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挖掘习作训练点

2015-01-27 01:54黄秀芸
广西教育·A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挖掘阅读教学

黄秀芸

【关键词】阅读教学 习作训练点 挖掘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A-0055-02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笔下如有神。”一篇好的文章有值得挖掘作为训练学生习作的地方,或是人物描写特点、景物观察方法,或是文章的谋篇布局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切实抓好写作教材的落实,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写作训练点,沟通读与写之间的联系,实现习作教学对阅读教学的拓展、延伸、深化和升华,让学生得以在习作训练中学以致用,真正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挖掘词句的训练点

阅读教学要指导学生积累语言,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方面指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掌握积累的方法。对于课文中写得生动的词句,教师要指导学生朗读、背诵,理解词句的用法,并能够融会贯通,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对词句的训练应从小学低年级抓起,循序渐进,到高年级慢慢加大难度,为写作训练做好充分的准备。例如在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精彩词句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训练,理解比喻句在习作中的适当运用。如人教版语文第一册课文《小小的船》《阳光》中都出现了比喻句,如“弯弯的月儿像 ,蓝蓝的天空像 ,闪闪的星星像 ,阳光像 ”。“月儿”“天空”“星星”“阳光”和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教师应该如何让学生联想到更多的事物进行仿写练习呢?笔者认为,教师可设置了如下练习。

红红的脸蛋像 苹果

的辫子像

的草坪像

的雪花像

又如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山中访友》这篇课文第五自然段运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我”与山中朋友的那份深厚情谊,读来倍感亲切。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可能会对校园中的几棵老树特别有感情,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表达出这份感情呢?笔者认为,教师可让学生学习文章中的写法进行仿写练习。

教师从教材中找到更多优美的句子来训练学生,学生在读写中受到了启发,明白写作时要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展开想象,并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进行描写,让学生从词句训练中积累写作方法,感受到写作的乐趣。

二、挖掘文章留白处的训练点

教材中的一些课文常常在某些地方留下空白,或叙述描写留有余地,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如果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能善于挖掘教材,挖掘课文言而未尽之处,依托课文找准训练点,从而创设情境,让学生植根于课文,想象于书外,进行课堂练笔,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解决学生习作练笔时无话可说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还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用心挖掘教材,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标点符号的用法,从标点符号,特别是省略号中体会文章的留白艺术,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让学生积累习作知识,掌握标点符号在写作中的用法。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唯一的听众》一课中,妹妹说那位老妇人竟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时,文章没有点明作者的反应,只用了省略号来表达,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就能想象出作者此时肯定十分惊讶,进而心中充满感激。通过学习课文,学生已经领会到作者是如何通过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形象,表达情感。在此,教师可设置如下练习。

我听了妹妹的话,

(要抓住“我”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来写)

学生在补写练习中写出了“我”的“目瞪口呆”,心里对老妇人的那份感激之情也倾泻笔尖。这样学生既领会了句中省略号的作用,又学会如何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使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可谓一举两得。

三、挖掘表达方法的训练点

《论语》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回答相关问题,训练读写说的能力,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为学生积累习作方法打下基础。因此,学生在阅读教材时要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教师还应认真研究教材,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进而让学生进行仿写练习,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的《穷人》一课中对桑娜的心理活动描写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深深地打动了读者,而桑娜和渔夫的对话描写同样也把人物的性格品质刻画得淋漓尽致。文中对人物的对话采用了多种描写形式,如:①渔夫一边走进来,一边说:“嘿,我回来啦,桑娜!”②“你知道吗?”桑娜说,“咱们的邻居西蒙死了。”③“他们那么小……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桑娜沉默了。文中说话的人分别在前边、中间和最后,这三种形式交替运用,让人感觉到文章的内容美、写法美。学完这段文字后,教师可设置如下练习题:“学校组织大家去参加综合实践活动,你回家把这个消息告诉妈妈,并说服妈妈答应让你参加实践活动。请运用文中描写对话的三种形式,把你和妈妈的对话写下来。”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习作中的人物对话就不会止于“我说……”“妈妈说……”这类单一的对话形式了。

又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组课文中,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来表现父母的爱。学完本组课文后,教师可设置这样的练习:“我生病了,妈妈(爸爸)无微不至地照顾我。

。”(试着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体现妈妈无微不至的关怀。)生病是每个学生都经历过的事,但是学生每次写起来都不尽人意,通过这一单元的写作指导,学生有意识地运用文中的写法进行写作练习,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一篇文章可以有多种写作方法,学生要能够掌握和灵活运用,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加以渗透、指导,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从语文教材中挖掘行之有效的习作训练点,引导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为习作练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挖掘谋篇布局的训练点

语文教材中不乏让学生练习写作的优秀素材,教师必须结合课文的讲授,训练学生认识文章构段的方法和规律,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和规律模仿书面表达,诸如“总─分─总”的结构,通过实例展开构段方法,以及采用定义、分类的方法,使学生习作练习中融会贯通,运用自如,并由此过渡到篇的训练。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中充分运用了“前后照应”的方法,给人留下结构严谨的深刻印象。学完此文,教师可设置这样的练习:以《 的回忆》为题,模仿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运用“前后照应”的写法写一篇作文。又如《顶碗少年》一文是通过回忆一件事来说明一个人生哲理。笔者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写法写一件印象深刻的事,并告诉人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这样,学生学会了由简单到复杂的习作布局,学会从模仿结构入手,提取文章的主旨,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贯彻新课标理念的同时,有意识地挖掘教材文本中的训练点,引导学生进行习作练习,做到一课一得,这样才能逐步开发学生的习作潜能,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责编 杨 春)

猜你喜欢
挖掘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使德育开花结果
将“再也没有”带向更有深度的思考中
古诗词教学中艺术内涵的挖掘策略
挖掘档案文化资源推进档案文化建设
关注数学思考 提升数学本质
大数据技术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分析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读与写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