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水土生态理论研究视野下的台湾水土保持

2015-01-27 11:06孙发政
中国水土保持 2015年10期
关键词:水土水土保持植被

孙发政

(深圳市大自然生态园林技术有限公司,广东 深圳 518131)

基于水土生态理论研究视野下的台湾水土保持

孙发政

(深圳市大自然生态园林技术有限公司,广东 深圳 518131)

台湾;水土保持;水土生态理论

台湾对山坡地治理十分重视,建立的陡坡地水土保持体系为高温多雨地区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范本。针对台湾工业化、城市化以来出现的新的水土流失表现形式,如土地硬化、原生地貌改变、生态景观破坏等,有必要融入水土生态理念,采取水土保持前期介入、动态分析、系统治理、灾害避让等,在生产和建设中遵循水、土、植被三大要素及其相互联系的规律,保持水土生态平衡。

1 水土生态理论的提出及其主要观点

2004年11月8日笔者在接受《中国发明与专利》记者采访时首次提出“水土生态”一词[1],随后在《中国水土保持》《水土保持学报》《风景园林》等刊物上发表了十几篇论述,结合在世界各地考察交流的成果,初步形成了水土生态理论[2-9]。其主要观点是:①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寻根溯源归结为人与水、人与土、人与植被的关系。这三大关系搞好了,人与自然也就和谐了。这里的水,包括雨水、冰川、河流、湖泊、海洋等;土,包括土壤、岩石、矿物、山地、丘陵、原生地貌等;植被,包括果园、农田、草原、森林、园林绿地等。人类正是在不断利用和改变着水、土、植被,进而影响和改变着地球生态环境。②保持水土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植被的恢复和发展。绿色植被是地球上生物链的初级生产者,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和生物能,制造有机物,放出氧气,在生态环境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植被的恢复和发展才能有效地保持水土、促进生产、保护生态、改善景观,也只有水土的安全,才有植被的繁茂。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植被,一方植被保护一方水土,这是水土生态的通俗表达。③对于水土流失这个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环境问题,应该从生态系统的高度,以动态的思维来认识和把握,特别是从源头上和综合层面上进行预防、治理,抑或避让,而不仅仅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④保持水和土的自然属性,防止水土受到污染,保护原生地貌和天然植被免遭人为破坏。水有水的路径,土有土的存在状态,植被有植被的生存方式,这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结果,人类需要在遵循自然界水土生态规律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和从事开发建设活动。⑤如果说水土保持是“混合物”,着眼点在于水和土,而水土生态则是“化合物”,强调的是水、土、植被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水土保持包含理念、经济、文化等,实质上是水土生态问题。⑥无论是农牧业生产造成的水土流失,还是开发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或者说无论是农村水土保持,还是城市水土保持,其本质上都是水土生态问题。

2 台湾水土保持与水土生态的关系

2.1 水土保持发展概况

1959—1960年间,台湾省中南部发生数次大水灾,造成台湾省中、南部严重灾情,台湾省政府即成立台湾省山地农牧资源开发计划委员会,1961年4月11日成立隶属农林厅的山地农牧局,1989年12月5日改制为台湾省政府农林厅水土保持局[10],负责“坡地水土保持,产业道路及农路的修建或改善,山坡地范围内的野溪、坑沟、滑坡治理及治山防洪工程,山坡地保育利用管理,土地可利用限度查定及公有坡地清理等”[10]。

2.2 水土保持主要法律法规

台湾涉及山坡地保育利用和水土保持的法令较多,最主要的有《山坡地保育利用条例》和《水土保持法》。1976年颁布的《山坡地保育利用条例》规定:综合运用工程、农艺和生物等措施,防治冲蚀、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涵养水源,保护自然生态景观。1994年颁布的《水土保持法》进一步阐明了水土保持的宗旨是保育水土资源、涵养水源、减免灾害、促进土地合理利用[10]。

2.3 水土保持与水土生态

水土生态理论有三个支点,即和谐论、系统论、植被论。如果离开植被谈水土,是毫无意义的;如果不从系统的高度、综合的层面和动态的思维来做好水土保持,那是局部的、零星的、僵化的,甚至是无益的。台湾水土保持所开展的农村规划与建设,营造县级乡村风貌,打造优质农村环境,也是水土生态和谐论所倡导的。

