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远
摘 要 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步伐的推进,品格教育因其有助于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引起了人们更多的关注。而两岸高校教育文化交流更是为人们认识品格教育、直面大学生“自我价值定位突出、社会责任意识淡化、品格学习意愿不强、品格实践形式多样”等共同现状,创设了良好的研究平台。为了提升品格教育效果,必须在坚持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使品格学习生活化、品格认知理性化、品格教育人性化,共同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 新时期 品格教育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5.01.042
2008年以来,伴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持续升温,两岸文化、教育、社会等领域的互动交流获得了高速发展。今年8月26日,海峡两岸首届诚信建设发展论坛在广州召开,进一步凸显出品格教育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高校作为国家品格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其对于现状的把握和发展的关注,将影响到两岸社会经济的繁荣稳定。在加强两岸文化教育交流的背景下,我們对高校品格教育发展现状进行认知和分析,探讨新时期推动其进一步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1 认识品格教育
品格教育(Character education)又称为品德教育或人格教育,是以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品性为目标的教育形式。它是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的、具有教育性的活动,引导和促进受教育者形成核心价值,形成社会需要的德性品质的过程。这无论是对于国家的富强、社会的稳定,还是个体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都是不无裨益的。因此,世界各国都在对此进行不懈的探索与实践,希望能够找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有效解决途径和方法。这种教育实践活动最早可追溯到我国的孔子以及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侧重培育核心价值观和培养传统美德的美国新品格教育流派,更是吸引了众多品格教育者的眼球。
2 我国高校品格教育现状
在移动互联高度发达的今天,微信、微博、QQ之类的社交网络在手机客户端迅即跳跃着“吸睛之作”。诸如大学生毒杀室友、爆发“地沟油”食品安全大案等“惊天要闻”不断涌现。尽管这并非普遍现象,但很难不让人产生忧虑。因此,品格教育要做到有的放矢,首先要了解我们所面临的现状。通过与兄弟院校的教育交流,我们不难看出高校品格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现状。
2.1 自我价值定位突出
自我价值指的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大趋势下,时下90后大学生讲究效率,追名逐利,极度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自立、自强与合法权益。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加重了个人考量,展现出较强的功利性,极大地忽视了社会价值的存在。尤其是近年来两岸三地合作、受到大批80后90后年轻人热捧的电影《小时代》,将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推到极致,引发了社会上截然不同的评论。大多数人批判其为赤裸裸的宣传“为了突出自我价值、追逐利益、相互角力,无视道德底限”的不良示范。然而,那些以14~22岁学生为主体的年轻影迷们,包括不少大学生对此却不以为然,乐于接受。
2.2 社会责任意识淡化
当前,我国高校品格教育目标就是引导全体学生把坚定的、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强调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目标的统一性、一致性,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四有”新人,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在很大程度上要求大学生应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要求他们在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利益之间发生矛盾时,学会自觉放弃个人利益而服从于社会整体需要。
然而,“药家鑫撞人杀人案”、室友投毒捅杀案等贴高校标签的重大刑事案件,时刻都在提醒着大家该反省了。“天之骄子”在接受多年品格教育之后,还要放纵自己、不计后果,危害社会。这可怕的一幕昭示着他们社会道德的缺失、法制观念的淡薄,漠视生命、藐视法律、社会责任意识淡化。
2.3 品格学习意愿不强
在文化教育普及程度大为提高的新时期,海峡两岸都面临着高校生源数量骤降的局面。一方面,各高校为了吸引生源,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不得不在教学安排上越来越工具化,有意识地加大专业技能培养与训练。另一方面,鉴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道德底限屡受挑战,不少人觉得品格学习不能够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以至于不愿意浪费时间在品格学习上,轻视乃至无视自身品格素养的形成,完全忽略健全人格的养成。表现为部分大学生不是旷课迟到,就是休息睡觉。久而久之,高校品格教育极易变成走过场,一步步被忽略,难以发挥应有的效能。
