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少青+张俊+李文道
摘 要:选取北京市1所重点中学和1所普通中学的586名初二学生为样本,进行性别角色、体质健康及体育态度的测量与调查。结果表明:双性化(38.9%)与未分化(36.2%)比例较高,单性化较低(24.9%)。男生群体中,体质健康由好及差的顺序为: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未分化,男性化和未分化个体在体质健康上差异显著(P<0.05);体测各单项指标随性别角色呈现不同规律;不同性别角色在体育重要性、喜欢程度、锻炼次数方面差异极其显著(P<0.001)。女生群体中,体质健康由好及差的顺序为:女性化、男性化、双性化、未分化,女性化和未分化个体体质健康差异边缘显著(P=0.08);体测各单项指标随性别角色呈现另一种规律;不同性别角色的女生在重要性(P<0.05)、喜欢程度(P<0.001)方面差异显著。在结果的基础上,分析了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研究的局限性、未来展望与相应的干预策略。
关 键 词:心理学;性别角色;体质健康;体育态度;初中生
中图分类号:G80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4)06-0081-07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ender roles and physical health as well as
sports attitudes of junior school students
CHEN Shao-qing1,ZHANG Jun2,LI Wen-dao3
(1.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48,China;
2.Elementary Education College,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48,China;
3.Education College,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48,China)
Abstract: The authors selected 586 junior school students from a key middle school and an ordinary middle school in Beijing as the specimens, measured and investigated their gender roles, physical health and sports attitudes, and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the percentages of students with an androgynous gender role and students with an undifferentiated gender role were high (38.9% and 36.2% respectively), while the percentage of students with a unisexual gender role was low (24.9%); among the groups of boy students, the order of physical health from good to poor was as follows: students with a masculinized gender role, students with a feminized gender role, students with an androgynous gender role and students with an undifferentiated gender role, individuals with a masculinized gender role and individuals with an undifferentiated gender role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terms of physical health (P<0.05), various single event indexes measured during physical test showed different patterns varying with gender role, different gender roles had an extreme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erms of sports importance, likeability and exercise times (P<0.001); among the groups of girl students, the order of physical health from good to poor was as follows: students with a feminized gender role, students with a masculinized gender role, students with an androgynous gender role and students with an undifferentiated gender role, individuals with a feminized gender role and individuals with an undifferentiated gender role were margin different in terms of physical health (P=0.08), various single event indexes measured during physical test showed another pattern varying with gender role, girl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gender role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terms of sports importance (P<0.05) and likeability (P<0.001). Based on the said findings: the authors analyzed possibly existing affecting factors, research limitations, future expectations and corresponding intervention strategies.endprint
