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课题发布:蒲公英教育智库
总执行:蒲公英教育智库研究员、《新校长》杂志记者 安 迪
重新定义学校治理,其背景和必要性显而易见。
今天的中国,一天比一天更趋多元化。国民权利意识高涨、参与意愿空前,与之相伴随的,是不同的利益主体相互博弈共存,不同的声音和诉求彼此妥协共生。
于是,教育局怎样说,社会就怎样听的时代过去了;学校怎样要求,家长就怎样回应的时代也过去了;甚至,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的时代,同样也过去了。
旧的“玩法”已经过时,新的规则亟需定义。
今天的家长,大部分接受过高等教育,这已经是很多学校正在面对的“新常态”。他们不再对老师和学校充满敬畏,他们对教育有自己的看法,也有自己的要求。
除了家校关系需要重新定义,学校与学校的关系也需要重新定义——随着教育共同体、教育集群等新生事物的出现,各类学校“组队而行”,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治理问题。
此外,在教育评估中非常活跃的第三方,也已经成为影响学校治理的重要力量。越来越多的第三方机构,希望通过自己的服务,把最先进的理念、方法和技术引入教育领域,并顺势实现自己的价值。他们想加入教育这场宏大的“游戏”,并为其增添些新的“玩法”。
能够影响学校治理的因素还有很多,比如混合所有制改革产生的政策红利,信息技术进步提供的平台支持,开明主管官员带来的更大优化空间……
今天的学校治理,正在越来越多地呈现出这样的特征。一方面,它更加趋向收敛和有章可循——人们一丝不苟地重新界定彼此的权利,明确各自的责任,形成各种“章程”和“行动纲领”,然后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另一方面,它又保持着发散和开放的张力,蕴含无限新的可能——在多元博弈和妥协共生中,能够淘汰旧观念,吸纳新思想,形成新共识,推动教育生生不息,不断向前。
维护自己的利益,也尊重别人的诉求;坚持自己的意见,也倾听别人的声音。走在约束里,行在共识中。这不仅是治理各种社会事务的至高境界,也许还是人类文明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冲突与和解、革命与回归之后,得出的至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