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立群,王凯辉,杜 明
热点地区“三防”医学救援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郭立群,王凯辉,杜 明
“三防”医学救援;困难;对策
针对热点地区可能发生的核试验、核泄漏、核污染及化学工厂等工业原料污染的突发情况,近些年,我们先后开展了“三防”医学应急救援演练。其目的是训练官兵对核化生武器伤的防护技能,增强官兵自救互救能力,提高卫生机构专业队伍应急救治能力,降低核化物污染条件下的战场伤残率和病死率,确保部队能够“拉则能出、出则能战、战则必胜”。
1.1 快速预警困难 由于我们对热点地区核化生武器详实情况不完全掌握,难以针对既设位置做好防护救援准备,一旦突发战争,难以及时把握破坏程度。沿线一带我部航空兵旅团、场站、地导和雷达阵地等单位,地域分散,人员防护、处突意识淡薄。在这种情况下,要做到第一时间反应,第一时间救援,难度很大,有可能丧失最佳控制时机,甚至陷入被动。
1.2 救治力量薄弱 核化生损伤属于特殊武器伤,对救援组织和救治技术要求很高。从目前来看,基地卫勤机构既缺乏救治技术和人才,更缺少经验。虽然每年都组织防疫分队和地面部队卫生机构训练、演练,但“纸上谈兵”所得毕竟肤浅,经验积累和技术明显不足。药品、疫苗储备缺乏。现有“三防”药品十分有限,天花、炭疽等疫苗没有储备。1.3 设施设备条件匮乏 可供人员隐蔽的战场设施比较少,个人防护用具缺少,战事一旦发生,官兵无处藏身,无具可用,将直接面对危害。侦检器材未配备,难以快速诊断危害物质,不便于采取针对性措施。
1.4 部队和群众自我防护能力比较低 官兵对“三防”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不多,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不强。而人民群众的“三防”知识和自我防护能力更无从谈起,军地信息沟通、联防联控机制尚处空白。
“三防”医学救援行动,既要对当面部队实施医学救援,又要对当地人民群众实施医学支援,还可能对大量涌入我境内的难民进行医学处置,这种军民融合、中外交织的医学救援,既是崭新课题,也是系统工程。
2.1 加强组织体系建设,理顺领导指挥关系 “三防”医学救援不单纯是医疗救治,而是包含现场封控、官兵个体和群体防护、污染监测与消除等在内的系统工程,参与救援的既有卫生人员,也有防化部队,还有其他兵力;既有军也有民。建立统一、顺畅、高效的组织领导体系,实施强有力的指挥,尤为重要。为此,应成立基地“三防”救援工作领导小组,由基地首长任组长,作战、军训、情报、军务、宣传、财务、军需物油、卫生、军交、机场营房和地方政府有关部门领导参加,指挥军区空军“三防”救援工作;卫生处成立办公室,向空军、军区空军或联勤部申请支援,成立由流行病、血液、烧伤、皮肤、传染、放射防护、检验等相关学科专家组成的专家组,为首长决策提供服务和技术支持。协调联勤部抽组“三防”医学救援队,作为支援突击力量使用。针对重点方向,协调体系医院抽组“三防”医学救援分队,划区实施支援救治。一线部队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专业队伍,执行现场医学救援,按建制实施保障。2.2 加强防护体系建设,积极构筑防护屏障 应对核化生事件,“防”比“治”更为重要,要把建设的思路由“被动准备救援”转向“积极准备防护”。一是要建设集体防护工事。一线指挥所、洞库、雷达阵地、房舍、水源等战场设施建设,均应考虑“三防”需要,具备“三防”功能,一旦遭到核化生袭击突发事件,使官兵能有藏身之地,尽可能避免或降低损伤程度。二是要研制单兵防护装具。着眼解决单兵“三防”防护装具、药品缺乏、功能作用不够理想、笨重使用不便等突出问题,上级应加快新型单兵防护装具和药品的研发,及时调整补充。三是要开展官兵“三防”针对性训练。主要是树立大防护观,普及防治知识,使每个官兵都熟练掌握个人防护技术动作和要领,遇有情况,能够准确作出判断,快速采取正确的防护措施。
