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贤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及成效分析

2015-01-27 11:11王春生
中国水土保持 2015年6期
关键词:水土保持流域

王春生

(麟游县水土保持工作站,陕西 麟游 721500)

招贤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及成效分析

王春生

(麟游县水土保持工作站,陕西 麟游 721500)

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招贤小流域;陕西省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山丘区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有效途径。以陕西省招贤小流域为例,介绍了该流域“一个争取,四个结合”的治理模式,并分析了3年来取得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提出了贫困地区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资金是关键,必须统筹考虑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等多要素,与广大群众做好沟通,以取得支持和参与。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指为了充分发挥水土等自然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小流域为单元,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农、林、牧等各业用地,因地制宜地布设水土保持农业耕作措施、林草措施与工程措施,做到互相协调、互相配合、治理与开发相结合,形成综合防治体系,以达到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及其他可再生自然资源的目的[1]。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山丘区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有效途径,通过流域综合治理,能够涵养水源、调节小气候,还能保障粮食稳产增产,使群众脱贫致富,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2]。

1 小流域概况

1.1 自然条件

招贤小流域位于陕西省麟游县中南部,杜水河上游,距县城27 km,属渭北旱塬丘陵沟壑区,流域面积51.52 km2,土壤以黄绵土为主,约占90%,其余是少量红土和紫色土,土壤pH值为8.0~8.5。

该流域属温带半湿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特点是热量不足,春旱、夏凉、秋涝、冬寒,无霜期196 d,年均气温9.2 ℃,年均降水量649 mm,且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年降水量的55%~66%集中在7—9月。

植被属灌木草原类型区,主要以天然森林、灌木自生林和草本植物为主,植被覆盖率为29.8%。

1.2 社会经济状况

流域内有5个行政村(永丰村、高庄村、招贤村、黎家沟村、大岭村),据统计,2011年流域内共922户,总人口3 688人,其中农业人口3 075人,农业劳动力2 181人,贫困人口1 047人,人口密度72人/km2;耕地总面积1 246.9 hm2,人均耕地面积0.41 hm2,其中80%以上为坡耕地;经济林总面积180.9 hm2,人均经济林面积0.06 hm2;受环境条件制约,农田水利设施相对落后,属雨养型农业,加之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有机质含量低,致使流域土地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2011年粮食总产量仅为618.7万kg,平均单产4 961.9 kg/hm2(总产、单产均以当地主要作物玉米计,下同);经济总收入2 596.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 239元/年。

1.3 水土流失状况

该流域土壤主要为黄绵土,粉砂含量高,土质疏松,抗冲抗蚀性弱,极易发生侵蚀,陡坡地侵蚀更为强烈。降雨集中,且强度较大,7、8两月多见雷阵雨、暴雨,9月多见连阴雨,坡耕地每年暴雨期有35%以上的降雨以径流形式带走泥沙和土壤养分。据测算,每年平均有8 mm左右厚的土层被侵蚀掉,土壤退化严重。土地利用不合理,陡坡垦殖,广种薄收,粗放经营,土地资源和植被破坏严重。上述几个因素导致该流域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据测定,该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为48.02 km2,占流域总面积的93.2%。其中,轻度流失面积为19.93 km2,占流失面积的41.5%;中度流失面积为15.45 km2,占32.2%;强烈流失面积为11.14 km2,占23.2%;极强烈流失面积为1.51 km2,占3.14%。年均土壤侵蚀模数2 680 t/(km2·a),侵蚀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重力侵蚀次之,风力侵蚀轻微。

2 治理模式

招贤小流域的特点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因此麟游县水保站以该流域作为试点,委托陕西瀚川水利水保设计咨询有限公司编制了《麟游县杜水河上游招贤小流域综合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2012—2014)》及年度实施方案,把小流域综合治理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确立了“一个争取,四个结合”的治理模式,即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支持,把小流域治理与生态建设、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基础设施、微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相结合。

2.1 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支持

麟游县为国家级贫困县,经济基础十分薄弱,财政收入非常有限,单靠县级财政支持,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小流域治理落后和农民脱贫致富难的现状,因此县水保站始终把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支持放在首要位置。从2012年开始,麟游县被省水土保持局列为全省能源开发水土保持重点县,得到了一定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该流域3年累计争取到中央预算内投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资金300万元、陕西省煤油气水土流失补偿费使用项目资金1 000万元,使流域治理有了可靠保障。

