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征 张俊萍 蔡小平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河南 郑州 450000)
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在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减轻放化疗的副作用,延长病人生存期方面有较好的功效〔1〕。目前中西医结合抗肿瘤复发转移是研究的热点,其中运用化瘀解毒法治疗各种恶性肿瘤越来越引起广泛的重视。
胃癌多因饮食不节或情志抑郁,致胃失和降,肝失疏泄所致,或因久病脾胃受伤而致其运化功能失司,气滞痰结,瘀毒交阻于胃,积久而成块。属于中医“积聚”、“胃痛”、“反胃”、“噎嗝”等范畴〔2〕。
王捷虹等〔3〕提出胃癌癌前病变发生核心病机是毒瘀交阻。感染毒邪之后气滞血凝,从而致使气与毒结,毒与血凝,毒瘀交阻是损伤胃络、胃黏膜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的关键。其采用解毒化瘀、益气养阴法,运用金果胃康胶囊治疗胃癌癌前病变取得了显著疗效。崔丽等〔4〕认为,胃癌前病变多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致气机郁滞,日久生热化毒,病久入络,络道不利形成瘀血,因此热毒血瘀为胃癌前病变的主要病机。治疗上应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大法,可取得良好疗效。郭仁清〔5〕认为痰、毒、瘀是胃癌形成、发展的重要致病因素;应以抗癌解毒、化痰消瘀为主要治疗大法,宜用漏芦、白花蛇舌草、菝葜、莪术、石打穿、丹参、牡蛎、海藻、山慈菇、猫爪草、僵蚕、八月札、薏苡仁、天南星等药物。
肺癌属于中医“积聚”、“咳嗽”、“痰饮”等范畴,是由毒邪首先犯肺,肺失宣降,接着脾失健运,津液输布不利,痰瘀互结,上阻于肺而形成。
张瑞娟等〔6〕认为肺癌主要由于正气内虚,痰、瘀、毒蕴结于肺所致,病位在肺,发病与脾、肾两脏关系密切,常用药物有:露蜂房、三棱、莪术、鳖甲、土鳖虫、全瓜蒌、夏枯草、石见穿、牡蛎、白花蛇舌草、山慈菇、王不留行等。王靖思等〔7〕认为,肺癌病机是正气虚损,阴阳失调,六淫之邪乘虚而入,邪滞于肺,津聚痰凝,气滞血瘀,日久痰气瘀毒胶结而成。常用对药治疗:如穿山甲与鳖甲二者同为动物类药,均可软坚散结,鳖甲又可滋阴潜阳。鼠妇与僵蚕二者皆为虫类药,僵蚕色白属金入肺,鼠妇酸凉无毒,破血、利水、解毒、止痛。鱼腥草入肺可清热解毒化痰,白花蛇舌草可解毒清热。安青〔8〕认为瘀毒内留是癌症发病的关键病理因素,提出扶正祛邪补精解毒治疗肺癌的原则,由补精解毒思想总结出补精解毒方,在临床受益率、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方面,均优于化疗对照组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尤杰〔9〕认为,肺癌是正气虚损,六淫之邪乘虚袭肺,邪滞胸中,肺气宣降失司,气机不利,血行受阻,津液失于输布,聚津为痰,痰凝气滞,瘀阻络脉,痰气瘀毒胶结,日久形成肺部积块。方锦舒等〔10〕认为,癌毒内结贯穿中晚期肺癌发病始终,益气养阴解毒法是中医药治疗中晚期肺癌的重要治法,首先需分清热毒、痰毒、瘀毒,治疗上分别采用清热、化痰、祛瘀方法。热毒较甚者,可用鱼腥草、猫爪草、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等。痰毒为主者,重在化痰散结,可用半夏、陈皮、浙贝母、茯苓、桑白皮等。瘀毒为主者,可用蜈蚣、全蝎等,还可加莪术、延胡索、桃仁、红花、丹参等,均可配郁金、柴胡、香附等疏肝行气以助血运。
肝癌属于中医“膨胀、黄疸”等范畴。《难经》描述之“脾积”所见腹部肿块、黄疸、乏力、消瘦、食欲减退等,均与现代肝癌有诸多相似之处:“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复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疸,饮食不为肌肤。”
章亭等〔11〕认为:肝癌多因痰浊瘀毒、诸邪气重、脏气伤损太过,正不胜邪而现癌变。将原发性肝癌辨证分为毒瘀肝脾证、湿热瘀毒证、瘀毒伤损证三型,用益气健脾,清热解毒、活血祛瘀中药,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疗效。王书杰等〔12〕认为肝癌是“湿热伏邪”,通过卫气营血辨证,分析湿热伏邪的转变过程,阐释了痰、瘀作为枢纽因子,在肝络病变中起到重要作用,最后形成湿热痰瘀互结壅盛之象,而形成“癌毒”,总结出以清热化湿解毒为大法的治疗原则。谢招辉等〔13〕将肝癌分为四型:肝气郁结型、气滞血瘀型、湿热瘀毒型和肝肾阴虚型。对于瘀毒内结,临床多选用丹参、川芎、鸡血藤、地龙、全蝎等活血而不破血之品以化瘀抗癌,晚期应慎用活血逐瘀药,如三棱、水蛭、穿山甲、皂刺等,因用之易造成消化道出血或肿瘤破裂出血。张水艳等〔14〕运用养正消积胶囊辅助介入化疗治疗脾肾两虚、瘀毒内阻型原发性肝癌,采用随机双盲多中心对照,结果显示中药在改善中医证候生存质量及体质量方面疗效明显。
大肠癌属于中医“肠风脏毒、锁肛痔、肠癖”等疾病范畴。《外科大成》:“锁肛痔,肛门内犹如竹节锁紧,……里急后重、粪便细而带扁,时流臭水,此无法治”。不但对其形态,还对其症状及预后做出了描述〔15〕。
范景昱等〔16〕认为,大肠癌为正虚邪实,正虚以脾胃气虚为主,邪实以湿热瘀毒多见。治疗大肠癌应重视祛邪、解毒化浊、破瘀消肿,善用虫类药如:天龙、全蝎、白僵蚕、龟板、九香虫、蝉蜕、鳖甲、露蜂房、炮山甲、地龙、蜈蚣等。邵梅等〔17〕通过文献分析发现:南方多以湿热蕴结、瘀毒内结为主;而北方多以脾肾阳虚、气血两虚、肝肾阴虚为主。贾小强等〔18〕认为:毒滞络脉,络脉内环境失稳,络脉失养,络道恣行,瘀毒循恣行之络道传舍脏腑是大肠癌发生浸润转移的核心病机和主要病理基础。通畅络脉,毒防变是防治大肠癌转移的主要治则。
