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标本根结”理论的针刺法结合穴位注射治疗老年缺血性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
聂红梅张欣1栾瑛2袁春华2刘斌
(吉林省人民医院,吉林长春130021)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标本根结”理论的针刺法结合穴位注射治疗老年缺血性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老年缺血性动眼神经麻痹患者42例,依据中医经络理论中的“标本根结”理论指导取穴进行针刺,并结合太阳穴穴位注射复方樟柳碱注射液。结果42例患者中,治愈26例,好转1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24%。患者治疗前后睑裂大小、瞳孔大小变化明显,比较差异显著(P<0.05,P<0.01)。结论基于“标本根结”理论的针刺法结合穴位注射治疗老年缺血性动眼神经麻痹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标本根结;针刺;穴位注射;动眼神经麻痹
中图分类号〔〕R77〔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科学技术研究项目(No.2012-45)
通讯作者:张欣(1976-),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医手法治未病的理论与临床研究。
1长春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2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第一作者:聂红梅(1969-),女,硕士,主任医师,主要从事中医针灸治疗老年病的临床研究。
动眼神经麻痹是眼科、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其临床症状和体征主要表现为眼睑下垂、复视、眼球活动障碍及部分病人瞳孔扩大等。老年缺血性动眼神经麻痹以脑血管微梗死最为常见,其次为糖尿病性眼肌麻痹〔1〕。缺血性动眼神经麻痹目前在西医临床上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多采用B族维生素、神经营养及血管扩张药治疗,虽有一定疗效,但效果不理想〔2〕。本课题组在总结多年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基于中医经络腧穴理论中的“标本根结”理论,采取远端与局部取穴相配合的针刺取穴方法,结合复方樟柳碱穴位注射,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42例观察对象分别来自我院和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其中男25例,女17例,年龄50~85岁,中位年龄62.8岁,病程2 d~10个月。
1.2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3〕。①眼位偏斜:患眼向麻痹肌作用的相反方向偏斜;②眼球活动障碍:患眼向麻痹肌作用方向活动受限;③第二斜视角大于第一斜视角;④代偿头位:头向麻痹肌方向偏斜;⑤复视:双眼视一为二(复视像检查确定麻痹肌);⑥头晕目眩,或有恶心呕吐。
1.3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符合诊断标准,年龄50~85岁;患眼眼睑下垂,瞳孔不同程度扩大,眼位偏斜的病例。排除标准:经CT、CT血管造影术(CTA)、磁共振成像(MRI)及血液生化检查,排除眼眶肿瘤、颅内占位性病变及血管畸形、肌源性麻痹性疾病(重症肌无力、甲状腺功能亢进突眼)以及外伤导致眼肌麻痹的病例。
1.4治疗方法(1)毫针刺法:①取穴:睛明、健明、阳白、上明、健明2、球后、健明3、攒竹、承泣、鱼腰、风池、供血、养老、太冲、足三里、三阴交、太溪、至阴。②针刺手法:选择0.35 mm×30 mm毫针,采用常规针刺方法,其中针刺睛明穴时应注意以左手拇指指腹轻推眼球向外侧固定,缓慢刺入0.5~1寸,进针受阻时不强行进针,应改变进针方向,不提插捻转,出针时需向框内侧壁按压1 min防止出血。③针刺操作:根据不同受累麻痹眼肌每天取相应“标穴” 2~4穴、“本穴”4~6穴,根据不同辩证取穴2~4穴加电针。针刺顺序先刺“本穴”,再刺“标穴”,由下至上,由本至标的原则。1次/d,14 d为1个疗程,休息2 d,进行下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结果。(2)穴位注射:选取复方樟柳碱注射液2 ml,取患侧太阳穴碘伏常规消毒,避开颞深浅动脉进行穴位注射。1次/d,14 d为1个疗程,休息2 d,进行下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之后观察结果。
