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辨治急症验案举隅

2015-01-24 12:38:10孙洪涛
中国中医急症 2015年10期
关键词:桂枝汤经方急症

孙洪涛

(山东省巨野县中医院,山东巨野274900)

经方辨治急症验案举隅

孙洪涛

(山东省巨野县中医院,山东巨野274900)

经方急症柴胡桂枝汤四逆散葛根芩连汤芍药甘草汤

经方出自仲景,为千百年来经实践验证而永盛不衰的效方,其理法方药具有很高的实用性、科学性,临床应用具有明显的效验性。经方组成以精明简炼、配伍恰当、药少效宏而为后世所推崇。对于临床急症通过及时给药,能较快地缓解患者病痛,提高临床疗效。本文就运用经方辨治急症的验案介绍如下。

1 柴胡桂枝汤治疗食管癌发热案

石某,男性,70岁,2013年9月22日初诊。患食管癌5个月,未行放化疗治疗。发热12 d,在本院肿瘤科治疗10 d热未退,发热高时达38.5℃。查血常规示白细胞(WBC)12.1×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率(NEUT)74.0%,血沉(ESR)23 mm/h;胸片未见明显异常。诊见:进食后噎塞不顺感,发热,以下午为重,后肩背发凉且热退后凉感消失,二便正常,舌淡红,苔白,脉弦数。西医诊断:发热原因待查;食管癌。中医辨为发热,证属太少两感,治以和解少阳、调和营卫,方用柴胡桂枝汤:柴胡25 g,黄芩15 g,桂枝15 g,白芍15 g,党参15 g,地骨皮30 g,生姜10 g,大枣10 g,甘草8 g。水煎服,每日1剂,3剂。二诊:服药后发热与后肩背凉感减轻,体温波动在37.4~37.8℃之间,效不更方,继服3剂。三诊:已无发热,精神转佳,后肩背无凉感,柴胡用量更为15 g,继服5剂发热愈。

按:食管癌引起发热临床较少见,原因不明。本患者单纯西药治疗方法不能控制发热。中医以辨证论治为认识与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对疑难病证有较好疗效,经方柴胡桂枝汤治疗食管癌发热即是1例。柴胡桂枝汤是《伤寒论》中治疗少阳兼表的主方,证见: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方中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宣展枢机;桂枝汤调和营卫,发表解肌,二方相合能太少双解。本患者发热不退,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以退热;背部为太阳经所主,背部发凉为太阳经脉受邪,经气不利,营卫失和,故用桂枝汤调和营卫,畅达太阳经脉。柴胡桂枝汤治疗本病药证相宜,病获愈。

2 四逆散加味治疗肾绞痛案

李某,男性,47岁,2014年9月12日初诊。左侧腰腹部疼痛3 h。患者3 h前在田间干活时突发腰腹疼痛来诊,查体:痛苦面容,左侧肾区叩痛明显,左上腹压痛,舌淡苔白,脉沉弦。B超示:左输尿管上段结石,结石大小0.5 cm×0.6 cm。肌注黄体酮40 mg疼痛无明显缓解。中医辨为气机郁滞、经脉不通。组方:柴胡15 g,白芍40 g,枳实15 g,甘草10 g,川牛膝20 g,木通9 g,威灵仙60 g,金钱草30 g,川楝子12 g。1剂,水煎2次共兑约800 mL,先服400 mL,若疼痛不缓解继服400 mL。患者服上药400 mL后30 min腰腹痛减,继服400 mL并多饮水,适当跳跃。约2 h后疼痛全无,次日复查B超未发现结石,上方去威灵仙、海金砂,加小蓟15 g,继服3剂愈。

按:四逆散出自《伤寒论》,用于治疗少阴病四逆证,“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其病机为肝郁气滞,阳气内郁不达,证属实郁。患者腰腹痛,腹痛部位为肝经所过之处,腰为肾之外府,肝气郁滞,气机不通,不通则痛;腰腹疼痛剧烈可知为实郁,故用本方畅达气机,行气止痛。加入具有行气化滞,通利排石作用的威灵仙、海金砂、木通,行气止痛的川楝子,奏效更捷。

3 葛根芩连汤治疗产后泄泻案

杨某,女性,29岁,2014年8月8日初诊。产后3 d出现泄泻,日行4次,无脓血及里急后重,无发热,在本村卫生室按急性肠炎输液治疗1 d效果不显,转求中医诊治。询问患者泻下急迫,呈水样便,小腹隐痛不适,小便短赤,舌红苔薄黄,脉濡数。辨为产后泄泻,证属湿热泄泻,夏令暑湿伤及肠胃,运化失常,发为泄泻。治以清热止利、健脾袪湿,方用葛根芩连汤加味:葛根30 g,黄连9 g,黄芩12 g,藿香12 g,木香9 g,车前子24 g,炒白术12 g,甘草6 g。3剂,水煎服,每日1剂。患者述服药1剂泄泻即止,服完3剂病愈。

