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新中,刘 波,陈忠民,刘 亮
核武器事故伤员现场紧急救援流程探讨
南新中,刘 波,陈忠民,刘 亮
核武器事故;伤员;救援流程
核武器事故是指能导致以下任何一种后果的涉及核武器或核部件的意外事件:(1)核武器系统意外或未授权的发射、点火、使用;(2)原因不明的核爆炸;(3)核武器或核部件的非核爆炸或燃烧、投弃、被盗;(4)放射性污染;(5)发现已观察到的对公众危害。核武器事故医学应急救援训练,一直是我部各级医疗机构卫勤训练的重点内容[1]。但由于缺乏实战经验,各医疗机构组织训练的核事故医学应急救援程序大部分是在常规的野战急救训练程序上稍加改动而成,对核事故伤员的现场救援缺乏针对性[2]。本文根据核武器事故现场医学救援的任务与分工,在分析核武器事故损伤特点的基础上,规范了核武器事故伤员现场紧急救援流程,并对流程中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核武器涉及的放射性核素种类不多,主要有氚(3H)、铀(235U、238U)和钚(239Pu),但纯度高、剂量大,一旦发生事故,对作业人员的伤害不容忽视。
1.1 核武器事故分类[3](1)装检中的事故。包括中心球破裂、核部件表面镀层破损、手套箱破损、核部件滑落砸伤人员等,现场人员会受到体表放射性沾染和不同程度的放射损伤。(2)运输事故。由于地处偏僻的山区,道路情况较复杂,在运输过程中可能发生车辆事故或核与辐射恐怖袭击,导致核物质泄漏、车辆和地面污染而产生核事故。(3)化学爆炸。大部分核部件含有不同数量的常规烈性炸药,当核部件受到意外的猛烈碰撞、火灾的情况下,有可能发生化学爆炸,造成钚、铀、氚的污染,引起人员的内、外照射和各种放射损伤。(4)临界事故。在核武器贮存、运输过程中,由于水淹、地震引发临界事故。
1.2 核武器事故可能的伤害类型 在核事故中,除了一般的事故可能造成常规外伤,人员可能受到内照射损伤、外照射损伤[3]。(1)内照射损伤。由于核武器核部件的作业特点,在发生事故后,作业场所和人员的正常防护措施可能失效,泄漏的放射性核素主要通过吸入、污染伤口和皮肤吸收等途径进入人体造成内照射,这是核武器事故损伤的主要类型。此外,由于铀、钚等重金属具有化学毒性,进入体内后危害更大。(2)外照射损伤。发生事故时,核武器作业人员和事故应急人员不可避免近距离接触、处置核部件、核材料,有可能受到超过剂量限值的照射。破损的核部件泄漏的放射性气溶胶沉积在伤员体表也会造成皮肤受照。外照射造成的损伤程度和伤情与人员的位置、体表污染时间的长短有关,也受防护措施、人员活动情况和体表状态的影响。
根据核事故应急管理的有关规定,医疗卫生机构在核事故应急工作中的主要任务是对各类伤病人员进行诊断、治疗、随访观察及受照人员的健康评价[4]。从各级医疗机构的职责来看,核事故医学应急救援工作主要由核导弹旅团卫生队(包括营连卫生机构)和担负支援任务的基地医院承担,主要任务是核事故伤员的现场抢救和紧急处置,包括伤员生命体征的维持、外伤的处理、污染的监测与去污等,目的是减少初始沾染部位放射性核素的吸收、加速体内沉积放射性核素的排除、预防和治疗放射病。
营连卫生机构平时负责核辐射作业伴随保障,事故时负责指导核事故放射污染区内人员的自救、发生互救和伤员的火线处置,并护送伤员撤离污染区,尽可能缩短事故伤员在辐射环境中的暴露时间;旅团卫生机构平时参加核武器作业伴随保障,事故时作为主要应急力量,在污染区外上风向开设救治区,负责完成事故伤员的损伤分类、初步去污、沾染监测、样品采集、局部去污、早期服药、外伤紧急处置、伤员后送等任务,有效避免放射性物质的二次污染与扩散,减轻事故伤员的急性辐射损伤及其远后效应,控制、延缓伤情的发展,降低事故伤员的伤残率和病死率。
3.1 自救互救 在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执行伴随保障任务的卫生技术人员应当指导事故区人员做好自身防护,针对伤员伤情进行简单紧急处置后,护送伤员迅速脱离污染区前往救治区。其目的是在挽救生命的前提下,尽可能缩短在污染区停留的时间,避免外在环境辐射造成的进一步损伤。需要注意的是,在事故现场有污染的环境中,伤员的有效处置和转移要特别注意避免污染物的扩散,现场救援人员可能需要在现场停留较长时间,应做好自身防护与剂量监测,防止过量受照。
