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勇
(甘肃省水利厅 水土保持局,甘肃 兰州 730000)
甘肃省梯田建设的三大丰碑
王 勇
(甘肃省水利厅 水土保持局,甘肃 兰州 730000)
甘肃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大量的坡耕地不仅是农业生产的严重制约,而且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源地。为发展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甘肃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开始兴修梯田,到80年代,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有水走水路、无水走旱路、水旱不通另找出路”的发展思路,硬是在“旱路”上探索出了发展旱作农业的一条新路。
如今,走进甘肃中东部的山区,尽管山还是那座山,河仍是那条河,但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层层梯田从山脚环绕到梁峁,蔚为壮观。这就是甘肃广大干部群众群策群力、苦干实干的丰硕成果,留给当代和后人的一笔宝贵财富,也是全省水土保持工作者经年累月无私奉献,铸就在陇原大地上的不朽丰碑,镌刻在黄土地上的一幅美丽图画。
树立标杆——庄浪梯田王国诞生
庄浪县是甘肃十八个干旱县之一,也是国家级贫困县。20世纪80年代初,当地还流传着“十山九坡头,耕地滚了牛,麦子长得像马毛,亩产很难过百斤” “穿的黄衣裳,吃的救济粮,住的破烂房,穷的叮当响”等民谣。如何解决全县人民的吃饭问题,是一个重大命题。
1964年8月,时任庄浪县委书记史俊英带领工作组到原郑河公社上寨大队搞梯田试点,第一块梯田修成后取得的水土保持和增产效果使干部群众看到了希望,县委、县政府由此发布了“远学大寨,近学上寨”的动员令,迈出了庄浪34年梯田建设接力赛的第一步。这一时期全县共修建水平梯田2.4万亩(15亩=1 hm2,下同)。
20世纪70年代,在全国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形势的推动下,庄浪县组建了一支由2万多民兵组成的农田基本建设专业队,“专业队常年干,群众农闲突击干”,10年时间全县新修梯田33万多亩,实现了人均1亩梯田,这是庄浪梯田建设的第一次高潮。
20世纪80年代,在县委书记四易其人的情况下,梯田建设没受任何影响,走上了接力赛的征程。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年停止植被破坏,五年解决温饱”的目标,县委、县政府做出了“山河面貌不变,梯田建设不止”的战略部署,掀起了全县梯田建设的第二次高潮。10年时间建成水平梯田36万多亩,营造生态林20多万亩,全县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一定改观,群众生活也得到一定改善。
至20世纪90年代初,经过近30年持续不懈的奋斗,庄浪县通过人工修田的方式已把70%以上的坡耕地修成了梯田。1993年,在国家水利部的关心下,庄浪县被列为全国唯一的梯田化建设试点县,全县梯田建设从此步入攻坚阶段。县委、县政府为抢抓这一机遇,提出了“大干巧干五年,实现梯田化县”建设目标,并试行开展了推土机修梯田、人机结合修梯田等,以提高施工工效。1993—1997年的5年间,共建成水平梯田23.5万亩,年均4.7万亩,全县掀起了梯田建设第三次高潮。
历时34载荏苒光阴,庄浪人民硬是将全县94.5万亩坡地修成了平展展的梯田,占全县山旱地面积103万亩的91.74%,人均达到2.5亩,顺利实现了梯田化县和整县解决温饱“双目标”。
1998年7月16—18日,水利部对庄浪梯田化建设试点县项目进行了验收。验收结论是:庄浪县被列为全国梯田化建设试点县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科学规划,精心组织,认真实施,全面和超额完成了各项试点工作任务,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梯田化目标。时任水利部副部长朱登铨、甘肃省副省长贠小苏分别代表水利部、甘肃省人民政府宣布了命名和表彰决定,水利部命名庄浪县为“中国梯田化模范县”,并颁发了奖牌,甘肃省人民政府奖励150万元。从此,“实事求是,崇尚科学,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庄浪精神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同,成了甘肃同类地区甚至整个黄土高原学习的标杆,为甘肃梯田建设竖起了第一座丰碑。
转型升级——完成从盲目到科学、从人力到机修的跨越
20世纪80年代以前,甘肃开展梯田建设的起因是农业学大寨运动。技术上不成熟,实施上无经验,的确有挖地三尺、盲目蛮干的问题,回过头来思想,劳民伤财,很不科学。30多年来,甘肃水保战线的技术人员在如何修梯田、如何修好梯田上开展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逐步使全省梯田建设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之路。