从水土生态理论视角来看,台湾水土保持归根结底还是在解决人与水、人与土、人与植被不和谐的问题。比如,暴雨引起山洪,地震造成山崩,开发山坡地导致水土流失等,这些都是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的水、土、植被的不和谐,或者说是水土生态失去平衡。融入水土生态理论,用科学的理念、方法和思路来面对和解决好这些问题很有必要。对造成的灾害和破坏从源头上进行预报、预防、监督、治理和避让,从系统的高度在综合层面上利用和保育水土生态资源、开展地质灾害生态工法治理等,有利于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与改善。

3 台湾水土保持实践有必要融入水土生态理论

3.1 水土流失成因

(1)自然因素。台湾地跨北回归线,属亚热带、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高温多雨,一些地区年降水量高达2 510 mm,但雨量80%集中在7—9月的台风季节。台湾山地面积263.98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73.3%,山地地势陡峻、地形狭窄、地质脆弱,地震、台风、暴雨导致的滑坡、泥土流和洪水灾害频发。1999年“9·21”大地震引起山区地层松动、裂缝众多,暴雨后造成崩塌25 845处、土石流危险溪237条[11]。

(2)人为因素。1945年以后台湾人口骤增,在以农业为主的社会经济结构下,因平原耕地有限,民众纷纷涌向山坡地垦殖作物,对水土生态资源造成严重破坏。《农林边际土地可利用限度分类调查》(1954 年)显示,台湾居于高山林地与平原之间的农林边际土地约有97.7万hm2,是重要的土地资源。海拔100~1 000 m范围内有60.0万hm2山坡地冲蚀严重,需要调整土地利用方向,实施造林和水土流失治理[10]。20世纪60年代以来,台湾推行出口导向型工业化战略,实现了经济腾飞,但对工业化、城市化造成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缺乏足够的重视。

3.2 在水土保持工作中融入水土生态理论

台湾水土保持40多年的发展历程就是不断协调人与水、土、植被关系的历史。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台湾水土保持由早期的减缓土壤冲蚀,提高土地生产力,逐渐扩展到区域性综合水土保持;由零星溪沟整治,到以集水区为单元的整体性治山防洪和坡地防灾体系,保育水土资源,维护生态环境与景观多元化;从单一工程治理模式转向以持续利用水土资源为目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发展农村经济相结合的山区综合治理模式,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区建设[12]。然而,台湾城市化、工业化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如房地产建设造成的地形地貌改变和土地大面积硬化、高速公路建设造成的众多高大边坡、城市河道硬化等。笔者在台湾考察也看到了一些,如北投贵子坑水土保持教学园区不远处硬化的河道,新北市公路旁连片高大边坡,苏花公路两侧大面积崩崖、滑坡,垦丁公园往台东县海边一座通往岛礁的黄色桥,这些与周边山清水秀的生态景观极不协调。这些问题似乎与水土保持无关,却正是水土生态问题。硬化的河道虽保证了行洪安全,但没有协调好河道的生态与景观;苏花公路两侧大面积崩崖、滑坡虽不可能全部加固治理,但可以先采用植草方法进行简易绿化,再靠大自然自我修复能力逐渐恢复生机;公路建设造成的高大边坡破坏了原生地貌和生态景观,可采用修建隧道或明洞的方法尽量避免。这些都是水土生态理论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水土生态理论认为,水的变化可以引起土的变化,进而引起植被的变化;反过来,植被的变化又会引起水和土的变化。水、土、植被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还关系到物种的延续与繁衍。早期台湾工商业不发达、平原耕地资源有限,在人口压力下,农业成为当时加速资本形成的主要手段,农林边际地带被乱垦滥伐,高山森林植被遭破坏,不仅造成水土流失,而且破坏了动植物的栖息繁衍地,加速物种的灭绝。此外,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大片农牧地、生态湿地被钢筋水泥所取代,水土生态遭到极大破坏,引起气候变异。

4 基于水土生态理论,促进台湾水土保持发展

水土生态理论是水土保持实践的深化和发展,是水土保持认识观的飞跃和升华。植被与水土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相互共生与演化的关系,是水土生态的深刻内涵[3]。自然界水、土、植被之间的联系与发展构成了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架构,奠定了生态环境的基础。在原始社会,人类以狩猎、采摘植物果实为生,对水、土、植被只是顺从、适应和利用,人为水土流失几乎不存在,自然因素产生的水土流失也是大地运动的自然现象;在农耕文明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人类对水、土、植被的利用和改造能力还很弱小;而进入工业化、城市化时期,人类对水、土、植被的改变和破坏极大,水土流失出现了新的表现形式,即隐性水土流失[9],如土地硬化、地貌改变、生态景观破坏等。如何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是基础,而保持水土生态平衡则是关键。