3.2 损伤分类 应急救援医疗分队根据事故应急指挥部的要求在事故区上风向开设救治区,在救治区入口开设伤员分类点,按损伤类型和程度对事故伤员进行初步分类,重点是区分伤员是否有放射损伤。通过分类,实现伤员、伤情的分类救治,充分体现挽救生命第一、避免放射性污染扩散和提高医疗资源使用效率的原则。但在现场有污染的环境里如何提高放射性沾染伤员监测准确性,在有大量伤员通过时,如何快速监测分类以避免伤员流拥堵,这些问题在平时演练可能不会遇到,但是实际的事故应急救援中可能会遇到。
3.3 初步去污 对确定有放射损伤的伤员,应尽快去除放射性沾染伤员防护装具,并对个人物品(包括剂量计)进行登记收容。通过去除有沾染的衣物等,使伤员免受放射性沾染的进一步损伤,为体表及伤口放射性沾染监测提供条件。注意避免伤员衣物因二次扬尘造成的放射性污染扩散。
3.4 沾染监测 伤员经初步去污后,使用表面沾染监测设备对伤员体表及伤口进行沾染部位标定,条件允许时,可利用肺部计数器对体内(肺)的放射性核素污染进行初步测定,为伤员的局部去污和后续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在此环节的训练中,要重点摸索卧姿伤员躯体非暴露面的沾染监测与部位标定操作程序,训练中也要注意解决体表沾染监测设备操作不专业的问题。
3.5 样品采集 通过采集合适种类和适当剂量的生物样品,满足后续剂量分析的要求。主要是采集伤员的鼻咽口腔分泌物、呕吐物、毛发、尿液等样品,以及可用于估算受照剂量的其他物品和材料,为沾染核素鉴别、生物剂量估算提供样品。这一环节中往往缺少实用的专用器材,样品量不易控制,还要注意交叉污染。
3.6 局部去污 利用伤员洗消装置,配合专用洗消药剂,对伤员体表及伤口实施局部去污;冲洗眼睛、鼻腔、口腔及外耳道等易受放射性沾染部位,剪除指甲、毛发等。通过伤员体表及伤口等部位的局部去污,有效避免放射性沾染对伤员的进一步损伤。训练时要注意摸索卧姿伤员躯体非暴露侧的局部去污操作程序。此外,在实际事故救援中,可能会面对大批放射性沾染伤员涌入,训练时需要考虑如何提高伤员去污通过率的问题。
3.7 早期服药 对于各类伤员,除常规的对症药品外,还应结合伤员污染监测和剂量评价结果,有针对性地给予伤员抗放、促排、阻吸药物及其他对症治疗药物。通过有针对性地早期及时服药,减轻或延缓伤员辐射损伤生物效应,改善伤员愈后。服药环节需要注意尽量减少操作环节,减少操作失误,避免沾染,做好记录。
3.8 急救处置 根据伤员伤情对伤口进行清创、消毒、包扎、固定。通过外伤紧急处置,避免伤口感染和伤情进一步恶化,改善伤员愈后。此环节要把握快速、简单、有效的原则,应注意避免放射性污染的扩散。
3.9 伤员后送 伤员经过以上环节处置后,尽快护送前往后方临床救治机构,使伤员能够得到较为系统全面的临床综合诊治,缩短病程,降低伤员伤残率和病死率。伤员后送过程中,应注意做好伤员的防护,避免放射性沾染扩散。
核武器事故伤员的现场紧急救援是一项技术性和时效性很强的工作,救援人员不仅要掌握常规事故伤员救治技术,还要能够根据放射损伤的特点和伤员紧急救治需要,利用现有的装备,设计事故现场对放射损伤伤员进行紧急救治的程序,反复训练、完善,才能提高现场紧急救援能力。
[1]高桂清,毕义明.导弹核武器核事故应急有关问题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1,11(2):71-75.
[2]南新中,郭宝石,刘 波.核事故现场医学应急救援有关问题的探讨[J].中国辐射卫生,2012,21(4):469-470.
[3]高 峰.核辐射卫生防护[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189-192.
[4]中国毒理学会.中国毒理学会放射毒理专业委员会第9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重庆:2012.
(收稿:2015-01-28 修回:2015-02-23 编校:丁艳玲)
R 827.3
A
2095-3496(2015)02-0110-02
全军后勤科研项目(CWS11J201)
100071 北京,第二炮兵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南新中,刘 波,陈忠民,刘 亮)
南新中,E-mai l:010nanxz@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