Key words: psychology;gender role;physical health;sports attitude;junior school students
性别角色和体质状况是衡量健康三维观中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与身体健康的重要指标,然而,目前中国青少年在这两个方面的状况都不容乐观。一方面,伴随着社会形态的变迁,青少年的性别认知正经受着来自多元文化与教育观念的巨大冲击,在商业媒介与娱乐节目的浸染下,为满足自身求异崇新的心理需求,他们的性别角色发生了显著的改变[1]。“伪娘”、“花美男”、“女汉子”等一系列称谓的流行暴露出青少年性别角色的偏移或错位,这种现象将严重影响个体的成长、婚恋与生活,乃至未来整个民族的生命形态。另一方面,青少年的体质状况依然不容乐观,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在形态发育水平和营养状况改善的情况下,青少年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同时伴随着身体素质和机能的一系列问题的出现[2]。
同为健康要素,性别角色与体质状况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性别角色是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体育态度和行为意向?国内基于大学生和儿童群体的部分研究已经证实了一些相近的观点:熊明生[3]研究表明,体育运动可以改善人们的性别角色,有利于健康性别角色的形成,更有利于女性形成健康的性别角色。姚萍等[4]调查发现,坚持运动被试者的男性化量表得分显著高于不坚持运动被试者,提示影响个体坚持体育运动的性别特质可能与个体的男性化特质有关。漆昌柱等[5]对儿童群体的研究表明,参加跆拳道训练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影响较参加体操训练更明显,参加体育运动的时间越长,对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越大。
国外研究更多指向性别角色与个体社会化及体育运动的关系问题。Janet[6]研究发现双性化的儿童和青少年显示出较高的自尊,与传统化性别类型的同伴相比,他们更受欢迎,适应得更好。Kulis等[7]对151名13~18岁的青少年研究表明,消极的性别角色与内在化和外在化问题显著相关。Steinfeldt等[8]对中学生足球运动员的研究表明,校园生活和运动特性预示了性别角色冲突的分化水平,而校园生活和拘束情感预示着未来生活中寻求帮助的态度。Hardin[9]则指出,提升女性在体育与健身活动中的比例无助于改变传统的性别角色类型。
综上,以往研究更多关注于性别角色与体育运动的交互作用,以及性别角色对个体社会化进程的影响,有关青少年性别角色与体质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还比较少,考虑到各阶段的学情差异和数据获取的难度,本研究拟以初二学生为调查对象,初步探讨青少年性别角色与体质健康及体育态度的关系。在新的视角下对中学生的身心关系进行研究,或有助于及时、针对性地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和运动处方调节,为实施健康教育的现实需要提供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包括北京市2所中学的初二学生,一所城区市重点中学,10个班共计425人,一所城区普通中学,8个班共计313人(两所学校均未采集实验班的数据),总计738人。但由于部分被试者个人信息缺失或无法识别,致使性别角色、体质测量、体育态度3者数据无法匹配,删除无法匹配及无效问卷,有效的被试者586人,其中男生296人,女生290人,调查有效回收率为79.4%。
1.2 研究方法和程序
1)测量工具与评价项目。
本研究性别角色的数据来自Bem性别角色量表(Bems Sex Role Inventory,简称BSRI)的测量[10],此量表经中国心理学学者刘电芝等[11]在国内进行大学生性别角色研究时作了本土化改编,即修订后的CSRI-50。龚茜[12]在进行中学生性别角色调查时,在不改变题目的情况下对部分题意做了解释,以符合中学生的理解程度,本研究采用的便是针对中学生的CSRI-50量表。学生在每道题目从“1完全不符合”至“7完全符合”之间的7个等级上依据自己的程度进行勾选,得到相应的1~7分,然后以量表分值与样本中位数相比较来判断个体类别归属。原研究男性量表和女性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α)分别为0.89和0.86,重测信度分别为0.82和0.80。本研究中男、女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2和0.89,数值较高,表明测量工具科学、可靠,已达到心理测量学的标准。
被试者的体质健康状况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项目及权重系数》[13]测试成绩来衡量,测量项目共5项,分别是身高标准体重(系数0.1)、肺活量体重指数(系数0.2)、耐力项目(系数0.3,选测项目两校均为男生1 000 m、女生800 m)、柔韧力量类项目(系数0.2,选测项目两校女生均为实心球,男生重点校实心球,普通校握力体重指数)、速度灵巧类项目(系数0.2,选测项目男女生均为篮球运球),总计100分(单项计算时按百分制,以描述个体的单项水平)。