2.3 加强救治力量体系建设,合理配置救治力量
“三防”医学救援力量基本构成是:体系医院作为核化生伤员救治的主体力量,接收伤员并完成救治;部队医疗卫生机构、心理应激干预分队负有支援“三防”医学救援的任务,以达成快速救治的目的;“三防”医学救援分队、野战防疫防护分队作为专职防疫防护骨干力量,应发挥其专长及时展开救援;部队遂行保障任务的力量和防化分队是现场紧急救治的主体,要力求在及时和现地救治上发挥作用。救治力量的使用,应视核化生武器杀伤的程度和伤员情况,统一调配,灵活指派,达到优长互补,相得益彰,形成整体救援力量。为此,我们将立足实际,适当投入,改善支撑条件,加强本级防疫分队和当面部队防疫所建设,依托某航医中心抽组1支心理应激干预分队,加强重点方向救援力量建设,同时协调联勤分部抽组的“三防”医学救援分队,将我部官兵纳入救援范围。认真总结抗击非典、禽流感和甲流防控、奥运安保的组织指挥和救治经验,系统学习战区松花江化学桶打捞、松花江四氯化苯化学污染等事件指挥和救治经验,有力推进救援力量建设。
2.4 加强技术保障体系建设,突破“三防”医学救援难点 要注重解决5个问题:一是要加强核损伤医学救援技术保障。关键是精确判定伤员辐射剂量,确保分类救治。二是要提高监测技术水平。积极申请上级机关为在可能遭受核污染区执勤的部队配发“个人辐射计量卡”,医务人员视情快速区分轻、中、重、极重度急性放射伤员,达到准确、快速救治的目的。三是要增强诊断和鉴别能力。在防疫队(所)配备“热释光计量仪”,对受辐射伤员进行伤情诊断;装备化验箱、侦毒器,对化学毒剂进行诊断性检测;装备生物战剂侦检箱,对常用生物战剂进行快速诊断,为救治提供依据。四是要加强人才培养。举办“三防”医学救援培训班,为部队培训技术骨干,提高技术水平,逐步与实际要求缩小差距。五是要依托专业机构建立“三防”医学救援技术研究室。主要任务是分析评估我部卫生危害,对核化生和流行病、环境污染、职业健康做出快速评估,提高检测、防护、预防、诊断、救治技术水平。2.5 加强军民融合体系建设,完善“三防”医学救援机制 热点地区一旦发生战争,核化生污染范围和程度难以预测,情况错综复杂,局面难以掌控。尤其是人口稠密地区的“三防”医学救援,仅靠部队自身力量难以完成。因此,“三防”医学救援,应上升到战略、战役高度认识,不仅是理论研究层面,更要按有可能发生战事来准备。当前,必须贯彻军民融合发展的思想,坚持寓军于民、通力协作。要广泛动员,组织驻地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和部门,开展就地划区救治,甚至要动员全国的力量支援保障。部队要与地方政府协调,成立“三防”医学救援指挥部,统筹指挥。要切实搞好预案,根据任务背景和综合情况,统一计划利用军地医疗资源,落实队伍抽组,合理使用“三防”医学救援力量;要建立军地检测网络,确定重点方向,以一线场站“三防”医学救援分队为基础,协调地方在机场、雷达阵地等重点部位设立检测点,形成专业检测网络,全面开展指标检测,及时预测预警,争取战场主动。
(收稿:2015-02-09 修回:2015-04-21 编校:韩纪民)
R 197.2
A
2095-3496(2015)02-0090-02
121000 辽宁锦州,65631部队后勤部卫生处(郭立群,王凯辉,杜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