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偏头痛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2015-01-24 18:17董习林王渝蓉
中国中医急症 2015年6期
关键词:偏头痛血浆针灸

董习林王渝蓉

(1.重庆市北部新区第一人民医院,重庆 401121;2.重庆市中医院,重庆400011)

·综 述·

针刺治疗偏头痛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董习林1王渝蓉2△

(1.重庆市北部新区第一人民医院,重庆 401121;2.重庆市中医院,重庆400011)

偏头痛 针刺 机制研究

偏头痛多为一侧或双侧颞部反复发作的搏动性头痛,发作前可伴视觉、体觉先兆,常伴呕吐。目前本病致病机理尚不明确,但人们多认为其是由于神经血管功能紊乱,大脑皮层兴奋性增强,以及脑干中三叉神经核中的神经元痛感控制异常所致。偏头痛发作启动是由于三叉神经节中枢被激活,引起三叉神经纤维相应脑膜支配区膜血管、静脉窦、硬脑膜和软脑膜感觉纤维等部位血管活性肽,如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P物质等的释放而导致其发作[1]。偏头痛所累及部位在中医学多属于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所循行部位,故可属手足少阳经范畴,经络理论认为“经络所过,主治所及”。近年来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现就近年来对于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机制研究综述如下。

1 调节脑血流量,改善脑血管微循环

20世纪30年代Wolff等发现采用麦角胺后,颞动脉搏动幅度降低,头痛缓解,提出了偏头痛血管源假说。孙培话[2]认为,针刺可通过减轻或消除炎症,调节自主神经微血管舒缩功能,清除代谢产物,从而改善病变局部微循环及神经营养状态,提高痛阈,缓解痉挛。蔡玉颖等[3]的研究表明,针刺可有效缓解脑血管痉挛,降低偏头痛发作期患者颅内动脉血流速度。于文等[4]研究证实,偏头痛普通型发作期患者脑血流量下降,采用针刺可增加脑血流量至正常范围。典型偏头痛先兆期脑血流量部分增加,针刺后全部增加,且明显超过正常范围。戴明等[5-9]研究证实针刺治疗偏头痛,对患者脑动脉血流速度具有较好双向调节作用。谢菊英等[10]认为针刺可以调整患者交感神经功能,恢复血管舒缩功能,解除分支动脉痉挛,从而使局部组织血流恢复正常,改善微循环。此外,邹文等[11]研究表明发作期偏头痛患者接受针刺后局部脑血流量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通信作者(电子邮箱:1023759349@qq.com)

2 改善脑组织血氧饱和度及血液流变学

王晓燕[12]研究发现偏头痛患者脑组织含氧及血量降低,通过针刺治疗可改善患者脑组织氧和血红蛋白饱和度及血流量。研究证实偏头痛患者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指数显著增高,而采用针刺治疗后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及临床症状学和检验学总评分经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性差异[13-14]。

3 调节神经系统功能

李学智等[15]采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进行扫描,运用统计参数图软件(SPM 2)对重建图像进行数据分析并与健康人脑功能成像比较,观察针刺前后偏头痛患者脑内葡萄糖代谢变化,结果发现针刺后患者脑干、脑岛等疼痛矩阵脑区兴奋区减少,脑功能减低区以右侧颞叶为主转变为双侧颞叶对称区域,其结果表明针刺可通过对脑内能量代谢协调再分配起到整体、良性的治疗效应。石宏等[16]研究证实采用电针“阳陵泉”和“太冲”可抑制偏头痛大鼠皮层扩展性抑制(CSD)波幅,并可持续50 min。自主神经功能状态与偏头痛发生密切相关[17]。采用预防性针刺治疗偏头痛患者可使低频心率变异性较针刺前改善,表明针刺可调节自主神经功能[17-18]。