体育态度部分包括4道自编题目,采用3点评分法,测查学生的体育态度、锻炼习惯和项目偏好。对体育重要性的认识:重要3分、一般2分、不重要1分;喜欢程度:喜欢3分、一般2分、不喜欢1分。锻炼习惯包括体育课外每周锻炼次数、每次时间(min)以及偏好的运动项目填写。
2)施测与数据统计。
体质数据的采集在北京市中小学体质测量期间进行(2013年11月),测量前与两所学校的教师说明要求,保证测试标准统一、规范,为避免学校体测数据汇总后人为变动,数据现场采集后,由笔者统计分数(不包括各校的奖励得分)。性别角色和体育态度数据的采集在体质测量期间进行,教师在发放量表时再次对部分题目做了解释,两部分填答时间约17 min,被试者填完后当场回收,现场回收率99%。
所有数据处理采用Excel录入,使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管理系统软件(初中版)进行分值运算,使用SPSS 20.0导入数据并进行相应的描述统计、X2检验和方差分析。endprint
2 结果与分析
2.1 初中生性别角色分布状况
性别角色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一套与自己性别相应的行为规范[14],是后天形成的社会性别,根据Bem的双性化理论,人群中存在4种性别角色类型: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未分化,采用CSRI-50量表通过计算个体的相应得分来判断其社会性别归属。本研究根据调查对象的男性化分量表得分(M)和女性化分量表得分(F)的中位数(男性5.61分,女性5.42分)进行性别角色的界限划分,具体分值与特征见表1。
将两校采集到的性别角色数据进行归类整理,男生、女生、总体性别角色分布状况见表2。
总体来讲,双性化(38.9%)已成为初中生性别角色发展的新趋势,未分化(36.2%)现象也非常普遍,传统的单性化比例(男性化12.3%,女性化12.6%)较低,女生男性化的比例(11%)要大于男生女性化的比例(8.1%)。
考察普通校和重点校数据发现,普通校96名男生,女性化仅2人占2.1%,男性化21人占21.9%。重点校男生201人,女性化22人占10.9%,男性化19人占9.5%,普通校男生的性别角色正性化特征明显大于重点校。
2.2 性别角色与体质健康的关系
体质测量数据采集后,输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系统软件,测量结果见表3。
表3可见,女生体质状况明显好于男生(平均分差6.8分)。5项单项成绩中,女生的平均成绩均优于男生,其中,肺活量体重指数超出男生15.8分。除身高标准体重外,男生各项指标的标准差数值也高于女生,表明男生数据离散程度较高,个体成绩差别较大,女生成绩则相对平均。
将表3中成绩按4种性别角色进一步细分,可得表4和表5。
基于表4、表5,进行性别角色与体质健康的关系分析:
1)性别角色与体质健康的总体关系。
总体上,男生中体质测量成绩最好的是男性化群体(79.7±9.3)分,最差的是未分化群体(74.3±14.4)分。女生中体质测量成绩最好的是女性化群体(84.4±7.7)分,最差的也是未分化群体(82.5±10.7)分,但她们之间的成绩平均值差别比男生要小。
一元方差分析(ANOVA)表明,4种性别角色类型之间的总成绩主效应差异边缘显著(P=0.05)。事后多组比较(Post Hoc Tests)发现,男生男性化和未分化差异显著(P<0.05),女生女性化和未分化差异边缘显著(P=0.08),其余无差异。不同性别角色之间,男生、女生和总体成绩的变化趋势不一致。
2)性别角色与身高标准体重的关系。
男、女生中身高标准体重成绩最好的均为女性化群体,男生成绩最差的是未分化群体(63.2±17.9)分,女生成绩最差的是男性化群体(69.4±21.4)分。访谈中学体育教师发现,处于青春期的女生较男生更为注重形体条件,控制体重意识较强。这种状况和全国体质测量数据相符合(城市男生肥胖率13.33%,女生5.64%)[12],间接说明了女生该项成绩较好的原因。
数据分析表明,4种性别角色之间身高标准体重成绩主效应差异边缘显著(P=0.08)。女性化和未分化之间差异显著(P<0.05);男生女性化和未分化差异边缘显著(P=0.05),女性化和双性化差异边缘显著(P=0.06);女生之间无显著差异。总体上,男生和女生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性别角色与该成绩存在交互关系。
3)性别角色与肺活量体重指数的关系。
女性化女生肺活量体重指数分值较高,其余类别变化不大。男性化和双性化的男生分值较高,女性化略高于未分化。
分析表明,4种类型之间肺活量体重指数主效应差异不显著。男生双性化和未分化差异显著(P<0.05);女生之间无显著差异。总体上,男生和女生的变化趋势不一致。但女生此项成绩与身高标准体重变化一致,表明女生性别角色与这两项指标的交互关系明显。
4)性别角色与耐力的关系。
男女生中,男性化群体的耐力成绩均为最优,未分化成绩均为最差,该项成绩体现出典型的性别角色特征。
分析表明,4种类型之间耐力成绩主效应差异非常显著(P<0.01)。男生男性化和未分化成绩呈非常显著差异(P<0.01);女生之间无显著差异。总体上,男生和女生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男生耐力素质与性别角色的交互关系明显高于女生。
5)性别角色与柔韧力量的关系。
数据统计时发现,男生普通校握力体重指数平均成绩太低(62.2分),与女生成绩差距较大(分差22.5分),失去分析意义,故本项目的对比只采用了重点校的男生实心球成绩(81.8分)。男女生中,男性化的柔韧力量成绩均为最优,未分化成绩均为最差。
分析表明,4种类型之间柔韧力量成绩主效应边缘差异(P=0.08)。女性化和未分化差异显著(P<0.05);男、女生4种类别之间均无显著差异。总体上,男生和女生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性别角色对该项指标有一定影响。
6)性别角色与速度灵巧的关系。
两校选测篮球运球为速度灵巧项目,男生中女性化成绩最好(86.9±3.8)分,女生中双性化成绩最好(89.1±3.1)分,男女生中,未分化成绩均为最差。