早在1978—1982年,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局就组织有关地、县水利水保人员搞培训,抓科技。马劭烈工程师主持编写了《甘肃省水土保持技术手册》,并在榆中县举办了第一期水土保持技术现场培训班;小流域治理方略提出后,他又主持起草了《甘肃省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规程》;全省开展了小流域普查,建立了小流域技术档案。马劭烈同志升任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局副局长、局长后,又提出了“统筹法修梯田”技术,他研究出的“确定基线—取除表土—移动生土—生土深翻—表土还原—修筑地埂”施工流程,成为人工修梯田的基本方法。在梯田规划上,考虑坡度大小和立地条件,提出了“等高线沿山转,宽适当、长不限,大弯就势,小弯取直”的规划原则。这些技术和思想,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有效指导了全省人工梯田建设工作。另外,当时的省水利厅兰州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杨光琦工程师专门开展了水平梯田试验研究,提出了连台水平梯田和隔坡水平梯田的概念与型式,各地可按降雨量的大小选择合理的型式,参考安全集流比和增产集流比进行科学设计。牟朝相工程师通过5年的试验研究研制出了梯田优化测设仪,用于指导梯田规划设计。在这一时期,甘肃省系统总结了各地的梯田建设经验,出台了《甘肃省“三田”建设管理办法》,逐步形成了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大力推广了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标准、统一验收,集中领导、集中劳力、集中时间、集中连片的“四统一、四集中”办法。
1995年之后,省财政厅每年安排4 800万元作为梯田建设专项补助资金,安排梯田建设任务120万亩,全省人工修梯田进入高潮期。随后,考虑到劳力难组织、地块难打破的实际情况,省政府采纳了省水利厅将梯田建设补助费用于购置推土机、推行机修梯田的建议。由此,甘肃梯田建设步入了机修为主的崭新阶段。定西的安定区、平凉的静宁县就是当时机修梯田的典型代表。安定区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创造性地做出了用贷款机修梯田的决策。1996—1998年,安定区筹措资金1 000万元,购置推土机100台,从区外、省外调进推土机1 100台, 至2000年底累计机修梯田达30多万亩。目前,安定区人均梯田达到了5亩以上,实现了梯田化。静宁县时任副县长张自杰对全县修梯田情况了如指掌,被广大干群戏称为“梯田县长”。2000年之后,全省梯田建设实现了由“人海战术”向“铁牛轰鸣”的跨越。
2004年甘肃省的安定区、宁县、西峰区继庄浪之后也通过了省级梯田化县(区)验收。至此,甘肃梯田建设完成了转型升级,即完成了从盲目到科学、从人力到机修的跨越,为大规模梯田建设探索了新路,为甘肃梯田建设竖起了第二座丰碑。
党政决策——全力推进全省大规模梯田建设
2009年,是甘肃梯田建设的又一关键节点。年初,甘肃省委一号文件提出按照“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这一要求,启动实施500万亩梯田建设工程。计划2009—2012年,年均新修梯田125万亩,到2012年使全省梯田总量达到3 300万亩,占全省坡耕地面积的56%。
2008年10月16日,原甘肃省委书记陆浩在省市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研讨会上提出,到2012年全省建设梯田500万亩,推广全膜双垄沟播1 000万亩,全省粮食总产达到100亿kg、农民收入突破4 000元大关等发展目标。 2009年2月3日,泽巴副省长责成省水利厅就梯田建设提出具体方案。按照省委、省政府领导的批示精神,省水利厅积极行动, 在省直有关部门和有关市州高度重视、紧密配合下,于6月27日将规划正式上报省政府批复。该规划最终确定将庆阳、平凉等8个市州的38个县区纳入实施范围,并要求2009年完成梯田建设任务104万亩。2009年6月26日,省水利厅专门举办了全省500万亩梯田建设工程实施技术与管理培训班。为做好梯田建设工程的实施管理,省水利厅和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甘肃调查总队联合起草了《甘肃省500万亩梯田建设工程验收办法》, 由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各地执行。2009年9月22日,省政府召开了全省梯田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宣布全省500万亩梯田建设工程正式启动实施。到2012年5月底,全省500万亩梯田建设工程全面完成,比预期提前了半年。
2012年6月12日,刘伟平省长就全省梯田建设管理工作作出批示,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甘肃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切实抓好新一轮500万亩梯田建设工程,进一步夯实旱作农业发展基础。随后,省委、省政府于2012年7月23日在平凉市的静宁县专门召开了甘肃省500万亩梯田建设工程现场会。会议通报了全省500万亩梯田建设工程实施情况,交流了工作经验,对2009—2012年梯田建设工程中涌现出的26个先进县区给予了表彰。省委副书记欧阳坚在讲话中提出了新一轮梯田建设工程任务,确定了2012—2016年5年新增梯田750万亩的目标。至此,甘肃新一轮梯田建设工程大幕拉开,将为甘肃梯田建设竖起第三座丰碑。
(责任编辑 张培虎)
王勇(1965—),男,甘肃西和县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副局长,从事水土保持项目建设与管理工作。
2015-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