4 对神经递质等的影响

神经血管源假说认为,中脑中缝核可能是偏头痛的发生器,该区被激活及三叉神经末梢受刺激后会诱发促炎症因子(如神经肽、P物质等)释放进入血管周围间隙,引起血管内血浆蛋白渗入血管壁,内皮细胞及血小板被激活,从而血管扩张和肥大细胞脱落,促发血管炎症及神经肽进一步释放,头痛症状加重。

4.1 神经肽Y(NPY)和内皮素(ET) ET是由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的血管活性多肽,是一种强烈的缩血管物质。研究表明[20]偏头痛患者急性发作期血浆ET含量高于健康者,针刺患者风池、太阳后则降低。动物实验结果证实偏头痛模型大鼠较正常大鼠NPY和ET水平升高,经针刺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则显著降低[19]。

4.2 CGRP 三叉神经中的CGRP含量非常丰富,其是脑循环中强有力的血管舒张肽。陈军等[22]发现通过头针疗法可调节偏头痛患者血浆CGRP水平从而起到止痛作用。杨佃会等[23]采用耳穴综合疗法治疗偏头痛,结果表明该法可调节患者血浆CGRP水平,使之相对平衡,改善血管舒缩功能紊乱状态和内皮功能,激发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功能,从而发挥对偏头痛普通型患者防治作用,这与石宏等[16]研究结果相似。研究表明针刺能降低偏头痛大鼠脑内CGRP基因的表达[21]。

4.3 β-内啡肽 Lignori发现,偏头痛患者针刺l h后血浆β-内啡肽可明显增高,β-内啡肽可以调整疼痛通路并抑制P物质释放,从而产生吗啡样止痛作用[24]。

4.4 血浆神经降压素(NT)和心钠素(ANP) NT具有强烈的舒张血管及降压作用,ANP则具有利尿扩血管作用。陈昌华等[25]对偏头痛模型大鼠予针刺太冲、阳陵泉,检测大鼠NT和ANP含量,结果发现针刺可改善脑血管平滑肌舒缩功能,调节血浆NT及ANP合成与释放,减轻偏头痛症状。

4.5 一氧化氮(NO) 邹敏[26]通过针刺患者四关穴后发现血浆NO水平显著升高。唐胜修等[27]亦发现NO水平降低与偏头痛发作脑血管舒缩功能异常密切相关。

4.6 5-羟色胺 颅脑血管主要由5-HT和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支配,5-HT等神经递质释放增强会导致头颅血管舒缩改变,其血浆中的含量在偏头痛发作各阶段不同。董礼等认为,针刺可使脑内吗啡样物质增多,这些物质作用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兴奋中枢核,通过下行纤维释放5-HT抑制脊髓背角而发挥镇痛作用[29]。一些研究表明针刺对5-HT具有良性调节作用[12,28]。

4.6 血小板和血小板凝集因子 偏头痛患者血小板容易聚集,血小板聚集后可以释放5-HT等物质,此类物质又促进血小板聚集,从而刺激机体产生大量儿茶酚胺等强有力收缩血管导致脑血流减少。花生四烯酸代谢衍生物血栓素A2(TXA2)是血小板合成的强血管收缩剂和血小板聚集诱导剂,前列环素PGI2是血小板聚集最强抑制剂、有效的血管扩张剂及急性炎症介质。孙忠人等[30]研究发现偏头痛患者血浆血小板活化因子PAF、TXB2和6-keto-PGF1α(分别为TAX2和PGI2的稳定代谢产物)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通过采用针刺治疗后均明显降低。吴敬等[31]研究发现采用缪刺法治疗偏头痛可有效降低血小板聚集率,缓解头痛症状,疗效较好。

4.7 血清镁 杨丽等[32]观察发现偏头痛患者血清镁含量降低。陈邦国[33]通过针刺太冲、足临泣、外关、阳陵泉、足三里、风池、太阳透率谷位治疗偏头痛,患者血清镁含量增加,症状减轻或消失,表明针刺可调节偏头痛患者血清镁含量。

