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月华
(江苏省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苏 盐城 224000)
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分子机制研究
戴月华
(江苏省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苏 盐城 224000)
目的 研究和分析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分子机制。方法 本次临床实践分析主要在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选取了280例确诊为肺支原体感染的患者进行临床实践分析,从患者的咽部和鼻咽部获取标本,借助肺炎支原体分离培养技术和药物敏感试验,筛选出耐药株。结果 在280例标本当中,分离阳性株为12例,12例患儿的临床表现、X线胸片等均符合支原体肺炎的特点,耐药株为8例,占66.67%,耐药株同时对阿齐霉素和交沙霉素耐药。结论 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分子机制研究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对肺炎支原体进行研究,明确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分子机制十分必要,值得在临床实践研究中广泛推广和应用。
肺炎支原体;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分子机制
肺炎支原体为儿童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对于儿童的生命和健康将会带来较大的威胁,加强对肺炎支原体的研究尤为重要。为了更好的了解肺炎治疗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本次临床实践分析主要在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选取了280例确诊为肺支原体感染的患者进行临床实践分析,并借此提出一些相关观点和建议,希望能够对肺炎支原体的深入研究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和借鉴意义,以下为本次临床实践研究的具体内容。
1.1一般资料:本次临床实践分析主要在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选取了280例确诊为肺支原体感染的患者进行临床实践分析。其中男160例,女120例,年龄在1~13岁,平均年龄为(4.65±2.67)岁。
1.2方法:从患者的咽部和鼻咽部获取标本,借助肺炎支原体分离培养技术和药物敏感试验,筛选出耐药株,具体的方式如下:
1.2.1肺炎支原体的分离培养:将患者的鼻咽分泌物置于肺炎支原体培养液中,在搅匀之后,可以在设定温度为37 ℃的温箱中培育。鉴定:对分离物进行形态学和PCR方法的鉴定[1]。PCR扩展:DNA摄取,分离物通过1200 0r/min离心为期10 min,去除上清,通过标本处理悬浮沉淀[2]。并进行电泳检测。
1.2.2药物敏感性的临实践方式:培养基的选配:采用PPLO基础培养基进行实验,在PPLO培养液中融入15%的新生小牛血清,并加入新酵母浸液10%,酚红指示剂0.002%,葡萄糖1%和青霉素5×104IU/100 mL。采用颜色变化单位测试MP的浓度,对MP最小抑菌浓度进行检测[3]。阳性主要表现为对照管支原体生长较为良好,这个过程中,培养基的原色会由红色转变为黄色。对照管没有出现支原体生长,同时颜色也没有发生变化,则代表阴性[4]。
在280例标本当中,分离阳性株为12例,12例患儿的临床表现、X线胸片等均符合支原体肺炎的特点,耐药株为8例,占66.67%,耐药株同时对阿齐霉素和交沙霉素耐药。
肺炎支原体是原核生物界中最小的微生物,但是对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能够产生敏感效果[5-7]。儿童正处于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对四环素类药物的使用具有一定的限制性,所以目前小儿支原体肺炎抗生素治疗主要以大环内酯类药物为主,加强对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分子机制研究尤为重要。
将患者的鼻咽分泌物接种于肺炎支原体培养液当中,从患者的咽部和鼻咽部获取标本,借助肺炎支原体分离培养技术和药物敏感试验,将患者的鼻咽分泌物置于肺炎支原体培养液中,在搅匀之后,可以在设定温度为37 ℃的温箱中培育。对分离物进行形态学和PCR方法的鉴定。通过标本处理悬浮沉淀,并进行电泳检测。采用PPLO基础培养基进行实验,并借助颜色变化单位测试MP的浓度,对MP最小抑菌浓度进行检测。阳性主要表现为对照管支原体生长较为良好,这个过程中,培养基的原色会由红色转变为黄色。对照管没有出现支原体生长,同时颜色也没有发生变化,则代表阴性。通过临床实验分析,深入研究耐药分子机制,并结合耐药分子机制,更为灵活的开展治疗工作,提升治疗的效果。
在本次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分子机制研究中,在280例标本当中,分离阳性株为12例,12例患儿的临床表现、X线胸片等均符合支原体肺炎的特点,耐药株为8例,占66.67%,耐药株同时对阿齐霉素和交沙霉素耐药。
综上所述,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分子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的影响,在肺炎支原体治疗中加强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分子机制研究十分必要,值得在临床实践研究中广泛推广和应用。
[1] 沈俊娅,卢忠,盛文彬,等.Real-timePCR检测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基因[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1,14(8):154-158.
[2] 赵茂茂,宋波,蒲增惠,等.肺炎支原体对抗菌药物敏感性及对大环内酯类的耐药机制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16(10): 143-147.
[3] 曾雪峰,吕晓菊,范昕建,等.肺炎链球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调查及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研究[J].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2011,31(6):432-437.
[4] 吴文娟,张泓,蒋燕群,等.肺炎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及传播机制研究[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1,12(4):1054-1057.
[5] 姜越,刘禧杰,秦选光,等.2011年北京地区儿童肺炎支原体耐药情况及其耐药机制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21(11):132-134.
[6] 孙婷,周林福.肺炎支原体(MP)大环内酯类耐药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 ,2014.
[7] 刘艳,刘丹,朱翠明.突变敏感性分子开关检测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研究[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5,31 (5):479-484.
R375+.2;R978.1
B
1671-8194(2015)33-004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