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安明,戎志斌
(1.新洲区中医医院,武汉 430400;2.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
论癌症归属中医“痹痰”的范畴
罗安明1,戎志斌2
(1.新洲区中医医院,武汉 430400;2.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
笔者从《金匮要略》《内经》《难经》等进行剖析,认为癥瘕积聚不等于癌症,癌症与痰病相关,又与痹症相关,遵循痰病的命名规则,癌症就是兼有痹症特征的痰病,也就是痹痰,这样命名不仅符合癌症的基本特征,而且名正言顺地为癌症疼痛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和更多的外治手段。
癌症;脾虚;癌痛;痰病;痹痰
中医在临证上习惯地将癌症归属为“癥瘕”、“积聚”范畴,笔者对此不敢苟同,基于肿瘤(癌症)以脾虚为本理论[1],认为癌症当归属“痹痰”范畴。
癥瘕首出于《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曰:“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日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癥瘕,名曰疟母。”此癥瘕为腹中结块,特指疟疾的并发症脾肿大,充其量算是良性肿瘤,与癌症靠不上边。
积聚首见于《灵枢·五变》曰:“黄帝曰: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脾胃之间。”尽管在《难经》中将积与聚分开来,如《难经·五十五难》曰:“故积者,五藏所生;聚者,六府所成也。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聚者,阳气也,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谓之聚。”并在《五十六难》中提出“五积”之名:“肝之积名曰肥气……心之积,名曰伏梁……脾之积,名曰痞气……肺之积,名曰息贲……肾之积,名曰贲豚。”
中医往往将癌症划为“积聚”范畴,积聚分而论之,聚证“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而癌症既像喦(岩)石一样,根本坚固,痛有定处,又像蟹爪(Cancer)一样向四处伸展,两者相去甚远。但是临床上还是常将五脏所生的癌症称之为“积”,如肝癌称作肝积,肺癌称作肺积,肾癌称作肾积等等。诸如此类的积证不等于癌症,试以肝积为例来分析。《难经·五十六难》曰:“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久不愈,令人发咳逆,疟,连岁不已。以季夏戊己日得之。何以言之?肺病传于肝,肝当传脾,脾季夏适王,王者不受邪,肝复欲还肺,肺不肯受,故留结为积。”这里的肝积算不上是肝癌。其一,肝积由“季夏戊己日得之”,说明肝积发病有准确的时间性,显然肝癌的发病并不存在时间节律。其二,肝积从肺病传来,“肺病传于肝……留结为积”,而肝癌原发于肝脏。转移性肝癌可由肺病传于肝,但不在此讨论之列。其三,肝积发生于脾王(旺)之时,而肝癌则发生于脾虚之时,于尔辛[2]认为肝癌病的本质是“脾虚”,因此积证不等于癌症,癥瘕不等于癌症[3]。
2.1 癌症与痰病相关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石。若脾气虚弱,或脾胃升降功能障碍,不论其水湿抑或是“精微”物质,都能害化成痰。痰浊失其正化,日久蕴毒内生,痰聚毒凝,胶结为瘤。正如元·朱丹溪在《丹溪心法》所说:“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
按五行讲肾属水,水生骨。就生理而言,最柔弱的水生成最坚硬的骨骼;就病理而言,水失正化为痰,痰坚敛为岩(癌)。癌常可蚀骨,这样痰之柔似水,痰之坚甚骨。从大体解剖看,肿瘤质地较硬,切面常呈灰白色,较干燥[16],这种描述也符合中医痰病的特征。肿瘤的肿块不是血肿包块,而是痰块。痰之结块者,可如滚雪球般增大;痰之未结块者,随气行遍周身,无所不至,气滞则痰结。痰结而血瘀,出现痰裹瘀血征象。因此,肿瘤从形态上可称为白痰或红白痰。
痰浊以肿瘤形式而存在,并在肿瘤发病过程中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明·李中梓认为,噎隔(食管癌)是“大抵气血亏损,复因悲思忧虑,则脾胃受伤,血液渐耗,郁气而生痰,痰则塞而不通,气则上而不下,妨碍道路,饮食难进,噎塞所由成也”。清·冯兆张认为,乳岩(乳腺癌)是“妇人忧怒抑郁,朝夕积累,脾气消阻,肝气横逆,气血亏损,筋失荣养,郁滞与痰结成隐核”。魏品康认为,“痰”与胃癌特性相近[4]:①胃癌形态似痰:胃癌的大体形态多为肿块,类似于痰阻局部形成的痰核等块物;②胃癌转移具有痰的特性: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其易行易聚、流痰阻络易形成痰核瘰疬。胃癌浸润转移或淋巴结转移而致癌灶与此相似。
