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宝荣
去年年底,《解放日报》曾经刊登一篇短文,题为《上海民间剧团缺品牌,更缺品位》,作者认为,作为上海话剧市场的主力军,民间剧团的表现十分不佳。随着白领戏剧质量连年下降,“也让上海话剧贺岁档失去了叫得响的本土品牌”。更为糟糕的是,与“外来”话剧相比,上海的本土作品还缺失了品位,“职场、情感、婚姻题材,恶搞、荒诞、爆笑之风,造就了一大批千篇一律的贺岁话剧,令观众感到审美疲劳”。在此,作者分析的虽然是贺岁剧现象,但就整体而言,民间剧团在上海文化市场上的份量轻,所创作出来的作品质量低,却是不争的事实。
如何改变这种状态?我认为,上海的文化主管部门有必要进一步打开窗户,向其他国家吸取戏剧管理方面的有益经验,一方面努力提升对民间戏剧团体的管理能力,另一方面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帮助这些团体提高创作能力。本文试就法国的一些做法,提供一些参考的思路。
在西方国家当中,法国是一个非常重视保护本国文化、发展本国文化的国家。在全球化初期,法国总统希拉克就曾提出了著名的“文化特殊论”,用以保证悠久的法兰西文化不因世界经济一体化而被美国的强势文化所弱化或者同化,从而使法国能够继续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独树一帜。与此相应的是,法国政府在文化的各个领域都制定了一系列独特的政策,戏剧领域也不例外。
历史上,法国的政治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类似中国的大一统性质,无论是在路易十四执政的十七世纪,还是拿破仑上台之后的共和时期,中央集权乃是其最为显著的特征。尽管随着1980年代社会党政府的上台,法国开始实行地方分权政策,但还是具有明显的国家色彩。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使得法国的戏剧政策有了可资中国借鉴之处。
法国有着相对严密的戏剧网络,它将剧院分成国家剧院、国立戏剧中心、国家舞台等三类,其中国家剧院完全由国家资助,国立戏剧中心则由国家和地方共同资助。这一网络的构建无疑保证了整个法兰西国家的戏剧生活所必须的硬件设施,而真正使其戏剧文化灿烂辉煌的则是全国星罗棋布的民间剧团的存在。而为了使得这些剧团能够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法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其中最值得重视的是设立了很有效的资助体系,即按剧团的创作能力与影响分设不同等级的资助,由低至高为:项目资助、年度资助和常设资助等。理论上说,凡是法国的剧团,都有可能获得这些等级不同的资助,但客观上因为竞争的存在而使得剧团为了自身的生存而不得不通过创作有品位有质量的作品来获得资助,从而丰富和繁荣了法国的戏剧舞台。值得指出的是,在法国,成立一个剧团十分简单,三五个志同道合者就可以向政府提出申请,并没有什么审批手续,甚至也没有什么资金上的要求。当然,这样的组织性质绝对不是营利性的公司,而是公益性的协会。隶属于所谓1901年法律。在这个意义上讲,法国的戏剧团体类似于英、美等国的非营利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且为社会生活所需要,因而在管理上并不同于其他性质的协会。法国文化部戏剧司正是通过一系列的资助政策,使之不仅有了生存的可能,甚至有了持久发展的希望,在很大程度上不仅保障了中小剧团的生存,同时也保障了法国戏剧艺术的繁荣。
具体而言,法国政府的资助政策公开透明、等级分明、考核持续,整个体系并不复杂,三个等级之中,项目资助主要针对那些入道不久的年轻剧团,当然由于是国家级资助,前来申请者并非等闲之辈,非实力强大者自然不敢问津。好在各个地区和城市一般也都有自己的文化预算,供普通剧团申请。由此,正是这些相对门槛较低的项目资助造就了那些相对优秀的剧团,使得他们能够脱颖而出。在经过若干年的磨练之后,其中自然又会产生一批更为优秀的职业剧团,跃升成为一年一度资助的对象。而这些对象又经过优胜劣汰,便可以成为宝塔尖上的顶级剧团,享受连续三年的资助而不用接受一年一度的考核。具有国际影响的彼得·布鲁克剧团和以阿里亚娜·姆努什金为首的太阳剧团均属此类。毫无疑问,正是法国政府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考核和资助体系和手段达到了繁荣创作、发展文化的目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为目标,在改革道路上步子就要迈得要更大些。在遵守国家宪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任何公民包括在沪“飘”着的外地公民,只要具有相关资质都可以注册成立剧团,不必设置资金和人员的门槛,更不必有任何场所包括演出和办公场地的要求。如此放开之后,不仅可以解决许多在艺术院校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更可以繁荣上海文化市场,而且并不会给公共财产带来更多的负担。与此同时,设立相应的资助体系则可以提升剧团的创作(包括剧本和演出)的质量。一方面,门槛相对较低的项目资助由于金额并不太大,不妨可以面大一点,使受助的中小剧团成为活跃在上海大街小巷的生力军,从而大大惠及普通市民:另一方面,一年一度、尤其是三年一度的资助则通过好中择优的原则,使得一些优质剧团能脱颖而出,成为优秀剧目创作的主力军。如此长期不懈,或许能出现具有国际影响的“中国布鲁克”、“中国维泰兹”或“中国普朗雄”……我们坚信,只要我们解放思想,大胆改革与创新,并能持之以恒,上海民间剧团“缺品牌,更缺品位”的现象终将成为过去,上海的戏剧舞台也终将散发出迷人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