2.4 教育实践形式多样
随着对美国新品格教育的借鉴与研究不断深入,我们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强调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注意以多样化的品格实践形式,构建系统有效的品格教育模式。虽说我们从小就一直强调品格教育的重要性,也制定了专门的品格课程教材,但是容易流于形式,满堂灌,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实际效果也是不容乐观的。为了和品格理论的显性教学相匹配,教育者动员一切力量,通过实地参观、情境模拟和言传身教,想方设法地创设品格教育情境。他们在丰富品格实践形式、挖掘隐性教学魅力的同时,努力实现学生对品格教育的认知、情感、意志向品格实践行为的转变。诸如学校、家庭与社区的联动,极大地拓展品格实践教育的时空界限等等。
3 推动高校品格教育发展的对策
基于同根同源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海峡两岸携手共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不断拓展文化教育交流的渠道,形成共同发展的合力。这一切使得我们高校品格教育工作者,有了更多的机会去相互交流与学习,为提升品格教育成效创设良好的平台。
3.1 品格学习生活化
全世界的有识之士,一致认为二十一世纪的新教育就是品格教育。那么,高校品格教育的受众是谁?要回答这个问题,就不能不提到我校校训:“正德厚生”。其语出自《尚书·大禹谟》《中庸》,突出“尽人之性,以正人德;正物之性,以尽物德”,彰显出我校多年来的办学理念,即发展个性,养成健全人格,正德树人;探索践行,掌握知识技能,正德成才;以人为本,厚爱学生,使之品学兼优;德能并进,服务社会,充裕民生。显然,大学生是高校品格教育的受众。但如果品格教育受众仅是大学生,恐怕难以在高校收获预期效果。
大学要讲求品格教育的实效,还需要通过一些隐性教育手法的有力辅佐,引导大学生将品德知识内化为自身修养、外显成文明操守,使大学生品格学习进一步生活化。即要在大学校园里形成人人接受品格教育的软硬件环境,成就“处处是教室、时时在学习”的教育氛围。这既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上鞭辟入里的品格说教,又包括学校科学人性的良制规划和富含教育意义的课外活动,还包括全校师生员工人人自主参与品格教育的校风校貌。毕竟,环境塑造、榜样示范会为大学生的品格理论实践提供更为自然舒适的土壤。
3.2 品格认知理性化
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深度发掘其蕴含的感性情怀,以生动翔实的社会案例,帮助学生获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性认知。一方面,继续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辅以宣传学校“孝”“宽”“诚”“责”“毅”等五字教育特色,深耕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学习,以同理心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避免生硬的“上纲上线”,启发他们理性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培养健全人格和形成优良校风服务。
3.3 品格教育人性化
目前,两岸高校品格教育课堂上都遇到了诸如上课玩手机打瞌睡、不发问不参与讨论、只抄笔记不思考、喜欢标准答案、机械学习无创意之类的校园学习怪现象。诚然,教育不是万能的,要完全改变一个人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作为品格教育实施者,要能促成受教育者一丝一毫的正向改变,这就是一种成功。
要促成这种转变,必须要使品格教育人性化。这里所指的“人性化”,不仅包括教育过程的人性化,也包括教育结果的人性化。一方面,虽然人总是容易看到别人的短处,但是老师一定要学会发现学生的长处,多看学生的优点。要注意在师生互动过程中,让他们感受到人文关怀,感受到被尊重的快乐。因为,快乐作为一种感觉,是一种创意与活力的来源,更是做好事做对事的动力源泉。另一方面,教育结果要让学生获益,这样才能推动他们在做中学,提高品格教育的成效。实践教学作为一条很好的实施途径,让学生用自身所学为自己、为社会发展服务,在实践中检验学习成果,并在具体实践后理性总结,提高对学习的再认识,实现良性循环。假以时日,学生必能从中获取理论教学所不能得的丰富营养。
总而言之,面对活力四射的年轻的90后们,培养他们乐观进取的心态、打开他们浩瀚宽闊的视域、培育他们与时俱进的战力,造就一批“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高素质人才,这是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也是新时期我国高校品格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
本文系正德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教学质量重点课程建设项目
参考文献
[1] 班建武.美国的品格教育运动及其对我国德育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5(6):33.
[2] 贾仕林.当代国外道德转型比较及其对中国高校德育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5(9).
[3] 陈光宪.学习才会赢[M].台湾:台海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