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医养生法则初探*

2015-01-24 12:49唐振宇庞宇舟蓝丽霞李永亮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5年1期
关键词:天地人壮医壮族

唐振宇,庞宇舟,蓝丽霞,李永亮

(广西中医药大学,南宁 530001)

壮医养生法则初探*

唐振宇,庞宇舟△,蓝丽霞,李永亮

(广西中医药大学,南宁 530001)

在壮医学“三气同步、三道两路”等基本理论指导下,从顺应自然、形神共养、调摄饮食、解毒补虚、节欲葆精5个方面入手,深入探讨壮医养生法则,对丰富和完善壮医养生保健内容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壮医;养生;法则;理论研究

壮族作为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其民间有许多健康长寿的百岁老人,如笔者多次实地考察和研究的广西巴马县就是闻名世界的长寿之乡。目前中国老年学学会在全国共认定33个“中国长寿之乡”,其中广西占8个,成为“中国长寿之乡”最多的省区[1]。壮医养生理论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医疗活动中形成的独特养生方法,是人类养生保健的重要内容。本文就独具特色的壮医养生法则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丰富和完善壮医养生保健内容,使其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

1 三气同步,顺应自然

壮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体会到,顺应自然则得益,违背自然规律就会受到惩罚。同样,在养生中主动效法和顺应天地阴阳变化规律是保持健康长寿的关键。壮医学的“天地人三气同步”学说认为,人禀天地之气而生为万物之灵;人的生、长、壮、老、死生命周期受天地之气涵养和制约,人气与天地之气息息相通;天地之气为人体造就了生存和健康的一定“常度”,但天地之气又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人体是一个小天地,也是一个有限的小宇宙单元,分为天地人三步;人体的结构与功能、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共同形成了人体的适应与防卫能力,从而达到“天地人三气同步”的健康状态[2]。

广西的长寿之乡不仅具有长寿指标居高、生态保护坚决、长寿文化厚重、社会心理平和的长寿之乡共有特征,还具有宝贵的“天然大氧吧”生态资源等特点。如巴马山青水秀,四季如春,空气清新,风景优美。河水清澈透亮,森林覆盖率高,年平均气温为20.4℃,空气中每立方厘米的负氧离子在2000~5000之间[3]。此外,壮族先民的干栏建筑作为中国五大古代建筑遗产之一,不仅采光、通风、照明良好,而且对预防瘴毒和风湿病以及免受风雨、野兽侵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壮乡良好的人文生态环境较好地反映了壮族人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使“天地人三气同步”运行,使人体“三道”(谷道、气道、水道)、二路(龙路、火路)保持通畅,以维持人体正常的健康状态。壮语“人不得逆天地”或“人必须顺天地”意译过来就是壮医学的“天地人三气同步”学说。

2 “二路”畅通,形神共养

壮医学描述人体的二路是指“龙路”和“火路”。壮族传统认为龙是制水的,“龙路”在人体内即是血液的通道(故有些壮医又称为血脉、龙脉),其功能主要是为内脏骨肉输送营养[4]。“龙路”的中枢在心脏,其循环往来遍布全身,有干线,有网络。身体健康则“龙路”畅通,阴阳平衡;若发生疾病则“龙路”阻滞不畅,阴阳失衡。“火路”的中枢在“巧坞”(壮语对颅内容物的称谓),也可称为“信息通道”。“巧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指挥部,具有主宰精神活动和统筹、思考的功能。“巧坞”能通过“火路”直接与内脏器官和体内组织沟通连接起来进行传递和反馈信息。壮族长寿老人通过动以养形、静以养神的方式,达到动静结合、“二路”畅通、形神共养的目的。

