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机械模仿教师范画的解决对策

2015-01-28 07:57彭思怡
科教导刊 2015年3期

彭思怡

摘 要 目前,在幼儿园绘画教学中存在着幼儿机械模仿教师范画的现象,严重束缚了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本文对此指出了教师范画的局限性,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幼儿绘画活动 教师范画 机械模仿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5.01.067

Abstract Currently, there is a phenomenon of children's mechanical imitation on teachers' example painting in kindergarten teaching, seriously hindered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imagination and creativity. 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e limitations of teachers' example painting,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children's painting activity; teachers' example painting; mechanical imitation

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教育内容与要求中,艺术领域的教育目标定位于幼儿能够“初步感受并喜欢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①可见,艺术是个性化极强的领域。而绘画作为典型的艺术创造活动之一,理应成为幼儿大胆表现、彰显个性的途径。教师的任务在于引导、启发幼儿创造新异的作品,不墨守成规,不自我重复或抄袭他人作品。然而,在幼儿园绘画教学中仍存在着不少教师一味给幼儿提供范画幼儿机械模仿的现象。

范画教学,是长久以来我国幼儿绘画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包括教师当场示范作画,及向幼儿展示根据教学内容画好的成品。恰当使用范画可以给幼儿提供直观的艺术形象,激发其绘画的兴趣。但是,在绘画教学中如果面面俱到,像教幼儿写字一样一笔一画地教,让幼儿照抄示范,不但会造成幼儿对范画的依赖性,而且会导致画法上的保守,构图造型上的固定模式,抑制他们创造力的发展。

笔者曾观摩过一次小班绘画活动——《美丽的白桦林》。教师由白桦林的图片导入主题,再向幼儿一步步示范手指作画的过程:用指尖沾上绿色颜料,在一张已有白桦树树干的卡纸上为它画上树叶,一幅《美丽的白桦林》就由此完成了。接着,幼儿根据教师示范的过程进行创作。最后展示环节,孩子们将自己的作品给客人老师们欣赏。令我们惊异的是,几乎所有的画作都像从一个模子里出来的:棕色背景的卡纸上有白色树干,树干上点缀着零零碎碎的小绿叶。孩子们依葫芦画瓢,毫无创新可言。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教育者的深思,在幼儿园绘画教学中,究竟怎样才能克服教师范画的局限性,改变幼儿机械模仿的这一现象?

1 教师范画的局限性

幼儿园的孩子大多处于前运算阶段,思维发展具是具体形象的。他们积累的都是具体的经验,即使形成一些概念,也是从自身经验出发概括的日常概念,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抽象概念。倘若教师始终坚持以自身为主体,提供形式单一的范画,而不注重启迪幼儿的想象力,那么,幼儿在范画中接受的往往只能是一些具体图像,并不能从中悟出美术的基本技法,也就造成了幼儿作品的千人一面,②缺乏想像、童趣和独创。

人的智力是多元的,不同幼儿存在不同的智力优势。有的幼儿对线条敏感,喜欢通过线条来表达思想,有的幼儿更喜欢色彩,甚至整幅图画都是用浓墨重彩组成。而范画教学就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幼儿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毕竟范画是单一的,限定了孩子们的观察范围,他们无法根据已有表象再进行加工创作,融入异想天开的妙想,创作思路也由此堵塞了。

并且,绘画的技能对于幼儿来说其实并没有一套标准模式。比如,画鸡,可用三角形作身体,也可用椭圆形、方形等,还可以给它添上各种色彩。同时,鸡的动态又是千变万化的,有的捉虫觅食,有的孵蛋、打架。如果教师只用一种形象或动态直接向幼儿演示,在他们脑海中先入为主地植入了这种模式,成为反映“鸡” 的一种格局,每遇到画鸡,就会不自觉地采用这种模式。这就堵塞了儿童的思路。相反,假如允许孩子们从各方面去反映他对鸡的印象,也许他们画得并不好,但这终究是孩子自己探索的结果,是每个孩子自己塑造出来的、在他心目中的“鸡”。艺术的价值,恰恰在于表现与众不同的独创精神。③

2 幼儿机械模仿教师范画的解决对策

绘画作为幼儿内心精神的表达,是有生命和情感的,它再现了幼儿眼中的世界。要走出幼儿机械模仿教师范画的误区,更好地在绘画活动中发散幼儿的思维,让他们更大胆地进行表现与创造,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2.1 以观察活动丰富幼儿的表象经验

美术本身是一门视觉艺术,幼儿往往通过视觉、触觉达到对事物“形”的感知,产生对“形”的联想,这种主观体验是幼儿绘画活动中个性化表现的源泉。因此,教师要多为幼儿创造用感官接触外界事物的机会,教会孩子如何观察,把观察作为绘画活动的先导。一切美的事物都可以让幼儿观察和欣赏,包括大自然的万事万物,各类大师的艺术作品、甚至优秀的幼儿作品,以帮助他们积累丰富的表象。如在画春天的活动中,教师先带幼儿观察春天里的柳树和桃树的变化,仔细观察桃花的颜色和形状,还有柳树上刚萌芽的嫩叶,孩子们通过观察,充分了解了春天里桃树和柳树的特点,然后再进行美术创作,画出一幅幅美丽的春天。

