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有京
【关键词】质疑意识 质疑能力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A-0043-01
“思源于疑”揭示了人们思维发展的动力之源,以疑激趣、以疑促智是开启学生思维之门的不二法宝,也是学生发展数学思维、培养数学素养的有力举措。然而,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问题”,他们没有真正的自我,更多的是盲从,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可谓是学生的真实写照。不会质疑、不知问难成为制约学生数学素养发展的重要瓶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
一、强化引领,增强质疑意识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经常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明白学会质疑问难的益处,感悟“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的真谛,不断地追问自己,进而学会审视学习的历程,审视知识的由来。开展经常性的质疑训练,逐步增强学生的质疑意识,通过“老师最喜欢上课勤于思考,敢于提问,积极发言的学生”的反复熏陶,促使学生学会在学习过程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不断追问他人“你的理由是什么”,让问题伴随着知识的形成,让思考支撑着知识的积淀。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第十一册《圆锥的体积》时,直接引导学生用教师提供的学具进行实验(有的小组圆柱中沙子刚好倒满3个圆锥,有的则多,也有的少),引导小组合作研究思考,学会追问:为什么别的小组就能刚好装满3个圆锥?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其中隐含着什么规律?我们组为什么得不到同样的结论呢?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会更加深入地观察、比较、思考,从而找出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内在联系,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认知,加速了认知的建构。
二、创设情境,使学生敢于质疑
敢问方能显疑,只有学生的思维活跃开来,困惑才会随之呈现。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营造质疑的氛围,让学生敢问。一方面努力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缩短生生、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使学生乐于思考,勇于质疑;另一方面教师能够宽容质疑的偏差,让学生有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敢于质疑。要摈弃世道之尊严,真诚地善待各种质疑,善于用激励的言语、和蔼的体态、赞许的目光等对待不同的声音,让学生有胆气、也有勇气面对学习的挑战,正视学习的经历,敢于表达不同的心声。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第十册《3的倍数特征》时,笔者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首先引导小组列举尽可能多的数(3的倍数,也尽可能大点);其次鼓励小组研究,学习类比应用、学习迁移,大胆进行尝试和实践,在活动研究中逐步走出2、5倍数特征的影响,在质疑、提问、思辨中感受到3的倍数的另类;再则点拨释疑,尽管学生有了初步研究学习的积累,排除了一些方法的负面影响,但要真正释疑问难,仍需一番周折,甚至会显得一筹莫展,这就需要教师适宜、适度地点化,利用个别案例提示,引导学生转换思考的视角,让学生在将信将疑中展开探究,在大量验证中释疑解惑,最终在思维高度紧绷的状态下顺利学得知识,获得思维的突破。
三、营造氛围,使学生善于质疑
小学数学中的问题,一般都有一定的暗示性,能够从侧面提示学生注意,唤醒学生的认知。因此,引导学生在理顺关系、理清信息量之间的逻辑联系的基础上,灵活地安排、巧妙地设疑,引发学习的困惑,激励学生质疑问难,从而激活学生的学习潜能,促使学生高度集中精力,全力指向问题研究。
例如,学习“转化的策略”后,教师可出示如下题目:“一盒饼干,分给幼儿园大小两个班的小朋友,每人可分得8块;只分给小班,每人可分得24块。问只分给大班,每人可分得几块?”首先引领学生审题,辨析数量关系,并提出自己思考后的困惑(没有人数,也没有块数,那么8块的意义是什么呢?24块又对应着什么分发呢)。其次引领学生解剖思考后的疑问,组织小组研究。再次予以适度提示:如果我们将分饼干转换成吃饼干,你又会联想到什么呢?鼓励学生从这个角度重新提出疑问,探寻问题的突破口。整个过程促进了学生合情推理,诱发了学生的类比思考,从而突破问题表面的局限,让学生在疑问中思考,在思考中发展,科学地串联知识(当变成吃饼干时,8块就对应着大班和小班的效率和是,同理24块则对应着小班的效率是,那么大班的效率就水到渠成,问题也就在不断追问中得以化解,学生的素养也在问题的解决中得以发展和提升)。
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让数学学习在思辨中走向深邃。好奇是孩童的天性,在教学中抓住这一特性,让学生走近疑问,走进思考,从而逐步克服思维惰性,渐渐形成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的数学素养。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