4.8 G蛋白 (鸟苷酸结合调节蛋白) G蛋白是一类能与鸟嘌呤核苷酸结合具有GTP水解酶活性的信号转导蛋白。G蛋白参与的信号转导途径在动植物体中是一种非常保守的跨膜信号转导机制,其在参与“细胞转导胞外信号”时,首先由不同类型的G蛋白偶联受体(GPCRS)接受细胞外各种配基(胞外第一信使),然后受体被活化,进一步激活质膜内侧的异三聚体G蛋白,后者进一步激活其下游相应的效应器,产生细胞内第二信使cAMP,从而把信号逐级传递下去,调节生物体生长发育过程。在神经血管内皮细胞受体-腺昔酸环化酶(Ac)信号转导系统中,刺激性G蛋白(Gsa)可激活Ac,将腺昔酸转化为第二信使cAMP,调节脑内血管活性物质或神经递质、神经肽释放;抑制性C蛋白(Gia)可通过抑制Ac活性影响第二信使cAMP生成进而影响血管舒缩功能。研究表明,针刺偏头痛模型大鼠可降低其脑干组织中Gsa蛋白表达,而增强Gia蛋白表达[34-35]。

5 中枢调节机制

目前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中枢机制研究较少,近年学者[36-40]研究主要与疼痛脑区(脑干、丘脑、脑岛、边缘系统等)相关,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中枢机制尚不明确,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6 小 结

偏头痛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血管性头痛,是一种致残的慢性疾病,危害患者的学习和工作效率、生活质量,与脑血管疾病、情感障碍等疾病的产生密切相关。目前临床治疗偏头痛西药较多,但其服用后毒副作用大且易成瘾。中医针灸治疗偏头痛疗效确切,且无或少毒副作用。中医学理论认为,偏头痛属少阳经脉病症,治疗原则宜疏经通络。而现代医学认为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中医针灸治疗偏头痛以及其他疾病疗效显著,但是均缺乏明确现代医学证据。

明确针灸治疗偏头痛的机制能及时减轻患者痛苦和更好更全面推广针灸疗法。这是现今中医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这有待于学者进一步深入探讨研究。

[1] Limmroth V,Katsarava Z,Liedert B,et al.An in vivo rat model to study 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 release following activation of the trigeminal vascular system[J].Pain,2001,92(12):101.

[2] 孙培话.针刺配合耳压治疗偏头痛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6,25(8):12.

[3] 蔡玉颖,王顺.透穴刺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及对脑血流速度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6,26(3):177.

[4] 于文,沈凡霞,翁中芳,等.针刺治疗血管性头痛急性发作的临床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00,19(2):19.

[5] 戴明,靳淼,沈维娜.针刺治疗偏头痛患者疗效观察及对脑血流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07,26(9):3-5.

[6] 陈慧敏,常小荣,兰蕾.针刺少阳经特定穴对偏头痛患者脑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7(9):1034-1035.

[7] 石云琼,刘雅芳,裴裴,等.接气通经针法治疗无先兆性偏头痛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2):121-122.

[8] 常东红,杨春雪,侯文豪,等.针刺颈夹脊穴治疗基底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12):29-30.

[9] 艾民,常亚娟,张洋,等.针刺双侧太阳、风池穴治疗偏头痛的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9):9-10.

[10]谢菊英,刘伍立.针刺治疗偏头痛及其对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3,23(2):77-79.

[11]邹文,张季声,童晓欣,等.偏头痛的SPECT脑灌注表现[J].黑龙江医学,2001,25(8):566-567.

[12]王晓燕.温针灸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的临床研究[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4,26(4):33-34.

[13]孙丽,施乃久,李红霞.偏头痛患者血液流变学和血液动力学的对照研究[J].中国厂矿医学,2000,13(2):89-90.

[14]袁军,房家毅,李梅.辨证分型针刺治疗血液流变学异常偏头痛162例临床研究[J].河北中医,2006,26(5):361-363.

[15]李学智,刘旭光,宋文忠,等.针刺少阳经穴对慢性偏头痛患者脑内葡萄糖代谢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8,28(11):854-859.

