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新样态”探索

2015-01-24 02:01王佳琳
新校长 2015年11期
关键词:窦桂梅段长纲领

文 / 王佳琳 孙 悦

整合管理

在北京甚至中国的小学中,清华附小的管理体系显得“另类”和“时尚”。其他小学中常见的教学副校长、德育副校长设置,皆不见踪影,而出现了“段长”、“中心负责人”等新鲜角色。此外还有一个神秘的“影子校长”,在校务会上串联主持整场会议,并不时就一些决策发表意见。

据清华附小副书记、主管学校人力资源工作的王丽星介绍,段长要全权负责该年段的教育教学及科研质量;本学段聘任哪些教职工,由段长说了算;本学段教师的考核,段长具有相当大的话语权;本学段教职工的级别薪酬,段长的意见也是举足轻重。此外,段长还可以决定本学段预算内经费的使用,级别相当于副校长。

在一定程度上,段长集合了年级组长、德育副校长、教学副校长以及人力考核的部分职责,同时还拥有一定的“财权”。

但段长并不是高高在上的管理岗位,他们还是本段内的任课教师。此外,有些段长还要兼任学校某个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责。

“清华附小副校级干部任‘段长’兼任学校职能‘中心负责人’的管理模式,正是附小扁平化管理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王丽星说,这种设置可以使各个部门之间实现有效的联系,去除由于结构复杂化而带来的信息传递的障碍,有利于学校理念直达教育教学一线。

如果说,“段长”是期望把中层干部放下去,那么“影子校长”的目的就是把年轻老师提起来。

从2013年开始,清华附小尝试鼓励一线年轻教师担任“影子校长”。在轮岗的一个月中,行使相当于校长或副校长的管理职责,学做管理者。

每月的“影子校长”,由一位学校中层与一位一线教师组成。一线教师年龄须在35岁以下,有时会选择学校评选出的“卓越教师”担任,有时会挑选没什么经验但却很有想法的老师。

我们看到,一所百年的小学,正在构建基于课程整合的现代化教育管理模式,由学校行政管理,到课程领导,再到文化建设和价值引领,实现一种管理重心的下移与开放。

曾在清华附小CBD分校担任执行校长的傅雪松,如今是清华附小本部低年级段的“段长”,主要负责一、二年级的管理。

“段长,可不是整合两个年级的年级组长这么简单。”傅雪松说,“‘小校长’是学校给段长的定位。”

在傅雪松眼中,段长的设置起到了校级干部下沉的作用,段长都很接地气。他说,“我们既是段长,又是一线老师,因此我们最知道一线老师的喜怒哀乐,也体会得到一线老师的困惑。”

同时,与过去职能部门多、每个职能部门都能给年级“派活”不同,段长可以起到一个协调与整合的作用。“这个活动适不适合本段的需要,最近的活动是不是太多,是不是和考试冲突了,一线老师是不是能适应得了……”傅雪松说,自己从没把段长当成一个“官”,而是协调关系、承担责任、与大家并肩战斗的一员,是一个整合型领导者。

现任三年级(1)班语文教师兼班主任的李春虹,在2013年被选中担任影子校长。

那时,李春虹刚刚从美国交流回京,就突然接到任命。当月,适逢几个大型会议及一个国际性论坛在校内召开,她白天要带班、上课,还要抽空到全校其他年级和班级巡视;下了班,她除了要批改作业,还要参与会场安排、灯光调试、资料分类以及课件准备与测试等繁琐的会议筹备工作。

“从旁观者到组织者,站位不同,视角就会不同。”李春虹说,“影子校长”这一个月,她学会了换位思考,体会到了作为一名管理者的各种考虑。再次回到班级,李春虹能够更深入地体会学校的办学理念。

“影子校长”让普通老师成管理者,让每一位老师都成为学校的发动机,激发了普通教师的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

每个老师都可以是领导者

“学校每个人都是自己的领导,都能发挥出自己的领导力。”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认为,作为校长首要任务不是管理上的领导,而是让追随者变为管理者,这也被称作“学校集体领导力”。

这天午饭时分,王焱匆匆走进清华附小中段的一个班,从教室前的一锅菜中夹出少许放到自己的小碗里。但她并不是“吃”,而是在“品”,品尝每道菜的滋味和温度,同时征求学生们的意见。