在中医学文献中,乳腺癌属于“乳岩、乳癌、乳石痈”范畴。《灵枢·痈疽篇》中就提及:“故命曰疽,疽者,上皮夭以坚,上如牛领之皮”。生动描述了乳腺癌的橘皮样水肿改变。而明代《医学正传》曰“乳癌始有核,肿结如鳖棋子大,不痛不痒,五七日方成疮,初宜多用疏肝理气行血之药……若成疮之后,则如岩穴之凹,或如人口有唇,赤汁浓水浸淫,胸胁气攻疼痛。”
朱世杰等〔19〕认为,虚、毒、痰、瘀是乳腺癌主要病因。正虚邪实是乳腺癌术后的基本病机,扶正培本是乳腺癌术后的基本治疗原则。刘玲琳等〔20〕认为,痰毒瘀结、癌毒内生是乳腺癌发生、发展的核心病机。而“从化”现象的存在,是导致乳腺癌术后转移症情复杂,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提出乳腺癌肺转移的病机是由于“癌毒从脏从痰而化”。因此,其临床治疗乳腺癌肺转移时侧重于从痰、毒论治,化痰散结解毒是主要治法。裴晓华等〔21〕认为,与乳腺癌发生密切相关的“毒”主要包括外感“六淫伏毒”和内伤“七情郁毒”,“毒瘀内生”既是乳腺癌癌前病变的病理产物又是乳腺癌发生的直接病因。刘胜等〔22〕认为,“毒邪”是贯穿乳腺癌发生、发展和转移始终的病因和病理产物,“六淫伏毒”和“七情郁毒”是乳腺癌发生的两大主要病因,“癌毒内生”是乳腺癌发生的核心变化,“痰毒瘀结”是乳腺癌发展的核心病机,“余毒未清”是术后的主要病机,“余毒旁窜”是术后复发转移的关键病机,“散结解毒”是术后抗复发转移治疗的重要治则。
1 张 影,罗银星,蔡小平,等.恶性肿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J〕.中医研究,2012;25(10):38-40.
2 梁 青,郑 毅,崔湘屏.积聚(胃肠神经内分泌癌)临床病理分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7):796-7.
3 王捷虹,宇文亚,惠建萍.沈舒文教授毒瘀交阻理论辨治胃癌前病变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7):2034-6.
4 崔 丽,孙世华,张艳霞.刘启泉从毒瘀论治胃癌前病变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8):1043.
5 郭仁清.从痰毒瘀辨治胃癌〔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1):87-8.
6 张瑞娟,石晓兰,许建华,等.范忠泽辨治肺癌临证思路〔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7(4):1-5.
7 王靖思,顾恪波,孙桂芝.孙桂芝分型论治肺癌经验〔J〕.中医杂志,2013;54(19):1636-8.
8 安 青.章永红教授运用补精解毒法治疗肺癌经验探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1):115-6.
9 尤 杰.刘嘉湘教授辨治肺癌经验〔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2):185-6.
10 方锦舒,毕 蕾.王瑞平教授运用益气养阴解毒法治疗中晚期肺癌经验〔J〕.中医学报,2010;25(2):224-5.
11 章 亭,康旻睿,张如棉.康良石教授病证结合治疗原发性肝癌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12):3147-9.
12 王书杰,韦艾凌.肝癌“湿热伏邪”——“癌毒”发病机制及疗法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33(2):266-9.
13 谢招辉,杨佩颖,贾英杰.贾英杰治疗原发性肝癌经验拾零〔J〕.山东中医杂志,2009;28(7):501-2.
14 张水艳,谷春华,高学东,等.养正消积胶囊辅助介入化疗治疗原发性肝癌的随机双盲多中心临床研究〔J〕.疑难病杂志,2009;8(8):461-4.
15 何立丽,孙桂芝.孙桂芝教授治疗大肠癌经验〔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4):97-9.
16 范旻昱,章永红.章永红教授治疗大肠癌用药分析〔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3):425-6.
17 邵 梅,舒琦瑾.大肠癌中医证型构成及分布规律初探〔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2):436-8.
18 贾小强,黄乃健,邱辉忠.大肠癌转移“瘀毒传舍”病机的初步理论构架〔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5):703-5.
19 朱世杰,贾立群,李佩文.中医防治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治疗思路初探〔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7(10):892-4.
20 刘玲琳,徐海滨,胡祖健,等.癌毒从脏从痰而化论治乳腺癌肺转移〔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6(8):2331-4.
21 裴晓华,邓卫芳.乳腺癌癌前病变“毒瘀互结”证的认识〔J〕.中医学报,2010;25(2):200-1.
22 刘 胜,花永强,孙霃平,等.试论乳腺癌痰毒瘀结病机的理论基础与临床应用〔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7;5(2):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