分析表明,4种类型之间柔韧力量成绩主效应差异不显著。男生之间无显著差异;女生双性化和未分化之间差异显著(P<0.05)。总体上,男生和女生的变化趋势有较大差异。
2.3 性别角色与体育态度的关系
体育态度的数据来源于问卷调查,设置题目包括运动项目偏好、对体育重要性的认识、喜欢程度、锻炼频率和时间。
1)各性别角色的运动项目偏好。endprint
从表6可以看出,男生中,男性化和双性化偏好集体同场对抗性项目,与个人隔网对抗项目百分比差距较大;女性化偏爱个人与技巧项目,项目分配均衡,百分比差距较小;未分化介于3种群体之间。女生中,整体偏好个人项目,篮球项目在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中的比例逐渐降低,未分化的特征不明显。这种状况说明了运动项目和性别角色之间存在交互作用,从另一个角度诠释双性化的青少年将更加适应未来社会。
体育态度和锻炼时间的统计结果见表7和表8。
以性别角色的4个类型为自变量,以体育态度4个指标的二阶因子为因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
从表7发现不同性别角色的初中男生在重要性、喜欢程度、锻炼次数方面差异及其显著(P<0.001),在锻炼时间上差异不显著。两两比较发现,男性化和双性化群体在对体育重要性认识、喜欢程度和锻炼次数得分较高,未分化和女性化得分较低,重要性得分女性化高于未分化。
从表8看出,4种类型的初中女生在重要性(P <0.05)、喜欢程度(P<0.001)方面差异显著或非常显著,在锻炼次数和时间方面差异不显著。两两比较发现,双性化重要性得分高于未分化和男性化,喜欢程度得分高于未分化和女性化。
3 讨论
3.1 初中生性别角色的分布特点
本研究中初中生性别角色的分布状况并非理想的发展趋势,主要问题表现在男生和女生中的未分化比例都比较高。该群体正性特征弱化、双性特征不足将给未来的学习与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虽然女生男性化的比例大于男生女性化,但日常观念中我们更多指责的是男生女性化,传统文化更能接受“假小子”、“女汉子”,不愿接受“伪娘”、“花美男”,说明当今社会对女性性别角色的包容程度大于男性,另一方面,现实社会附加给女性更多的异性性别角色责任。此外也反映出多数人在认识上混淆了“中性化”与“双性化”的概念。
3.2 体质测量存在的问题
运动是男孩的天性,睾丸素、血清素等生物激素决定男孩更喜欢体育运动,运动与雄性激素的交互作用可显著增强青少年男性的健康与强壮。然而,从体测数据来看,男生成绩与女生存有较大差距。其中既有女生身体发育早,对待体测认真的原因,也有备选测量项目之间差异性大、评分标准不科学的问题。
按目前《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评价指标,除去必测项目,其它3项均为选测,经调查其它中学体测数据发现,柔韧力量项目,男生选测实心球比握力体重指数的平均成绩要高约20分,女生坐位体前屈比掷实心球高出约13分。速度灵敏有6项备选项目,男生立定跳远与篮球运球分差约17分,女生立定跳远和篮球运球分差约15分。同样是反映柔韧力量和速度灵巧的指标,不同项目成绩差别如此之大,备选项目之间的合理性值得考虑。此外,体重指标已经在必测项目中两次使用,在握力体重指数中再次作为评价指标,分值权重显然过大。把立定跳远归为速度灵巧类项目的科学性也经不起论证。
经访谈中学一线体育教师,并结合考察中考体育加试成绩,男生成绩均普遍低于女生,建议有关部门审视现有评分标准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3.3 性别角色与体质健康之间的关系
男女生中未分化群体的体测成绩最差与本研究最初的假设相符合,但男性化男生和女性化女生体质健康状况最好和研究假设并不完全一致,因为按照Bem[16]的理论,双性化具有最好的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多方面的表现应优于单性化。经访谈几名心理学专家,并仔细对比体测单项成绩后认为:(1)双性化的性别优势更多体现在心理健康、自我评价、社会适应等方面,体质表现受生物基础的影响程度大于性别角色。(2)体测项目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生理机制,如体重与力量,力量与柔韧、灵巧,速度与耐力等,致使单项成绩规律明显,总成绩规律不清晰。(3)样本量问题。由于施测的现实难度和信息匹配问题,本研究样本量缩减为586人,统计分析时多次出现主效应边缘显著(0.05
在事后多组比较中,男生男性化与未分化之间体质成绩差异显著,女生女性化与未分化边缘显著,分析其原因在于:(1)目前的测试项目利于单性化群体的正性特征发挥,未分化群体在体测中不具备优势;(2)结合表4与表5的标准差数据,男生成绩的离散程度较高,变异性大,女生的成绩分布则相对集中,较为平均;(3)根据统计学原理,在样本量未达到足够大的情况下,数据波动越大,差异性出现显著的可能性就越大。
就单项成绩来看,性别角色与体质健康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关联性。主效应显著的只有耐力,其余4项均为两两比较时,某两种性别角色之间有显著差异。由此认为,耐力是本研究中与性别角色关联最为紧密的身体素质,而耐力是相对单一的、针对性强的项目,其它几项均为复合型项目,说明单一项目比复合型项目更能表现出性别角色的差异。是否存在比耐力关联性更强的素质或机能呢?单纯的速度、力量或肺活量、血压?由于条件的局限性,无法一一验证,或可作为未来的研究方向。
3.4 性别角色与体育态度之间的关系
与体质健康相比,性别角色与体育态度之间的相关性更为明显。运动项目的偏好,男生双性化和男性化接近,女性化自成一体,未分化规律不明显,女生最显著的特征是从双性化至男性化至女性化,集体对抗性项目的选择比依次降低。当然,这种选择也受学校场馆条件和校本课程的影响。
男生双性化和男性化群体在体育态度方面与女性化和未分化存在显著差异,女性化的重要性得分高于未分化,反向解释了未分化群体体质最差的原因所在。多元方差分析中,虽然女生类别间存在差异和得分区别,但她们的实际锻炼次数和时间均无差异,和女生体测成绩平均、数值变异性低相符合。由此推论,性别角色与体质健康存在关联的机制在于:性别角色的内在特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个体的态度行为,继而产生了体质健康的变化。endprint