之后,她又赶往楼下的送餐车,查看盛器是否卫生,了解运送程序。教师食堂是王焱的最后一站,她边吃边收集同事对饭菜的意见。

王焱并非营养餐公司的督导员,也不是清华附小专职后勤工作人员,她的真实身份是清华附小三年级的数学教师。

“学校一直提倡‘整合’的理念,让授课教师跨界负责教师和学生的营养餐,我感觉很荣幸。”王焱说,她的工作包括制定学生和教师的菜单,监督送餐是否和菜单相符,食物质量如何……中间出现任何问题,都由她和送餐公司沟通。

“上周学生菜单中三次出现了油炸食品,我就赶紧和送餐公司交涉。他们的很多做法是想节约成本,而学校必须让孩子的利益最大化,油炸食品每周最多只能出现一次。前两天有雾霾,我就在菜单中多加了些萝卜、藕等清火润肺的食物,包括让学生喝梨汤、银耳汤。”

为了让工作更专业,在学校的支持下,她去年专门学习了如何营养配餐,并拿到了营养配餐员的资质。

在清华附小,兼有任课教师与项目负责人身份的教师很多。负责学校电视台策划和编导工作的俞琨,同时也是一名英语教师。

同样是这一天下午,俞琨在刚刚装修一新的演播厅调试设备,这里布景、灯光、摄像机等一应俱全,颇有专业演播室的味道。

俞琨加入清华附小已接近20年,除授课外还兼任过学校的大队辅导员和德育主任。2013年,清华附小电视台重新起步,她就成了电视台的总编辑,同时还是满工作量的英语老师。上个学期,电视台总共做了18期节目,每周五中午准时播出,如今已经有了稳定的学生“粉丝”。

“起步虽艰难,但越走越顺利。”俞琨说,电视台的工作适合她的个性,虽然累但收获和乐趣更多。

老师们之所以能在清华附小将一专多能发挥到极致,是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发展愿景。

在《清华附小办学行动纲领》里,这样描述学校的发展愿景:“我们努力,让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能充满向上的精神与教育的智慧;我们努力,让学生的每一个时刻都能享受学习的收获与成长的乐趣;我们努力,让教师的每一天工作都能体会职场的幸福与专业的尊严。”

清华附小副校长王玲湘表示,“这也是学校集体领导力的核心。选择了清华附小,就是选择了共同的责任。‘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既是清华附小的办学使命,也是所有老师的追求。这种共同的使命和责任让所有教师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所有人对学校的发展能够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王焱也透露,“清华附小的老师在很多方面都达成共识,形成了独特的‘语言密码’,比如意见不一致时,要做到学校第一与要事优先。”

当然,要想让集体领导力发挥出来,还要学校每个人有个明确的分工合作:校长讲“战略”,中层讲“战术”,教职员工讲“战斗”;校长讲方向,中层讲贯彻,教职员工讲落实。因此,我们看到,无论是校长、中层领导,还是普通教师都各司其职,不同层级、不同团队做到有效沟通,让集体领导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把课程领导力变为集体领导力

集体领导力的产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结果,其伊始和核心是集体课程领导力。

“我想清华附小集体领导力的引发应该是从课程领导力开始的,并由课程领导力进行推进。课程是我们找到的一个杠杆,撬动了整个学校的发展。”窦桂梅指出,课程改变之后,课堂内容、评价体系都会发生变化,组织管理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她说,“我们通过几年的实践,把课程这种物化内容变成人的领导力,把课程领导力发展为集体领导力,这可以算作一个飞跃。”

清华附小“1+X课程”研究中心负责人胡兰介绍,“对课程的整合、创新、创造,已经成为教师自觉自愿的行为,这就是教师对课程的领导力,它已经发展成一种集体行为,从而形成一种集体的课程领导力”。

胡兰认为,在这种课程领导力的基础上,大多数教师在组织中打破职位的界限,参与项目管理,成为整合型人才,也就具有了更高意义的领导力。

“我们赋予了领导力自己的理解。”窦桂梅说,每个老师、每个项目负责人对课程和项目的领导都可以称为领导力。清华附小打造出自己的集体领导力,让所有的人分责、分担、分享,并肩同行。

行动纲领出台始末

走进清华附小的校园,楼梯上、走道中、办公室里,随处可见一些精辟的短句。比如“不做漏气的发动机”、“学习是最好的保养”、“简单是做人和做事的最佳原则”……乃至在和老师的交谈中,类似的句子,也会时不时溜出来,成为附小老师的“语言密码”。

