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晶
【关键词】小学数学 练习课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A-0068-01
数学练习课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和技巧、培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智力的主阵地之一,学生在数学练习课上能经历“会”“熟”“活”的学习历程。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提高数学练习课的有效性。
一、优化导入,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
好的练习课导入,犹如优美乐章中那扣人心弦、引人关注的序曲,不仅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促进学生对学习的关注,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练习课的良好开端是引入学习、促进思维的有力推手,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营造一个有情感、有趣味、有思索的情境,促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的练习状态。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意识到,设计导入的目的是理清知识、运用知识、发展能力、促进成长,不能为情境而伪情境化,要摒弃表面的浮华,杜绝纯粹的形式新颖,努力克服画蛇添足、耗时过多的设计倾向。
例如,教学苏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三角形的认识》的练习课,课始,教师给学生讲故事:动物王国举行巧手比赛活动,要给漂亮的木屋搭一个时尚而牢固的屋顶。云雀,用2根4分米、2根6分米的材料;斑鸠,用2根3分米、1根8分米的材料;蜂鸟,用2根4分米、1根6分米的材料;喜鹊,用3分米、4分米、5分米的材料各1根。设计问题:小朋友,你们觉得它们谁设计的屋顶会更牢固呢?你们能帮它们把理由说得透彻些吗?这样导入,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切入,能有效引发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有意注意,同时也在无形中将学生引领到练习课堂中来,使得学习材料的呈现更加自然流畅。这样设计导入比较符合这一学段的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的兴趣较浓,但又不会沉迷于故事的情节,带有一定的探究性质,能促进学习的深入,加速学生智能的发展。
二、引导反思,注重知识形成,促进知识内化
在练习课上,教师要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机制,组织学生回顾学习的历程,梳理知识获取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回忆、分析、研究等学习活动中逐步理清知识的脉络,促使知识的链接更牢固,为建构认知、内化学习提供必要的积累。
例如,在苏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三角形的认识》练习课的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小组进行研讨,展示图片,回忆三角形的分类过程,从而形成清晰的表象,促进学生对转化技能的掌握。在研讨中,学生明白了三角形的分类主要有两种标准——按角分和按边分,并找到两种标准下的交集。在反思与交流中,知识得到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更加深刻,对知识的运用更加灵活。
三、灵活设计,增强练习的趣味性,提高练习的有效性
完成教学预设、实现教学目标、训练学生技巧、提升学生技能等是练习课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科学定位,使练习的设计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能够在灵活的形式下凸显各部分知识结构中的重点和难点,找准学习的关键点。教师应摒弃练习设计平均发力、均衡布控等低效的做法,力求做到“浅显知识提纲练、重点知识点拨练、关键知识强化练、潜能知识灵活练”。有针对性的练习,能发挥纠偏补缺的作用,促使学生在练中感悟真知、消化积累,不断提高和发展。
例如,在苏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三角形的认识》练习课中,教师设计了以下练习:①一个三角形的周长是25厘米,那么最长的边可能是( )厘米。(这样的设计对学生的概念领悟深度和思维灵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促进学生探究,从而有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②用自己的三角板进行小组合作,用两个一样的三角板拼成一个锐角三角形、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钝角三角形。(在拼图活动中,学生进一步理解平角、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相关知识,拓宽了视野,促进了知识呈现的网络化,凸显了知识点间的紧密联系。)这样的练习题,新颖而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总之,广大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善于钻研、敢于创新,打造有效的数学练习课,把习题挖透、做精、想活,让学生愿练、爱练、肯思、善思,进一步提高练习课的有效性。
(责编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