3.5 亟需干预的群体与策略
无论男生还是女生,无论体测总成绩还是各单项成绩,无论体育观念还是锻炼行为,未分化群体几乎均为最差。多组比较时,其它群体全部和未分化群体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虽然显著性差异未必存在因果关系,但在性别角色与体质健康总体规律不甚明朗的情况下,数据清晰地证明了未分化群体的体质窘境,而这一群体的数量超过总体的1/3还多。
初中时期的性别角色仍具有可塑性,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对这一问题引起高度重视,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和矫正。在早期的性别教育中,家长应警惕无差别教育,认识中性化教育的危害,通过暗示和引导,合理发展儿童的正性特征,建立性别角色的认同感。此外,重视体育运动与性别角色的交互作用关系以及体育学科的体验式学习特征,集体性、竞争性活动也有助于改善青少年的社会性别取向,及早进行心理干预与运动方案调节或许会取得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电芝. 转型期我国青少年性别角色取向的偏移与引领研究[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6):1-4.
[2] 群体司. 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EB/OL]. http://www.sport.gov.cn/n16/n1077/n297454/2052573.html,2011-09-02.
[3] 熊明生. 体育运动影响健康性别角色的调查研究[J]. 湖北体育科技,2006,25(1):47-48.
[4] 姚萍,钱铭怡,陈淞,等. 性别和性别角色与大学生体育运动的关系[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2):91-92.
[5] 漆昌柱,邱泽瀚,赵丹妹,等. 体育锻炼对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11):63-66.
[6] Janet P Boldizar. Assessing sex-typing and androgyny in children:the childrens sex rrole inventory[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1,27(3):505-515.
[7] Kulis,Stephen. Gender roles,externalizing behaviors,and substance use among mexican-American adolescents[J]. Journal of Social Work Practice in the Addiction,2010,10(3):283-307.
[8] Steinfeldt,Jesse A.Gender role conflict,athletic identity,and help-seeking among high school football players[J]. 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2010,22(3):262-273.
[9] Hardin,Marie,Greer,et al. The influence of gender-role socialization,media use and sports participation on perceptions of Gender-appropriate sports[J]. Journal of Sport Behavior,2009,32(2):207-226.
[10] Bem S L. On the utility of alternative procedures for assessing psychological androgyny[J].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Consulting Psychology,1977,45(2):196-205.
[11] 刘电芝,黄会欣,贾凤芹,等. 新编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揭示性别角色变迁[J]. 心理学报,2011,43(6):639?649.
[12] 龚茜. 当代中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现状调查分析[J].社会心理科学,2011,26(3):79-86.
[13] 教育部.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项目及权重系数[EB/OL]. http://www.csh.edu.cn/MOETC/home/homeAction!toPublicInfoDetails.action?publicInfoId=8a84818b40c256820140c4a646e403b4,2008-04-14.
[14] Pleck J H. The theory of male role identity:its rise and fall,1936 to the present[G]//Lewn ed. In The Shadow of the Past:Psychology portrays the Sexes.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4:205-225.
[15] Bem S L. Sex role adaptability:one consequence of psychological androgyny[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75,31:634-64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