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国蓉左 强△邱艺俊褚庆民方俊锋
(1.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405;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 广州 510405)
·证治探讨·
中医学“治未病”理念对埃博拉出血热防治的启示*
邹国蓉1左 强1△邱艺俊1褚庆民2方俊锋2
(1.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405;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 广州 510405)
目前中西医均无可以治愈埃博拉出血热的特效药物,使得全球谈“埃”色变。然中医学历来在防治大规模病毒性传染病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卓越的贡献。本文以“治未病”的理念为启发,从治其未生、未发、未传、未变、未复5个方面来探讨埃博拉出血热的防治。
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出血热 治未病 中医防治
埃博拉出血热具有高传染率、高致病性、高死亡率的特点,2014年2月始暴发于非洲西部的埃博拉疫情是该病自发现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在埃博拉疫情爆发1周年之际,法新社2015年3月23日报道已有2.5万人感染埃博拉病毒(EBV),超过1万人失去生命,其感染和死亡人数已经超过了该病自发现以来的总和。WHO已将EBV列为对人类危害最严重的病毒之一,目前中西医均无可以治愈该病的特效药物,这也引起全球众多的医务工作者广泛关注并努力寻求防治办法。
EBV是一种感染人类和灵长类动物,引起以发热为特征,伴凝血障碍、暴发性休克和死亡等急性系统性疾病的烈性传染病病毒,其所引发的疾病称为埃博拉出血热(EVD)。人主要通过接触病患的体液、血液和排泄物等而感染,潜伏期一般为2~21 d,临床表现主要为突起高热、体内外出血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高达50%~90%。但目前对其在自然界中明确的传播、循环方式尚不清楚,亦无特效的的防治药物,主要依靠加强隔离措施及对症治疗[1-2]。
中医学根据埃博拉出血热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及转归愈后,将其归纳为“瘟疫”“热疫”等范畴。中医学在与瘟疫斗争的数千年历史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瘟疫论》《温病条辨》《温热经纬》等古籍中记载了大量关于瘟疫防治的论述。尤其是近年来中医药在防治流行性出血热、登革热、禽流感以及SARS等重大病毒性传染病中,运用中医学“治未病”理念指导急危重症的防治[3],体现出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性。“治未病”理念如今不仅涵盖了养生学、预防医学,还贯穿疾病发展始终、减少后遗症及预防复发等。面对令全球恐慌的埃博拉出血热,中医可以从治其未生、未发、未传、未变、未复5个方面进行全面防治。
2.1 远离病源、扶正抗邪——治其未生 EBV具有高度传染性,主要通过与病毒携带者的血液、体液及污染物接触传播。我国目前虽尚未发现埃博拉出血热病例,但考虑到我国与非洲国民贸易、旅游等往来频繁,EBV在感染的潜伏期又难以检测,可以预测其随时存在传入我国的风险,甚至引起全球性暴发。因此加强边境的监测以控制传染源、隔离疑似患者以切断传播途径尤其重要。这恰反映了2000多年前《黄帝内经》“避虚邪以安其正”的“治未病”理念。此外,感染EBV的个体概率与发病程度因人而异,这取决于人体的“正气”,适时驱邪扶正,有助于抵御外邪。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曾在预防甲型H1N1型流感上指出[4]:未病先防应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针对普通人群,以芳香类、清热解毒类药物制成香囊或喷雾剂,以供预防;二是针对疫区人员,由于感染几率大增,需预防性选用芳香化湿、清热解毒类药物煎服。而平素体虚者更应在疾病高发期早期扶正。因此,“治其未生”要从“避毒气”和“调正气”两方面考虑。
2.2 潜伏危机,早期干预—治其未发EBV感染后潜伏期为2~21 d,多为5~12 d,目前资料表明其在潜伏期无传染性[5]。《温热经纬》有云“疫既曰毒,其为火也明矣”。疫毒为本病始动因素,根据本病发病地理环境、季节特点,其病邪性质多属温热、湿热之邪。参考温病学卫气营血辨证分析,疫毒起初侵袭卫表,临床表现为多为肺系症状;随着病邪入气分,邪气盛正气亦盛,气有余便是火,表现为气分热证,发热重不恶寒,口渴,苔黄,脉数。由于EBV感染后进展迅猛,早期能观察到的高热、咽痛、头痛、烦躁等症状正是温病学卫气同病的表现。此阶段最易误诊漏诊,却又常常是控制病情、抑制传变、乃至逆转治疗的最佳时期。“治其未发”理念提示我们要早介入、早治疗。强调整体,又注重个体化特征、辨证施治,应根据患者温热、湿热等病邪性质及患者临床表现,给予解表清肺(代表方如银翘散、麻杏石甘汤),轻透宣表、化湿和中(代表方如藿香正气散、连朴饮),清热解毒(代表方如黄连解毒汤、普济消毒饮、甘露消毒丹)等中医药的早期干预,应用于埃博拉出血热潜伏期的治疗。
2.3 睹始知终,防微杜渐——治其未传、治其未变传统理念要发扬,我们需继承却不拘泥,创新但绝不否定。埃博拉出血热患者自潜伏期出现卫气同病的症状后,迅速传变至营分、血分。3~4 d可出现持续高热,感染中毒及消化道症状渐重,伴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意识障碍,并发低血压、低血容量休克等,多数在发病后2周内死于出血及多脏器衰竭。刘清泉提出[6]从《伤寒论》少阴病思考埃博拉出血热辨治策略,将临床表现归纳为4期,即发病初期、吐利期、出血期、厥脱期。笔者以为本病临床演变规律类似流行性出血热(EHF),中医学治疗EHF以卫气营血理论为基本辨证思路,分期论治。李颖等[7]总结晁恩祥教授治疗EHF的经验:在疾病演变各阶段分别予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金匮》肾气丸等。宗桂芬[8]强调在温热病早期运用清瘟败毒饮(重用生石膏)预防疾病传变。万兰清等[9]报道开闭固脱法为主治疗EHF休克100例,其中开闭类中药如安宫牛黄丸具有清营开窍、通腑泄浊之作用;固脱类中药如参麦、参附注射液则具有固守元阳、预防气脱之功效。上述治法均取得较好疗效。笔者认为治疗过程中还需警惕:1)病在血分当遵循“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之意,以犀角地黄汤为底方加减;2)温病学早有明训,即要认识到阴液在温热病中的精贵。留得津液,方有生机。故临证时切莫只关注病邪本身,各病期均应予以养阴生津,予生脉散、沙参麦冬汤等加减。