2.2 多启发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和想象力

北京师范大学杨景芝教授提出“启发教育”理论:“启发是培养孩子能力的催化剂,在教孩子学画过程中,引发儿童的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孩子去注意、去思考,他们就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教师因此要在绘画教学中应多启发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让他们能充分自由地表现。比如在画熊猫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幼儿回忆先前所认识的熊猫并用语言描述,不同孩子有不同的说法,其次是听,老师把搜集到有关于熊猫的故事、儿歌、谜语、歌曲等各种形式中介绍的关于熊猫的体形、色彩、动作、造型、生活习性、趣事等材料,让幼儿了解感受,最后教师再总结出绘画题目如《可爱的熊猫》,让幼儿自由作画。④这样才能真正表达孩子的所见所闻所想,他们的画面才会是与众不同的。

2.3 运用灵活多样的示范方式

幼儿正处于绘画技能学习的开端,也是绘画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教师应该尽量避免使用单一的范画,以及手把手地向幼儿示范讲解。在必须利用范画教学时,要注意启发性的示范和讲解,用后及时收回范画,并注意多出局部范例,多做局部示范,少出完整范例,少做完整示范,以免影响幼儿的构思。同时,要尝试改变以教师为主的示范,多采用其他的示范方式:

一是师幼合作示范,即教师根据幼儿语言的描述进行师幼合作示范创作的过程。比如大班绘画活动《奇妙的手型》,师幼一起进行想象性范画创作: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大大的手,请幼儿对手进行设计,第一个幼儿认为手可以变成小兔,于是老师就画上了一只小兔,接着问大家:“这只小兔正在干什么呢?”有人说小兔在树下,老师又变换手型添画了树,其他人又有了各自的奇思妙想……在师幼共同参与下,这幅画变得既丰富又具有故事性。最后,老师建议每人设计一幅属于自己的手形想象画。这种轻松互动的氛围大大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同时也拉近了实际操作与想象创作的距离。再者教师示范时,流畅的笔触、巧妙的构图、协调的配色,激发了幼儿的创作激清,又让其体验到合作的乐趣,从而奠定了创作的基石。

二是幼儿示范,即教师在交代绘画主题要求后,请幼儿给同伴做示范。这种方式能较好地反映幼儿的生活经验、个体差异,既能彰显个性,又能找到共性,教师对此的关注将促成师幼间的良好互动。比如以大象为绘画主题,幼儿先充分观察关于大象的照片、动画片等素材,知道大象的身体胖胖的,耳朵大大的,鼻子长长的,牙齿尖尖的。之后,教师就请一个孩子先来示范画大象,同时提一些很具体的问题,把自己的教学要求巧妙地隐藏在语言中,帮助他们了解事物的特征。如引导幼儿画大象的各种动态时问道:大象要玩水了,它的鼻子在头的哪里呢?大象要大步往前走了,它的鼻子会在头的哪里呢?大象要回头跟它的小伙伴说话了,它的鼻子应该画在哪里?尝试示范的孩子会随着教师的语言提示,积极开动脑筋,同时其他的孩子也会不停给予提示和鼓励。这样,幼儿自己的示范就使单纯、机械的技能传授转化成了生动、丰富的师幼互动、幼幼互动的过程,教学的目标也负载其中自然达成了。

2.4 采用多样化、个性化的评价

幼儿园绘画活动以教师范画幼儿模仿为主,长期以来导致教师对幼儿的评价以范画为主要参照,以谁画得像画得真为标准。有时孩子画出个绿色的太阳,教师就会大声训斥:“谁让你画绿太阳?太阳是红色的!”孩子只好规规矩矩重新根据老师的要求绘画。幼儿是一面镜子,能折射教师的教学行为,如果教师盲目利用范画教学,又运用统一的标准去评价孩子画得像与不像,孩子必然会用千篇一律的画面来回报老师。

3~6岁的孩子由于没有太多旧知识经验的束缚,想象大胆、自由,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所以同样的主题,由于幼儿各自生活经验的差异,会使得他们各自的想法不同,表达方式也各有特点。教师要尊重幼儿的想法、尊重幼儿的表现方式,真诚鼓励幼儿大胆自由地画自己想画的画和喜欢的画,画与别人不同的画。在面对幼儿的夸张新异的绘画作品时,要尽力挖掘它的闪光点,引导幼儿说出作品中独特的涵义,多给予幼儿个性化的正面评价。

此外,还要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评价方式,多引导幼儿互评。由于同龄幼儿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较为接近,通过他们的眼光去欣赏同伴作品,用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交流和解释画面,能够引起他们之间的共鸣和心灵上独特的吻合。因此每次绘画活动之后还应该让幼儿互相展示自己的作品,引导幼儿互相欣赏、互相评价,相互启发,提高各自的审美能力和表现力。

注释

①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② 赵红玲.浅谈幼儿绘画教学示范[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6).

③ 屠美如.正确认识范例和演示在图画教学中的作用[J].幼儿教育,1986(6).

④ 宋秀花.绘画活动中幼儿创造性的培养[J].福建示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