是我们的心灵;我们的大萧条是我们的生活。”只是有人成功了,有人失败了。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一代知识青年在逆境中成长的现实,同时也看到动荡岁月铸就了他们特有的品质,勤奋向上,他们自觉的把个人命运与祖国联系起来。不管生活是怎样破碎,他们依旧用自己的食指写下相信未来。正如作者在小说的开头写到:“我相信会有一个公正而深刻的认识来为我们总结的:那时我们这一代独有的奋斗,思索和烙印才会显露其意义。”7他在湟水河畔找到了自己血脉,历史和新生在他身上得到完美的融合。

同样永定河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景观给人视觉的冲击,只是宁静的流淌,用饱含坚忍和深沉的力量来安抚失意的青年。也许在人们的眼里,安静的流淌意味着为生活驯服,但是别忘了,它孕育出贯穿历史的北京城。“他”瞬间就明白了父亲给自己的告诫,明白自己的可笑之处,明白在爱情上,只有陕北小伙的兰花花或是哈萨克巴汉子的阿米娜才适合自己,她们会心甘情愿陪着你从一条河跑向另一条河;在生活上,“他”明白自己应该像永定河那样缓缓流淌带着内敛和含蓄拥抱整个世界。那条安详的河流奇迹般地抚平了“他”躁动的灵魂,“他”不卑不亢的走进书记的办公室,用智慧赢得了他人的赞赏。看着“他”骑在自行车上飞扬的衣角是那样的粗旱清新,又是那样的惊心动魄,他的心胸整个开阔起来,含蓄,宽容的精神状态又回到他的身上了。

(三)重诺言和情义的代表

文章的第三条河流额尔齐斯河在“他”的追忆之中,那是一条“自由自在”的大河,是全国唯一一条流向北冰洋的外流河。它孕育着那方辽阔的土地,悄悄的改变着喝过它水乳的人们。就像那重情重义的精神从额尔齐斯河上完美的被“他”继承。在“他”的心中,一个真正地父亲除了拥有来自黄河的力量外必须有忠贞的品质。“他”对任何形式的背叛都充满厌恶,尤其是对徐华北的态度。徐华北有才气,肯奋斗,充满着自信,但是却不是男子汉,甚至不配提及到额尔齐斯河,额尔齐斯河是属于重诺言和情义的人的。徐华北不仅背叛了自己的爱情,用拙劣的谎言掩盖自己逃离的事实,更是被现实奴役的悲剧人物,早就没有自由可言。而“他”在面对爱情的背叛时并没有做出任何出格的举动,一如既往的,如一个真正地男子汉一样完成自己应做的事情,他甚至担负起本不属于自己的责任。在当红卫兵时他没有打过任何人,但当女记者谈及自己父亲的死因时,他主动承担这一份责任。“他”牢记来自父亲的告诫,做人要重诺言和情义,它着重人的品质,它只认识意志、语言和热情。

二、生命的蕴藉

作者在开头写到:“我相信,会有一个公正而深刻的认识来为我们总结的:那时,我们这一代独有的奋斗、思索、烙印和选择才会显露其意义。但那时我们也将为自己曾有的幼稚、错误和局限而后悔,更会感慨自己无法重新生活。这是一种深刻的悲观的基础。但是,对于一个幅员辽阔又历史悠久的国度来说,前途最终是光明的……从这种观点看来,一切又应当是乐观的。”8北方的河所蕴含的生命意义即是这种血统,昂扬乐观的精神贯穿了这部书的始终。它没有任何来自文革结束后的迷茫,孤独和无助,更没有那个年代诗人们的的愤怒和痛心,整本书传达出的恰如顾城笔下“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状态。“他”认为一切是乐观的,所以带着自己的力量、尊严和责任朝着既定的目标毫不犹豫的进发。这种乐观昂扬的精神,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同时也体现在“他”对青春的态度上。文章中有六次写到因横渡黄河而导致肌肉拉伤所带来的痛苦,看似不经意,却在暗示着青春不在,理想终难实现的状态。秦老师说:“你是在奔跑着生活,你不觉得累吗?”对,就是要奔跑着,以此来追回浪费的青春。他的身体疲惫不堪,心中却充满自由,轻松的喜悦之情。他说,“肉体可以衰老,心灵可以残缺,而青春——连青春的错误都是充满魅力的。我就是我,我的北方的河应该是幻想的河,热情的河,青春的河。”9“他”惊喜的发现自己正在继续获着青春,“他”可以向着他的理想之路继续进发。

“他就是那样,干什么都不顾一切”,“瞧,他又朝着他的目标冲上去了。”徐华北的话是对“他”的恰当描写。“他”把青春转变为成一种信仰,希望能够借助这种积极向上的信念,支撑着人的一生。没错,这股赤子之心若能保持在人的一生中,那所产生的力量该是多么的强大。

结语

作者借五条河水描述了“他”的成长心路,使得整部作品成为一个完整的象征对应:一边是现实中的黄河,湟水和永定河,一边是追忆中的额尔齐斯河和黑龙江;一边是青春的足迹,一边是梦想的源头。两相对应,蕴含了丰富的生命情致和热烈的情思。文中的“他”曾不止一次提到,“他”要写一首诗,名字叫北方的河,整篇文章仿佛就是一首赞美诗,是对生命的礼赞。“他”的人生旅程是“他”心灵的升华,“他”将他深刻丰富的内心体验与整个世界相结合,让整个世界充满活力与希望,带着崇高和神圣光芒。它的旋律是昂扬激烈又充满活力的,那种深刻的内涵和他所具有的雄浑壮烈的阳刚之美更是满足了来自与时代的需要。我们有一天会循着“他”的步伐,顺着北方的河流,去走近一个未知的全新世界。

注释:

1.池莉.地理的突围[J].小说选刊,1999(1):15.

2.周永明.《北方的河》与父亲原型[J].文学评论,1987(1):32.

3.张承志.北方的河[M].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24.

4.周永明.《北方的河》与父亲原型[J].文学评论,1987(1):32.

5.张承志.北方的河[M].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32.

6.张承志.北方的河[M].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154.

7.张承志.北方的河[M].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2.

8.张承志.北方的河[M].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2.

9.张承志.北方的河[M].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95.

猜你喜欢
张承志原型河流
包裹的一切
河流
小太阳画报(2019年4期)2019-06-11 10:29:48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流放自己的河流
散文诗(2018年20期)2018-05-06 08:03:44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剑南文学(2016年14期)2016-08-22 03:37:42
原型理论分析“门”
人间(2015年20期)2016-01-04 12:47:08
当河流遇见海
张承志文学年谱(修订稿)
东吴学术(2015年4期)2015-12-01 03:20:44
关于《张承志文学年谱》的订正启事
东吴学术(2015年4期)2015-12-01 03:20:42
精神的长旅
——从《黑骏马》到《心灵史》看张承志文化身份认同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