“治其未传”的目的在于熟谙疾病演变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把握疾病发展方向,尽可能抑制其向危重阶段发展。而“治其未变”则更注重疾病的特殊变化——预防并发症:如意识障碍、低血压、低血容量休克及多器官功能衰竭。中医学“治未病”的理念并不盲目自负、排斥西医干预,却正是以其先进的、科学的理念将西医救治急危重症的方法为我所用,发挥中西医治疗的各自优势。参照救治EHF的经验,如准确把握疾病传变的方向,治其未变,部分患者可避免并发症的发生而转愈。
2.4 病后调养,谨防复发——治其未复 《素问·热论》言“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强调对热病初愈者应切莫过早进补,谨防复发。“治其未复”也是“治未病”理念的的体现和拓展。目前统计数据显示,发病后2周仍存活的埃博拉出血热患者,存活率可望达到70%[6],但恢复时间较长,后遗症状包括继发性头痛、昏睡,甚至精神症状。中医可以按照热病后期处理,辅以针灸、导引及药膳。但热病后期,余热未清,谨防“炉烟虽熄,灰中有火”,不可急予温补,当图缓治,头痛、昏睡及精神症状的处理需审证求因、辨证处方,而这些慢性症状恰是中医治疗的优势。
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指出,“治未病”理念是科学的、超前的理论,是人类防治重大疾患的有力武器[10]。面对这次全人类共同的战争,对中医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中、西医几乎处于同一起跑线,我们应当借鉴中医药在其他危重传染病方面的防治经验,以埃博拉出血热防治为契机,以“治未病”理念为指导,积极拓展中医药对于埃博拉出血热的研究和探索,将“治未病”理念贯穿于埃博拉出血热防治的全过程,扭转“中医是个慢郎中”的片面观念,为埃博拉出血热的全球防治工作提供思路,树立中医药防治埃博拉出血热的信心。
(本文第一作者邹国蓉为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
[1] Baizes,Pannetier D,Oestereich L,et al.Emergence of zaire emergence of zaire ebola virus disease in guinea[J].N Engl J Med,2014,371:1418-1425.
[2] Vogel G.Infectious disease.Are bats spreading Ebola across sub-Saharan Africa[J].Science,2014,344(6180):140.
[3] 周岁锋.“治未病”思想在危重症患者中的体现[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0):1615-1616.
[4] 郭立中,金妙文,周学平,等.周仲瑛教授对防治甲型H1N1流感的思考[J].环球中医药,2010,3(1):23-25.
[5] 张云辉,王姝,陈玉琪,等.埃博拉出血热研究现状及2014年疫情进展[J].传染病信息,2014,27(4):3-4.
[6] 刘清泉.从《伤寒论》少阴病思考埃博拉出血热辨治策略[J].中医杂志,2014,55(18):1555-1557.
[7] 李颖,韩春生,刘振.经方在流行性出血热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9):1531.
[8] 宗桂芬.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行性出血热临床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2006,15(1):94-95.
[9] 万兰清,马超英,耿耘,等.开闭固脱法为主治疗流行性出血热休克100例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1996,3(4):151-154.
[10]左强,吴伟,邓铁涛.从中医学“治未病”理念思考冠心病防治[J].新中医,2013,45(12):1-4.
The Enlightenment to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Ebola Hemorrhagic Fever from the Theory of Preventive Treatment in TCM
ZOU Guorong,ZUO Qiang,QIU Yijun,et al.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Guangdong,Guangzhou 510405,China
There was no specific medicine to cure the disease,which caused the global scaring.However,the TCM had always been a wealth of experience and had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massive viral infectious diseases.This thesis was based on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theory of“preventive treatment”,mainly including 5 aspects,treatments before uncomfort,before sick,before infection,before mutation,and before reappearance.This thesis comprehensively explored the concept and methods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in Ebola hemorrhagic fever.
Ebola Virus;Ebola hemorrhagic fever;Preventive treatment;TCM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R254
A
1004-745X(2015)06-1012-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5.06.026
2015-03-1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A2100015);广东省科技厅项目(2013B032500002)
△通信作者(电子邮箱:zuoqiang168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