[16]石宏,李江慧,吉长福,等.电针对偏头痛大鼠的皮层扩展性抑制以及对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P物质含量的影响[J].针刺研究,2010,35(1):17-21.

[17]Shechter A,Stewart WF,Silberstein SD,et al.Migraine and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function:apopulation-based,casecontrol study[J].Neurology,2002,58(3):422-427.

[18]Backer M,Grossman P,Schneider J,et al.Acupuncture in migraine investigation of autonomic effects[J].Clin J Pain,2008,24(2):106-115.

[19]王素娥,李炜,邓干初,等.针刺对偏头痛大鼠血浆内皮素与神经肽Y变化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4):2074-2075.

[20]唐胜修,徐祖豪,唐萍,等.针刺对偏头痛患者血管收缩与舒张因子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4,24(2):103-104.

[21]钟广伟,李炜,邓干初,等.针刺对偏头痛大鼠脑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基因表达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2,6(24):3680-3681.

[22]陈军,李静.头针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及对CGRP、NO的调节[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12):6-7.

[23]杨佃会,韩晶,单秋华.耳穴综合疗法治疗缓解期普通偏头痛疗效观察及对患者血浆CGRP、ET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7,27(8):569-571.

[24]Liguori.针刺与药物治疗无先兆性偏头痛(MWA)的随机临床研究[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1,23(1):55-56.

[25]陈昌华,李炜,钟广伟,等.针刺肝胆经腧穴对偏头痛模型鼠血管神经降压素和心钠素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4,24(1):63-64.

[26]邹敏,刘洁,唐勇.针刺四关穴治疗偏头痛及其对一氧化氮水平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03,12(2):129.

[27]唐胜修,徐祖豪,唐萍,等.针刺对偏头痛患者血管收缩与舒张因子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4,24(2):103-104.

[28]钟广伟,李炜,邓干初,等.针刺对偏头痛大鼠脑内一氧化氮、5-羟色胺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2,12(14):25-26.

[29]董礼,严隽陶,李善敬,等.疼痛与针刺镇痛[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8):769.

[30]孙忠人,吴燕.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及生化学机制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02,21(1):16-17.

[31]吴敬,聂鹏坤.缪刺法治疗100例偏头痛患者临床疗效及血小板聚集率变化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9,36(10):1774-1775.

[32]杨丽,成敏,郭志良,等.偏头痛患者血浆P物质与Mg2+相关性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4,21(3):257-258.

[33]陈邦国.针刺治疗偏头痛对血清镁的影响[J].中国针灸,1998,18(2):73-74.

[34]钟广伟,李炜,王素娥.针刺肝经腧穴对偏头痛大鼠脑干组织G蛋白含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4,14(17):29-36.

[35]李臻琰,李炜,钟广伟,等.针刺不同经穴对偏头痛大鼠脑干组织G蛋白亚基含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16):2437-2442.

[36]蒋萃.针刺经穴与非经穴治疗偏头痛的效应及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

[37]赵凌.基于fMRI技术研究循经取穴针刺效应的脑功能连接网络响应特征[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

[38]杨洁.基于PET-CT技术的循经针刺对偏头痛患者即时镇痛效应的中枢机制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

[39]赵凌,任玉兰,余毓如.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古代针灸治疗偏头痛的经穴特点[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0:774-776.

[40]Tfelt HP,Pascual J,Ramadan N,et al.Guidelines for controlled trials of drugs in migraine:Third edition.A guide for investigators[J].Cephalalgia,2012,32(1):6-38.

R246

A

1004-745X(2015)06-1039-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5.06.037

2015-02-08)

猜你喜欢
偏头痛血浆针灸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面向未来的中国医学——针灸篇
血浆置换加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的细胞因子的影响
血浆corin、NEP、BNP与心功能衰竭及左室收缩功能的相关性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相关血浆氨基酸筛选
镇脑宁神胶囊治疗血瘀质型偏头痛80例
穴位埋线治疗发作期偏头痛3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