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激励在高校德育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

2015-01-28 04:27马晓强
科教导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作用机制德育功能

马晓强

摘 要 榜样激励作为高校德育的方式之一,为高校广泛采纳和运用,对高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作用。榜样激励在高校德育中的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和激励功能,探讨其目标机制、互动机制、强化机制、反馈机制,有助于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 榜样激励 德育 功能 作用机制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5.01.047

榜样具有无穷的力量,2013年9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就指出“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①榜样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为我们提供了奋进的目标,其言行举止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会引发群众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转化为催人奋进的力量。从一定意义上讲,榜样是我们完成社会化必不可少的一环。长久以来,榜样教育以生动形象的鲜明特征一直被广泛运用于传统教育当中,在结合西方激励理论学说之后,榜样激励成为教育工作的重要方式之一。新时期高校德育面临一系列挑战,榜样激励进一步拓展了高校德育工作理念和方法的创新。

1 榜样激励在高校思德育中的功能

1.1 导向功能

榜样激励通过为高校受教育者提供先进人物或事例,引导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奋斗目标和行为方式,使受教育者形成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坚定奉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形成社会主义道德和行为取向。在每年的三月,全社会都会掀起学习雷锋热,雷锋精神就是这种导向性的具体发挥,雷锋作为乐于助人的先进典型引导着广大受教育者接受并且实践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1.2 凝聚功能

由于榜样激励传扬社会正能量,激发受教育者内心的情感共鸣和社会认同,因而促使受教育者同榜样相向而行,凝聚社会各方面力量。社会凝聚力的发挥需要一定的感召力,榜樣往往更具更强的感召力。2008年汶川地震后,英雄教师谭千秋的感人事迹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谭千秋舍身勇救四名学生,成为那一刻凝聚全国情感的模范典型,这种深入人心的情感深深地激励着人们投入到抗震救灾工作当中。汶川地震中的英雄人物凝聚了当时整个社会的力量,为赢得抗震救灾的伟大战役提供了坚实的精神动力。

1.3 规范功能

榜样激励的规范功能主要体现在榜样力量的内在约束力规范受教育者的行为,使之满足国家社会的要求。榜样激励通过榜样所传递出来的精神影响受教育者的行为活动,这种榜样代表的正面形象和典型精神是社会认可和倡导的行为规范,通过不断学习这种精神,就能增进受教育者理解社会道德、法纪的能力,并通过自省和自律规制自身行为活动,实现社会所认可的行为规范。

1.4 激励功能

榜样通过其行为的展现和教育者对榜样的精神的阐释,使受教育者内心产生深度情感共鸣和精神感召,从而促进受教育者学习和实践榜样先进事迹。榜样激励的激励功能一方面促进了榜样深入受教育者内心;另一方面,对受教育者模仿行为提供了内在驱动力。以此为基础,榜样激励形成受教育者内心学习的基石和前进的动力,推动受教育者人格力量的形成和发挥。

2 榜样激励在高校德育中的作用机制

2.1 目标机制

“所谓目标激励,就是通过设置和树立理想和目标,激发人们为实现理想和目标而奋斗。”②西方激励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其内在的动机以及需要推动,这些需要就是人们衡量控制自己的生活效力的程度层级。榜样学习者以榜样作为模仿对象和样板,即确立了学习目标和行为方向,就会按照榜样的标准进行活动。当受教育者们确定了目标之后,会激发内在动力积极地为确立的目标行动。榜样激励的实现前提是榜样的行为和精神具有异于常人的特性,这种特性往往具有突破性和超前性。这样由于学习者与榜样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才会吸引学习者并使之产生动力去完善自我向榜样靠拢。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榜样激励必须设定合理的目标和完成的阶段,安排与受教育者相适应的目标才能取得最理想的效果。目标设得太高会使受教育者产生无法达到的挫折感从而丧失激励力量,而目标设得太低又会降低激励的效果。同时要确立由易到难的目标学习过程,根据不同的受教育者制定不同的目标学习方式,避免全能式榜样目标的学习。要积极引导和培养广大受教育者从身边的朋辈群体中寻找模范典型,建立合理的榜样学习目标激励自己前进。

2.2 互动机制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忽视了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互动的关系。这就是说,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完全平等的。”③榜样教育突破传统教育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身份差异,凸显在理解学习榜样过程中的关系平等性。高校在德育中如果能够将榜样人物请进课堂,使学习者和被学习者面对面交流沟通,通过教育者、榜样、受教育者之间的积极互动,激发受教育者的热情和自尊,在潜移默化中使受教育者解除对思想灌输的警惕心理和逆反心理。这种不同角色之间的互动打破了原有条条框框限制,形成良性的互动,受教育者受到感染从而学习榜样身上的精神力量和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有助于推动德育目标的顺利高效完成。

2.3 强化机制

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是通过与外界环境的互动决定的,外界的肯定可以强化行为产生的动机,从而塑造个人行为;外界的否定则促使个人削弱动机,改变自身行为。外界环境的接纳与否成为个人行为养成的关键因素,榜样作为被外界公认的模范具有强化个人行为的作用。模仿榜样被社会接纳和认可的行为使得个人获得满足感和自尊感,从而获得自信及安全感,反之则会遭到社会大众的鄙视、谴责、疏远,从而产生极度的不安,这种不安又会使之与榜样看齐、与社会崇尚的规则和价值形成一致。学校是国家普及知识和社会规范的机构,其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和国家需要的遵守社会秩序的人。因此,学校必须按照要求塑造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必须通过不同方式强化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模式,改正不被社会认可的行为模式,通过激发学生情感和需要动机,塑造健全的学生行为。“当社会或学校树立一位榜样要求大家学习时,往往具有一定的统一性与权威性,很容易得到受教育者的认同与响应。”④通过学校对榜样行为的宣传,使受教育者理解接受并实践了这种行为模式,并因此获得社会肯定甚至表彰就会强化学生对这种模式的学习,从而榜样行为得到广泛传播和进一步强化。若是受教育者的榜样学习行为未受到认可甚至被嘲讽,则可能这种榜样行为就会减少甚至消失。这就要求我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进行榜样激励时必须加强社会互动,通过学校和社会对榜样学习行为的认可及表扬来强化受教育者的行为。

2.4 反馈机制

由于传统以教室和课堂为中心的德育教学受限较多,高校德育活动基本上只能以教师讲授在课堂完成,至于教育效果如何,则无法准确量化和评估。榜样激励后期要求建立高校德育工作的反馈机制,也就是在接受榜样教育之后,可以借助网络等手段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手段完成意见思考的表达。比如通过班级感悟交流会、榜样学习征文比赛、榜样学习活动宣讲、榜样学习调查问卷和实践考察报告等了解受教育者学习情况,针对其中出现的偏差及时予以纠正。同时,这种反馈机制的构建,还可以促进教育者改进教学思路,增进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强高校德育工作效果。

注释

① 新华网.习近平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EB/OL].(2013-09-26)[2014-03-10]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9/26/c_117526476.htm.

②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③ 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④ 彭仲生.榜样激励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运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6(9):123-124.

猜你喜欢
作用机制德育功能
也谈诗的“功能”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通过技术创新促进我镇农业结构调整
冠心丹参方及其有效成分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帕罗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及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