2.2 与生态建设相结合

生态文明建设是十八大提出的战略任务,小流域治理是在一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进行的,因此生态建设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要目标之一。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在流域内山顶种植以油松为主的水保林991.8 hm2,山腰坡改梯264.5 hm2,山脚种植核桃经济林350.6 hm2;对部分生态极度脆弱、水土流失特别严重的山头实施了退耕还林、封禁治理工程,3年累计退耕还林80 hm2,封禁治理1 275.2 hm2;在较陡的梁峁坡面和支离破碎的沟坡上广泛开挖鱼鳞坑,栽植耐旱树种,3年累计栽树3.2万株;引进黄花菜种子,在田埂试种5.7 hm2,改变了田埂边种植苜蓿的传统模式。通过这些措施,绿化了荒山,改善了生态环境。

2.3 与农田基本建设相结合

在流域内山腰适宜地段广泛开展坡改梯,水平梯田总面积达到553.5 hm2,人均0.18 hm2,部分较大面积的水平梯田已可实现机械化耕作和收割,大大改善了基本农田质量,为粮食增产和种植高收益经济作物创造了条件,也为今后农业集约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2.4 与改善基础设施相结合

流域内道路等基础设施既是农民出行和开展经济活动的必要条件,又是今后进一步开展和完善小流域治理的基础设施。在治理过程中,共拓宽农村生产道路8.1 km,砂石化道路4.5 km,新建农桥1座、漫水桥2座,铺设涵管24处。流域内交通状况大为改观,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群众出行更加方便,农副产品外销更加畅通。

2.5 与微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相结合

在治理过程中,充分运用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留住天上水,拦蓄地表水。按照高标准梯田建设规范,梯田田面里低外高,田埂坚实且不低于0.5 m,做到农田雨水不外流;在道路两侧修建排水沟1 778 m,截流坡面、道路雨水,分段引流到田间,做到小雨不下山;在支沟新建小拦水坝,层层拦蓄雨水和泥沙,做到中雨不出沟;主沟道新建浆砌石排洪渠467 m,恢复坝地5 hm2,做到大雨不成灾。

3 成效分析

3.1 生态效益

经过3年的持续综合治理,招贤小流域内的植被覆盖率由原来的29.8%提高到了46%;保土蓄水能力逐年增强,地表径流明显改善,年拦蓄径流达到83.06万m3;年减少土壤侵蚀量10.70万t,改善了土壤结构,提高了土壤肥力;调节了流域内小气候,净化了大气环境。累计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 994 hm2,治理程度达到83.2%。

3.2 经济效益

流域内土地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种植结构发生根本性改变,农民人均纯收入明显增加。据统计,2014年耕地总面积1 180.6 hm2,比2011年减少5.3%,但粮食总产量达到了843.9万kg,比2011年增加36.4%,平均单产达到了7 148.1 kg/hm2,比2011年增加44.1%;经济林总面积达到615.4 hm2,比2011年增加240.2%,人均经济林面积0.20 hm2,比2011年增加239.0%;经济总收入达到3 743.8万元,比2011年增加44.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 492元/年,比2011年增加43.0%。

3.3 社会效益

当地和杜水河中下游的自然灾害得到有效防控,新建和拓宽了农村道路,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条件大为改善;形成了健全的灌排工程体系,旱能灌、涝能排,“三跑田”变成了“三保田”,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打下坚实基础;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大了环境容量,缓解了人地矛盾,使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流域内农民脱贫致富步伐大大加快,贫困人口减少到492人,比2011年减少53%。2014年,招贤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被陕西省水利厅评为“能源开发水土保持补偿费使用项目示范工程”。

4 结 语

(1)贫困地区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资金是关键,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支持是搞好治理的前提。

(2)小流域综合治理必须引入系统工程的理念,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必须统筹考虑、

协调解决,

不能孤立地搞治理。

(3)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一定要做通群众工作,得到群众的大力支持和参与,否则再好的治理效果,也将因后期缺乏群众的主动维护而失效。

[1] 王礼先.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概念与原则[J].中国水土保持,2006(2):16-17.

[2] 崔淑娟.浅谈金厂沟梁镇小流域综合治理[J].现代农业,2014(8):97.

(责任编辑 王 琦)

S157.2

C

1000-0941(2015)06-0011-03

王春生(1961—),男,陕西麟游县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土保持工程勘测与设计、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应用与推广等工作。

2014-12-25

猜你喜欢
水土保持流域
《水土保持通报》第七届编委会章程
辛店沟水土保持示范园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压油沟小流域
滇池流域水生态环境演变趋势、治理历程及成效
昌江流域9次致洪大暴雨的空间分布与天气系统分析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沙颍河流域管理
水土保持监测
水土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