1.5疗效观察疗效标准:治愈,眼位居中,眼球运动协调,各方向视野无复视,代偿头位消失,同视机检查正常;好转,正前方及下方视野复视基本消失,眼位居中,眼球运动基本正常,代偿头位改善,同视机检查主要视野区斜视度减小;无效,治疗前后自觉症状、眼位和同视机检查无明显变化,代偿头位。观察指标: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睑裂、瞳孔大小的变化情况。
1.6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软件行t检验。
2结果
经过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后,42例患者中治愈26例(61.90%),好转14例(33.33%),无效2例(4.77%),总有效率95.23%。治疗前睑裂大小为(2.39±0.82)cm,瞳孔(4.87±0.44)mm,与治疗后(5.99±0.76)cm、(3.35±0.71)mm比较差异显著(P<0.05,P<0.01)。
3讨论
眼肌麻痹在祖国医学中称为“视一为二”、“视歧”、“目偏视”等,多因风邪袭络、风痰入络、肝风内动及外伤瘀滞等所致〔3〕,其治疗多采取疏风通络、活血化瘀、益气固表等治疗原则。现代医学将眼肌麻痹又称为麻痹性斜视,是指患者在双眼视力已经建立或充分巩固以后,由于血管性疾病、颅内肿瘤、代谢障碍等因素导致下神经元损伤所引起的单独或多发的眼外肌运动障碍〔4〕,缺血及缺氧等一系列的循环障碍是诱发老年缺血性动眼神经麻痹的主要因素〔5〕。
“标本根结”理论是中医传统经络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见于《灵枢·根结》和《灵枢·卫气》篇。“标本”指经脉腧穴分布的上下对应关系。“标”指树梢、上部,在人体指头面胸背的相应位置;“本”指树根、下部,在人体指四肢下端相应的部位。“根结”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根”指根本、开始,即四肢末端;“结”指结聚、归结,即头、胸、腹部。“根”与“本”、“结”与“标”位置相近,意义相似,相互对应,相互影响,共同体现了针刺穴位的上下、左右的对应关系〔6〕。《灵枢·卫气》中记载:“能知六经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标幽赋》中记载:“更究四根三结,依标本而刺无不痊”,二者均说明了“标本根结”理论在针灸临床上的重要作用。课题组在以毫针刺法治疗缺血性动眼神经麻痹的过程中,选取睛明、健明、阳白、上明、健明2、球后、健明3、攒竹、承泣、鱼腰、风池、供血等位于人体头部,属“标”、“结”。养老、太冲、足三里、三阴交、太溪、至阴等均位于人体四肢末端,属“根”、“本”,如此配穴,上下结合,共奏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祛风养肌正岐之功。樟柳碱是从茄科植物山莨菪中分离出的一种生物碱,具有松弛平滑肌、解除微血管痉挛、调节自主神经和血管舒缩等功能〔7〕;复方樟柳碱注射液能够通过中枢系统调整血管舒缩功能,缓解血管痉挛,增加血管流量,改善支配眼肌的神经血供,促进因缺血缺氧损伤的神经功能恢复,从而促进眼肌运动功能的改善〔8〕。穴位注射的选穴太阳穴为经外奇穴,善治眼病,局部无大血管分布,其在颅内的相应位置血管分布丰富,故在此注射所需药物用量小、副作用少且效果明显。
4参考文献
1杨红燕,邹静,李焰生.76 例眼肌麻痹的病因及特点〔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8;7(2):161-4.
2朱伟,吴晶晶,杜树波,等.复方樟柳碱穴位注射治疗眼肌麻痹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2;22(5):351-3.
3欧阳应颐,张锡芳,尹勇,等.针刺治疗眼肌麻痹76例临床研究〔J〕.中国针灸,2003;23(8):452-4.
4张晓东,任丽平.电针刺治疗眼肌麻痹60例临床观察〔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2;33(5):298-9.
5马宇,刘意,周利晓.应用复方樟柳碱治疗中老年眼肌麻痹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5):177.
6彭楚湘.标本根结理论在针灸治疗眼科疾病中的应用〔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3;23(6):52-3.
7宋琛.复方樟柳碱治疗缺血性视神经病变〔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1985;3(5):269.
8关娟,王慧霞,盛豫,等.复方樟柳碱治疗眼肌麻痹〔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1998;16(2):123.
〔2014-02-15修回〕
(编辑袁左鸣/滕欣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