按:葛根芩连汤出自《伤寒论》,由葛根、甘草、黄芩、黄连组成。用于治疗太阳病误下,里热挟表邪下利证,临床使用本方加减治疗泄泻疗效确切。患者产后体虚,恰逢夏令暑湿季节,感受湿热而发病,故治宜清热止利,健脾化湿。方中葛根轻清升发,升津止利,又可透邪;黄芩、黄连苦寒清热,厚肠胃,坚阴止利;甘草甘缓和中;藿香、木香化湿行气,车前子、炒白术健脾祛湿,诸药合用共奏清热止利,健脾化湿之功。使用本方时,方中葛根用量不应低于30 g,否则效差,加入藿香、木香、车前子、白术健脾化湿,故能取效。

4 芍药甘草汤治疗急性胃脘痛案

田某,女性,45岁,2013年10月16日初诊。胃脘痛3 h。患者诉有胃病史10余年,时感胃脘部疼痛不适,常伴有嗳气、吞酸。2年前行上消化道造影显示胃下垂及胃炎。曾间断服用补中益气丸及奥美拉唑、胃炎颗粒等中西药物,症状略有好转。3 h前患者进食米饭后脘痛又作,疼痛较剧,胀闷不适。观其形瘦,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无力。中医诊断:胃脘痛,证属脾虚,胃阴不足之证。治以缓急止痛、健运脾胃,药用芍药甘草汤加味:芍药30 g,甘草10 g,延胡索15 g,香附12 g,党参12 g,木香6 g,砂仁6 g。4剂,水煎服,每日1剂。二诊:患者取药后即服1剂,用药后30 min胃脘痛明显减轻,4剂尽脘腹疼痛消失,仍时有腹胀,前方加枳壳15 g调理脾胃气机,继服5剂。药后脘腹胀痛基本消失,胃纳增加,随访1年未复发。

按:急性胃脘痛多为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所致的胃平滑肌痉挛性疼痛。西药常用山莨菪碱、普鲁本辛缓解胃痉挛疼痛,但解痉剂服用后可出现口干、心悸、视物模糊和排尿困难等不良反应而令患者不快,而经方芍药甘草汤为主方治疗该病,经及时用药后,在迅速缓解疼痛的同时避免了西药的不良反应。芍药甘草汤出自汉·张仲景《伤寒论》“若厥愈足温者,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医学心悟》曰“芍药甘草汤止腹痛如神”。近代常用作缓急止痛之良方。本方药仅二味,方中白芍入肝经,平肝抑阳,养阴敛阴,柔肝止痛。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芍药甘草汤以芍药与甘草3∶1镇痛效果最佳,故对于急性胃脘疼痛疗效明显。

5 结语

综上所述,经方治疗急症疗效确切,而起效的关健在于施治要“准”,即方证相应。故在临床施治时,要紧抓病机,有是证用是药。同时中药对于疾病的治疗效果,除取决于辨证选方的正确性外,与剂量也不无关系。古有“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之说,对于急重症患者用药,药味较少而用量要足,且药物之间的配伍比例要适当,这在仲景方中都有明显的体现。故方、证与量的合理结合,从而保证了经方施治急症的疗效。

R278

A

1004-745X(2015)10-1871-02

10.3969/j.issn.1004-745X.2015.10.068

2015-06-13)

猜你喜欢
桂枝汤经方急症
对经方薯蓣丸的认识及临床思考
基层中医药(2022年2期)2022-07-22 07:39:34
针灸疗法在院前急症救治中的应用
桂枝汤煎服法对临床中药学实践的启示
张仲景:经方善用姜
基层中医药(2020年5期)2020-09-11 06:32:22
夜间急症多 千万别忽视
基层中医药(2020年2期)2020-07-27 02:46:04
HPLC法同时测定柴胡桂枝汤中6种成分
中成药(2018年10期)2018-10-26 03:41:02
经方治疗急症3例
经方辨证治疗慢性荨麻疹经验
中医研究(2014年8期)2014-03-11 20:29:21
从脾胃论桂枝汤的解肌思想
中医研究(2014年6期)2014-03-11 20:28:55
从桂枝汤论经方活用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