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让数学课堂更有效

2015-01-28 02:49宋洛林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23期
关键词:数学课堂学生

宋洛林

摘 要:课堂是学生们学习的重要途径,是教师教育教学的核心舞台,如何让数学课堂更有魅力,如何让数学课堂更有效,本文就我在教育教学过程让学生获益的一些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心得体会进行了积极的阐述。

关键词:学生;数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112-0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形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想、推理、验证等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供给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引导,耐心等待,给学生探究的自由空间,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自觉地进行知识建构,教师再做适当的调控,这样学生对知识就有一个接受掌握的过程,学生在学到数学知识的同时,个性得以张扬,智慧得到释放,这样,才能使数学课堂更加有效。

一、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活动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备课时,教师如果能把需要学习的数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巧妙地设计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之中,给学生主动学习创造了机会,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和热情。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先让学生理解圆周长的概念,再让学生想办法测量事先准备好的圆形实物的周长。经过学生动手实践、讨论交流,得出两种测量方法:①滚动法;②化曲为直法。这时,我在肯定了学生的方法后,然后拿出一根绳子,上面系着一个小铅锤,甩动绳子,形成了一个圆,然后提问:“这个圆的周长你有办法测量吗?”面对这个问题,学生不知如何解决,这时再去研究圆的周长如何计算,学生便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中来。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究。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由于每个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时,存在一定的差异,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等待学生的发现。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让每个学生准备了一个活动的平行四边形,用两只手能把它拉成一个长方形,并提问:“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什么办法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而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我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中,耐心地倾听学生的想法和看法,这样学生就不仅理解了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之间的关系,也得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因此,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并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的本质所在。

三、注重方法,让学生自我否定并改正。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动态生成的,再加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背景,对知识有着不同的理解,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错误资源,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合作交流,各抒己见,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教学《平均数》时,出示了五一期间,太原动物园参观人数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估计这5天(1000、1200、1100、900、800)参观的平均人数大约是多少?有的说估计有1200人,有的估计有1000人,也有的估计900 人,可有个学生说有1500人。对于学生的估计结果,我未做任何评价,而是说:“你估计的准吗?请你算一下。”等结果一出来,我首先肯定了估计结果是1000的学生,并赞扬他说:“你估计的可真准啊!”然后,我又问估计1500的这位同学:“你去问一下,怎么会估计的这么准。”估计结果是1000的同学介绍了自己的想法。这时我又问:“估计1500的同学,你现在有什么启发?大胆的说出来。”最后,我表扬了这位同学:“虽然你错了,可是你能从同学那里得到启发,不但改正了自己的错误,而且学到了好的方法,以后学习一定会更加进步”。在这种安全的心理环境下,学生身心愉悦地学习,并实行优势互补,从而达到共同促进和提高的目的。

四、重视过程,让学生自我反思并评价。

新课程标准提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我在教学时,尝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也促使他们进行自我反思,让他们在学到数学知识的同时,潜能得以开发和应用。比如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出了一道题:六年级45个同学去博物馆参观,博物馆规定:门票每人20元;一次性购票50张以上(含50张)享受8折优惠,请你设计一下购票方案。学生经过独立思考,集体交流,得出了以下四种方案:

方案一:20×45=900(元)

方案二:20×50×80%=800(元)

方案三:20×50×80%=800(元) 800-5×20=700

方案四:20×50×80%=800(元) 800-20×80%×5=720

面对四种方案,让学生说出各自的理由。

方案一是每人用20元买票,需要900元;

方案二是按八折买票50张,需要800元;

方案三是先按八折买50张,再把多余的5张票以原价卖出,需要700元;

方案四把多余的5张票以8折卖出,需要720元。

这时,我没有立即做出任何的评价,而是等待让学生自己做出评价。学生的评价很快集中在对多余5张票的处理上,主要有3种不同的观点:①按原价出售多余的5张票;②按打折后出售5张票;③把这5 张票送给生活有困难想去博物馆参观的同学。经过讨论后,学生普遍选择和接受了观点③。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怎样面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而且还学会了用人性化的眼光去看待具体的生活问题。

五、加强理解,让学生个性张扬并展示。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理念,也是小学数学的主要目标。数学学习非常重视学生对数学知识个性化的理解,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是共性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带有学生个人的感悟。例如:在教学《乘法的简便运算》时,有这样一道题:24×25,我在巡视时,发现了学生的解题方法非常多,经过归纳整理如下:

解法一24×25=24×5×5=120×5=600

解法二24×25=25×4×6=100×6=600

解法三24×25=25×8×3=200×3=600

解法四24×25=25×2×12=50×12=600

解法五24×25=4×6×5×5=(4×5)×(5×6)=20×30=600

解法六24×25用列竖式计算得600。

我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问题,并且通过讨论交流感悟,让学生不仅学会计算,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地体验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猜你喜欢
数学课堂学生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学生写话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