壮医学认为,经常而适度的劳作和运动可以改善“龙路”和心脏以及其他脏腑的功能,从而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壮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终生劳作、喜爱体育运动的民族,他们始终保持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由于壮族人民大多生活在千山万壑之中,从而练就了他们长年累月翻山越岭和坚持劳动的良好习惯。壮族人民常在节假日开展形式多样的传统体育健身活动,民间至今仍然保持习武强身的习惯,著名的广西宁明县花山崖壁画就是反映壮族先民舞蹈导引气功的动作。壮族地区气候湿热多雨,为防止风湿、脚气等湿邪疾病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壮族人民很早就懂得通过终生劳作、坚持运动来增强体格,通畅“龙路”,增强心脏等脏腑功能,从而达到行气活血、疏通经络、祛病强身的目的。

壮族人民认为,精神愉悦则“火路”通畅,阴阳平和,脏腑协调,“巧坞”才能真正主宰好人的精神活动,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壮族人民有着少思寡欲的性情与和睦的人际关系。在日常生活中,他们知足常乐,思想清静安宁,对生活无过高的欲望和要求。壮族村落民风淳朴,尊老爱幼,家庭成员及邻里关系都十分融洽。在很多四世同堂甚至五世同堂的长寿大家庭里,家庭成员间的感情深厚,关系十分和睦。壮族素来能歌善舞、歌多歌美,被称为民歌的海洋。壮医学认为恬淡虚无、怡然自得的心境能够使人心静而不躁,神安而不乱,从而保持人体“火路”通畅,精神情志畅达,以维护人体的“天地人三气同步”的和谐平衡。

3 “三道”为养,调摄饮食

人体内的“谷道”、“水道”和“气道”及其相关的枢纽脏腑均为人体生命活动营养物质化生、贮藏、输布、运行的场所,他们之间分工合作,互相配合,各司其职,滋养全身,从而实现了“天地人三气同步”,保证了各种生理活动的正常运行。“谷道”是为食物消化吸收及精微输布之通道;“气道”是人体一身之气化生、输布、贮藏之处所;“水道”则是人体水液的化生、贮藏、输布、运行的场所[5]。壮族地区清新的空气,优质的水源,天然的绿色食品,对“谷道”、“气道”和“水道”功能的正常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提高了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使人体维持健康的常度。壮医学认为五脏聚集精华,滋荣体质;六腑敷布水谷精微,扬清舍浊。五脏六腑的功能主要依靠“三道”来调养,而在壮族民间,尤其重视对“谷道”的调摄。

壮族民间众多的长寿老人与他们饮食合理、有节是密不可分的。壮医学非常重视对“谷道”的调理,与中医学的“脾胃为后天之本”不谋而合。壮族地区饮食有五低(低脂肪、低动物蛋白、低盐、低糖、低热量)和二高(高维生素、高纤维素)的特点,人们多以粗粮素食为主,长期食用土生土长的绿色食品。如巴马的黄珍珠玉米就具有营养丰富,脂肪、蛋白质含量比较高等特点;烹饪菜肴所用的火麻仁油就是目前世界上惟一能溶于水的植物油。此外,他们还有饮食清淡、不挑食、不偏食等良好习惯,食物摄入的热量也比较低。他们合理的饮食搭配和良好的习惯对保证“谷道”的通畅和功能的正常发挥有着重要作用。人们也常以“谷道”功能是否正常来衡量人体的健康状况。

4 解毒补虚,防病强身

壮医毒虚致病理论是壮医学独具特色的病因病机学说,认为毒是引发疾病的主因。由于壮族地区特殊的气候地理环境,毒不仅指一些有形的毒物,如蛇毒、虫毒、毒草、毒树等,也指无形之毒,如热毒、火毒、风毒、湿毒等,还泛指一切致病因素的总称[6]。虚是指由于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调或疾病耗损引起人体正气不足,所致脏腑功能衰退而出现的各种临床表现。虚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毒则是发病的重要条件。壮医认为人体感毒后是否发病,受毒力的大小与正气强弱两方面因素的影响,毒虚致病是壮族地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在日常生活中,壮族人民一方面非常注重防治毒邪对人体的侵害,另一方面又非常注重顾护人体的正气,以此来保持“三道”、“二路”的通畅,天地人三气同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为预防毒邪的侵袭,壮族地区一直以来就存在赶药市、挂药、佩药等预防毒邪致病的习俗。每年的端午节,壮乡各村寨懂医懂药的村民自采各种药材运到圩镇药市出售,广大老百姓则去赶药市,买药、看药、闻药,饱吸百药之气预防疾病的发生。大家认为端午时节的中草药根肥叶壮,药力最大,疗效最好。壮族地居气候潮湿炎热,各家各户为避秽驱瘴,常将自采或到药市购买的中草药扎成药把挂于门旁或置于房中,而未成年的小孩则令其佩挂各种香药囊来预防或减少瘴疫的发生。

