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洪彧
摘 要:小学科学有效教学的关键之一在于课堂上的有效交流,这也是课堂秩序建立的新方略。对于有效交流,必须关注三个问题:一是影响学生科学学习有效交流的原因是什么;二是怎样培养学生有效的科学交流能力;三是“高观点”与“大视角”下的科学有效交流应当如何实现。将这三个问题放在更大视角下来观照,可以有效确立有效教学的方略。
关键词:有效交流 教学秩序 新方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2B-0014-02
多年的小学科学教学实践让笔者注意到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那就是学生的交流往往是“热闹与喧嚣”背后的效率低下。起初笔者也认为是交流方式存在问题,可能不应只注重交流的形式而要更加关注交流的实质,但实际上这一归因可能并不科学。因为在教师注意交流的实质内容时,学生的交流效率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升,反而影响了学生的交流热情。于是,笔者思考:怎样的交流才是有效的交流?如何提高学生有效交流的能力?这是当下科学教学亟待研究的课题。据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有效探索:影响学生有效交流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怎样培养学生的有效交流能力?
一、追问:影响学生科学学习有效交流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在探寻问题之初,笔者首先关注的就是交流能力的概念界定,通过资料查询,笔者认为,所谓科学教学中的交流能力是指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进行前科学知识、科学知识以及科学信息、科学发现时的表达能力。相关研究表明,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把在活动中获得的感性认识和形成的“内部语言想法”(即活动过程和结果)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表达出来,并在运用的过程中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并最终形成一定水平层次的科学概念。
根据这一界定,笔者认为,小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交流有两个层次的水平:一是生活经验层次,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用自己在生活中形成的语言去对学到的科学知识进行交流;二是科学知识的层次,即学生在经过科学知识的学习后,能够利用科学课堂上习得的概念或规则进行交流(尽管学生未必知道什么叫概念什么叫规则)。显然,这是两种交流语言,而更多的时候,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是这两种层次的混合体。由于学生受到日常生活概念、前科学概念的影响,头脑中存有根深蒂固的模糊认识甚至错误认识,这就使得学生在交流中尤其是在科学探究中的有效交流受到影响。尤其是随着科学知识的越来越丰富,要求学生更多地利用科学系统的知识进行交流,而学生由于生活因素的影响太强大,由于对科学系统的语言掌握相对滞后,就会导致学生在科学学习中交流的有效性受到影响。
由此可以判断,尽管学生的交流还受到学习动机、兴趣等因素的影响,但影响学生有效交流的最主要、最基本的因素,还应当是学生的科学话语系统。
二、探寻:怎样培养学生有效的科学交流能力?
怎样的教学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交流能力呢?笔者以为关键在于分析学生科学交流的障碍,廓清科学课交流的误区,真正从科学语言培养的角度发力,让学生尽快学会运用科学语言进行交流。
为了让研究更为科学,笔者以建构主义作为指导理论,以培植儿童的“主体性”为教学与研究目的,让儿童学会研究、学会交流。让儿童以前科学概念为基础,在科学猜想、科学实验、科学的合作性探究中,促进学生科学语言系统的形成。
首先,笔者对学生的科学学习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并在学生的交流动机上做出一定的努力,以确保学生在科学学习中敢于交流、愿意交流、乐于交流。
其次,笔者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在学生交流中的指导作用的发挥;二是对学生交流的评价。这两个方面主要着眼于教师的“教”,这里并不是忽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是考虑到小学生的学习品质还处于初步形成的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有待培养,此时交流能力的培养不能过多地依靠学生,而应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例如,执教《把液体倒进水去》一课的教学中,为了促进学生的有效交流,在教学中课题组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你能想到生活中除了水还有哪些液体?生活中在哪些场合有将其他液体混入水中的情形?如果让你来探究,你会选择什么样的液体?这些问题的设计看起来都很简单,但有着重要的目的,那就是将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建立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这降低了学生思维的坡度,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尽快活跃起来。
探究是教学的重点,但由于其与本文主题不完全重合,此处不赘述。在探究之后交流时,为了尽量引导学生在交流的时候用上科学语言,笔者在学生交流前进行指导:根据实验的现象,同学们在交流的时候一定会更多地选择生活中的语言,但我们的科学学习更多地要用科学语言,因此同学们要尽量利用探究活动单上和教材上的语言进行描述,同学们之间可以互相提醒。
由于在本探究中学生经历了先倒水再倒油、先倒油再倒水、先倒水再倒洗衣液再倒油(少量)等情形,可以观察到不同的结果。在对这些结果进行描述并交流的过程中,笔者收集了各个小组在交流时的发言,发现学生在互相提醒的情形下,都努力用科学语言进行描述,尤其是混合、分离、浮、沉甚至是溶解等概念,都用得比较准确。即使有学生由于思维惯性,还是下意识地用生活语言(甚至是方言),也会有其他学生进行及时的提醒。学生个体在其他学生面前进行反馈交流的时候,就能够比较准确地用科学语言进行探究现象与结果的描述。
事实证明,这样的思路贵在坚持,只要让学生养成在科学语言系统中进行交流的习惯,学生的交流就比较到位,学生在考试中就能获得较高的评价。
三、展望:“高观点”与“大视角”下的科学有效交流研究
科学教学中学生有效交流的研究尽管是微观研究,尽管切口较小,但可以看出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一些基本道理。比如说某些问题的现象看起来简单,但存在的原因可能比较复杂,解决问题贵在对症下药。
以学生的有效交流能力培养来说,尽管离不开学生的交流空间与动作,但如果不将这个问题放到科学语言系统培养的视角下,那么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就容易落空。因为语言作为交流的工具,在小学科学的学习中关键在于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与运用,如果学生的语言不能纳入到科学语言系统中来,学生就算对实验现象观察得再仔细,对实验的过程把握得再准确,学生最终的描述可能仍然是生活化的、经验化的,这就使得学生永远游离在科学学习之外,自然不利于学生的交流。而我们的研究也表明,只有抓住了科学语言系统这一牛鼻子,学生的有效交流才有可能发生,交流能力的提升也才成为可能。
因此,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往往要放到一个更大的视角中去研究,这应当成为小学科学教学研究的一种规则与意识。
参考文献:
[1]刘静波.探析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有效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13).
[2]徐燕.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0,(5).
[3]李君.精心策划,促进有效交流——小学科学教学中交流有效性模式构建初探[J].科学大众,2014,(5).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5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