(1)水土流失本质上是对水、土、植被的改变和破坏。台湾重视山坡地治理,并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和技术,所建立的陡坡地水土保持技术体系为高温多雨地区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受到国际同行的肯定[12]。但对于城市化进程中的水土流失问题,现有的模式和技术已无力解决。今后应在城市规划布局中实现水土保持的前期介入,这是做好城市水土保持的关键,也是水土生态保持所要求的。

(2)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是从自然演化中进化而来的,离不开自然生态系统。要想实现人与土、人与水、人与植被的和谐,就必须做好水土保持、维护水土生态平衡。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不仅仅是土地资源,更是水土生态资源,是众多生物的家园,是经过亿万年自然演化而来的一种生态平衡。因此,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要融入水土生态理念,发展农牧业要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开发建设项目要减少对原生地貌的干扰和破坏,顺势而为,减少土石方开挖,最大限度地维护自然水系和生态景观。

(3)重视水土保持生态经济效益。台湾西南部从嘉义县到高雄县约有1万hm2的泥灰岩丘陵区,侵蚀严重,在实施安全排水、控制沟蚀、兴建水塘、客土种草等综合治理措施后,现已改造成果园[13]。从水土生态理论来看,还可以进一步发展“桑基鱼塘”,即在果树下种牧草,用塘泥肥果树,用树叶、果渣、牧草喂塘鱼,集约经营,循环利用,充分发挥果园的生态经济效益。

(4)为水土保持融入文化内涵。弘扬水土生态文化[14],加强水土生态知识教育。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有机整体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和谐,从根本上说就是顺应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唐代诗人王维《山居秋暝》诗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包含了对自然的赞美和以山为德、以水为性的水土生态文化。笔者曾考察台湾阿里山森林植被与水文景观,有一处叫姊妹潭的地方,原本只是一大一小两口普通水塘,由于被赋予了“姊妹潭”的文化意境,因此成为旅游观光的知名景点。此外,台湾水土保持教育比较完善,通过水土保持户外教室等多种形式提高青少年的水土保持与环境意识。在水土保持宣传教育中融入水土生态理念,有利于台湾水土保持的拓展和提升,也是台湾水土保持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1] 彭耀林.“专利让我尝甜头”——记深圳市大自然生态园林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发政[J].中国发明与专利,2004(11):18-23.

[2] 孙发政.关于水土生态与水土生态保持几个问题的探讨[J].水土保持学报,2011,25(2):262.

[3] 孙发政.论水土、水土生态与水土生态保持[J].中国水土保持,2006(11):14-16.

[4] 孙发政.创新水土保持理论 攀登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制高点[J].中国水土保持,2007(6):13-14.

[5] 孙发政.试论将“水土保持”改称“水土生态保持”的科学性[J].中国水土保持,2005(8):22-23.

[6] 孙发政.从日韩考察看水土生态保持的普遍意义[J].中国水土保持,2008(8):23-24.

[7] 孙发政.美国和加拿大水土生态环境考察启示[J].草原与草坪,2011,31(1):94-96.

[8] 孙发政.非洲考察及其水土生态启示[J].中国水土保持,2010(6):5-6.

[9] 孙发政.基于水土生态理论研究视野下的城市水土保持[J].风景园林,2013(5):35-38.

[10] 李锦育.台湾水土保持工作的现状与展望[J].水土保持通报,2009,29(6):232-235.

[11] 刘士余,管日顺,何长高.台湾水土保持技术考察综述[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4(3):423-426.

[12] 焦居仁.台湾水土保持之略识[J].中国水土保持,1997(12):22-25.

[13] 唐克丽.台湾水土保持考察[J].水土保持通报,1994(6):1-7.

[14] Sun Fazheng,Sun Yuan.Carry forward soil and water ecological culture and build rich and beautiful home[J].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2014(10):11-14.

(责任编辑 李杨杨)

S157.1

C

1000-0941(2015)10-0029-03

孙发政(1961—),男,安徽当涂县人,研究员,博士,深圳市大自然生态园林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现主要从事水土生态、生态护坡及草业研究。

2015-06-01

猜你喜欢
水土水土保持植被
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植被覆盖度变化遥感监测
基于植被复绿技术的孔植试验及应用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与生命赛跑的“沙漠植被之王”——梭梭
水土保持监测
水土保持
公路水土保持与植被恢复新技术
On the Cultural Implications of the Dietary Customs of the Naxi People
故乡的水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