壮医对虚证的治疗除了使用参、芪等补养之品外,特别重视食疗和动物药,虚证主要包括老年病、慢性病和急性病邪毒祛除之后的恢复期等。壮族人民认为人为万物之灵,动物药为血肉有情之物,同气相求,故用来补虚最为有效。壮医认为生长于大自然和深山老林的山珍野味得天地之气最多,其补力更胜一筹。动物药气血双补且多美味,虚人常服之,盛者宜少用,过之则成害。

5 节欲葆精,和谐适度

壮医很早就认识到房事是人类的正常生理需求,适度和谐则身心健康,纵欲则过耗男女阴阳之精,就会导致人体阴阳失衡,天地人三气不同步,从而出现精血亏损、身体虚弱、过早衰老或夭亡之象。壮医认为天地阴阳之气交而成人体生殖机能,故人类能与天地保持“三气同步”。男子“咪麻”(即睾丸)产生阳精,女子“花肠”产生阴精。人体发育到一定年龄就会产生“精”而具有繁衍后代的能力,男女阴阳之精相搏而产生生命。房事贵在和谐适度,节欲惜精则可防身体亏虚,有利于人体保持充沛的体力和精力,从而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

壮族地区具有良好的婚育习俗,一般都提倡晚婚晚育,婚前禁止有性行为,同个家族或同姓禁止通婚。他们夫妻生活节制,大多自由恋爱,23~25岁左右结婚,为避免过度劳累,新婚之夜不同房;新婚之后女方先回娘家住,待到想要小孩时才住进夫家。婚后家庭稳定,很少出现离婚现象,和睦的家庭关系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益寿延年。步入中老年后,夫妻常分床而卧,减少房事,调养气血,以期健康长寿。

总之,壮医养生作为壮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壮医药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有其科学合理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深入研究和挖掘壮医养生法则对人类防病治病、提高健康水平必将起到促进作用。

[1]何明.蒙山县被命名为“中国长寿之乡”[N].广西日报,2013-8-1(6).

[2]黄汉儒,等.壮族医学史[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510.

[3]银建军.生态美学视域中的巴马长寿文化[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27(4):112-116.

[4]庞宇舟,林辰,黄冬玲.壮医药学概论[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6:43.

[5]唐振宇.巴马长寿现象与壮医养生保健[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7):1786.

[6]蓝毓营.壮医毒虚致病学说初探[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12):2147.

R212

A

1006-3250(2015)01-0021-02

2014-10-06

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壮族医药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13BMZ008)

唐振宇(1975-),男(壮族),广西都安人,讲师,医学学士,从事壮医药学和中医学的教学与研究。

△通讯作者:庞宇舟(1963-),男,广西博白人,教授,医学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壮医学)学科带头人,广西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壮医学)学科带头人,从事壮医药理论、临床及壮医药文化与壮医药高等教育与研究,Tel:13878193329,E-mail:510437052@qq.com。

猜你喜欢
天地人壮医壮族
基于培养壮医临床思维的壮医五诊实训教学改革探讨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和谐天地人 中华大吉祥
壮医六方藤方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血清白介素-6、TLR样受体4表达的影响
《天地人》
壮族山歌
广西祭祀建筑文化初探
比照中医,求同存异
——略论壮医翻译现状及出路
基于ISNTCM的壮医诊断术语英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