这些句子都出自《清华附小办学行动纲领》,而这份纲领的出台也凝聚了全校所有学生、家长、老师的共同智慧与愿景。

一所小学,为何要制定“行动纲领”?这还要追溯到清华附小现任校长窦桂梅上任之初的思考。

2010年,恰逢《2010-2020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出台,“《纲要》倡导在2020年前,‘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并提出了‘完善治理结构’的要求。‘治理’背后的含义,我认为就是要调整结构。这就要求我要找到现代学校治理的探索机制。”

窦桂梅回忆,国家纲要的出台启发了自己,她开始思考如何在贯彻中取得国家、北京市和清华的最大公约数,体现清华附小的办学精神和特色。

据窦桂梅透露,她正好与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结识,李希贵在办学方面的思考给了她极大启发,特别是十一学校当时出台的中学版《办学行动纲领》,让窦桂梅决定出一部小学版的《办学行动纲领》。

清华附小第一版行动纲领的起草就此开始。最初的一稿有46000多字,5个章节100条,几乎全部由窦桂梅撰写。

此后,这份“纲领”开始了漫长的四轮广泛征求意见、凝聚共识的过程。初稿完成后,第一个回合先请全校的中层进行修改批注;此后交给全校老师修改完善;第三个回合再交由家委会阅读修改;第四个回合是找到相关章节,如学生小学阶段的目标:健康、阳光、乐学,让大队委和学生代表进行阅读提出意见。

最终,《清华附小办学行动纲领》从4万字整合精简到2万多字,正式出台。但纲领每年仍然会被不断修订和完善,现在已经精简到5章30条。

《清华附小办学行动纲领》如今已成为附小的“法典”与行动指南,旨在告诉每个清华附小人:我们原来在哪里,现在去哪里,未来到哪里。

对话窦桂梅:探索未来小学样态

记者:对学校管理组织机构的改革发端于何处?

窦桂梅:我教了30多年书,这期间,我有一个很大的困惑,就是我头上有特别多的领导,教学组长、教务处主任、教学主任、德育主任、教学校长、德育校长、科研校长、总校长……上面千根线,下面都穿在我这班主任一个针上。另一方面,我所认同的教育观是着眼于儿童的完整发展,但过去的学校,德育归德育,教学归教学,没有一个系统联系。2010年,我做校长之后,就在思考育什么人的问题。也在这一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发布,倡导“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并提出了“完善治理结构”的要求,这也要求我探索现代学校治理的机制。

记者:组织机构是与学校课程管理配套的,应该怎么改?

窦桂梅:我用的是倒逼机制,用课程整合来带动学校的变革,而首先进行的是“1+X课程”改革。在这种改革下,我们特别强调整合——学科内整合、学科间整合、课内外结合,能跨学科教学的一专多能的老师就更符合当下的需求。学科进行了整合,管理也就跟着整合。

我们首先尝试项目负责制,原来的8个部门整合成3个中心。之后,我又把年级也进行了整合,设立“段长”。段长也是“中心”的负责人,这样,学校领导就既管一个中心,又负责一个段,还要兼顾某个教学或德育的领域。经过这些改革,老师头上就只有一个领导,就是段长。再加上我们一切都倾向一线,就达到了我们让老师和学生站在学校正中央的理念。

记者:学校现行的组织架构中,也出现了一些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子。

窦桂梅:事实上,清华附小的管理也借鉴了一些企业管理之道。接任清华附小之初,学校就先着手制定自己的《办学行动纲领》。这一点,十一学校的李希贵校长给了我很大启发。行动纲领分为办学理念、教师、学生、管理素养等五个领域,成为附小的“法典”,旨在告诉教师——我们原来在哪里,现在去哪里,未来到哪里。

在管理方面,借鉴了西方企业管理的理念,比如星巴克董事长、CEO霍华德·舒尔茨的著作,《海底捞你学不会》等,我都建议全校老师学习,甚至让老师到星巴克喝咖啡,去海底捞吃饭,理解“教育就是服务”的道理。

记者:你怎么看待你目前的组织机构改革?

窦桂梅:其实我目前所做的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小学样态的转型。今天的小学与昨天的小学已经不同,未来的小学又将变成什么样子?我们现在所做的,就是为未来的小学转型探索。

猜你喜欢
窦桂梅段长纲领
测斜段长在井眼轨迹计算中的影响
从学生精神世界出发探析窦桂梅语文教材观
探寻语文教学中“真善美”教育
用文学教育启蒙心灵
截钢筋
窦桂梅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的新启示
自然主义是一种需要弱化的社会科学纲领
观察
聚乙二醇嵌段长碳链二酸共聚物的合成与酶降解研究
普京的总统竞选纲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