肿瘤属顽疾多为本虚标实,中医学认为,肿瘤多为痰阻、气滞、血瘀、热毒等相互搏结而成,其中痰浊内阻是肿块最终形成的关键病机。古人有“怪病多为痰作祟”、“痰为百病之母”之说。痰浊既是体内津液水湿代谢的病理产物,也是导致肿瘤发生、发展、恶变的原因[5],因此肿瘤也称为顽痰、怪痰。
2.2 癌症与痹症相关
2.2.1 癌痛似痹痛 癌痛是绝大多数中晚期癌症最主要的症状之一,对患者的饮食、休息、精神、康复和预后造成了不少负面影响。在癌痛阶梯治疗策略中,第一级就是非甾体抗炎药,而这类药物恰恰是治疗风湿病(痹症)的基本药物。治疗癌痛的非甾体抗炎药如消炎痛、炎痛喜康、拜阿司匹林等,还具有预防肿瘤复发和防止肿瘤转移的作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米歇尔·霍姆斯及其团队自1976年起持续30年研究发现[6],乳腺癌患者如每星期服用阿司匹林2~5 d,体内癌细胞扩散和死于乳腺癌的风险分别降低60%和71%;相比之下,每星期服用阿司匹林6~7 d的乳腺癌患者,癌细胞扩散风险降低43%,死于乳腺癌风险降低64%。
中医治疗癌痛,在辨证的基础上常常选用威灵仙、徐长卿、羌活、独活、白芷、川乌、草乌、马钱子、蜈蚣、全蝎、乌梢蛇之类,而这些药物本来就是治疗痹症的常用药物。比较常见的风湿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就有不死的癌症之说,有研究显示类风湿关节炎(属于痹症之一,即尪痹)和淋巴瘤之间可能存在显著相关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5年的癌症存活率明显低于总人口,但整体癌症发生率并无差异。
癌肿性关节炎的临床症状和类风湿关节炎相似,可发生于任何类型的癌瘤患者,但特别好发于支气管肺癌、前列腺癌、乳腺癌、神经内分泌肿瘤、胰腺肿瘤和垂体肿瘤等。关节炎的典型发作,大约在癌瘤体征出现前1年,而比较少见于癌瘤体征出现的同时或以后。患病关节(最常见于膝、踝、掌、指及蹠趾等关节,其次为肩、肘、腕、髋及脚等关节,20%为单关节,50%为非对称性)突然疼痛且常很严重,早晨有强硬感。若急性期,关节可有发热、红、肿胀及疼痛。因此,我们认为癌症和痹症之间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
2.2.2 痹痛自脾虚 痹病尽管与风寒湿相关,《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尤以湿邪为主。《说文解字》曰:“痹,湿病也。”凡痹病无有不痛者,痹者闭也,不通也。不通则痛,通则不痛。《中藏经》曰:“痹者闭也,五脏六腑感于邪气,乱于真气,闭而不仁,故曰痹也。”
脾五行属土,居四维(木、火、金、水)之中央,故《素问·太阴阳明论》曰:“脾者,土也,治中央。”脊柱作为人体躯干的中枢,与脾同气相求。脾有病,脊背腧穴即有反应。故《素问·金匮真言论》曰:“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张介宾注曰:“脊居体中,故应土也。”脾恶湿,脾病则湿生,湿聚为痰,流注五脏六腑。痰湿属阴邪,易闭阻阳气,痹自内生。脊内贯督脉,督脉主一身之阳气。诸痹必扰动督脉之气,腧穴亦会感应,触之有酸麻胀痛。故痹生于脾,客于五脏,现于脊。
2.3 痹痰概念的提出
将癌症归属于“癥瘕”、“积聚”的范畴似乎不够妥帖,称之为“顽痰”、“怪痰”或“老痰”也未尝不可,但略显空泛。癌症属痰病,又与痹症相关,姑且以“痹痰”来命名,如同风痰、寒痰、湿痰、热痰、郁痰、气痰、食痰、酒痰、惊痰等之称谓。痹在这里作为修饰词,描述痰的性质,如同风痰之风字、寒痰之寒字、湿痰之湿字。落脚点当然是一个“痰”字,简而言之,痹痰就是兼有痹症特征的痰病。
中医将癌症归属为“痹痰”范畴,或者说癌症的中医病名为“痹痰”,顾名思义,癌症以痰为本,痹为标。中医治疗痰病多以内治法为主,而治疗痹症除内治法之外,还有丰富的外治手段,如膏药疗法、药浴疗法、药敷疗法、针灸治疗、推拉治疗、饮食治疗等,这样中医治疗癌症的方法不仅多样化,而且也名正言顺了。
[1]罗安明,戎志斌.肿瘤以脾虚为本探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2):164.
[2]刘鲁明,宋明志.于尔幸肝癌经验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33.
[3]胡凯文,卫月.癌症的中医诠释及相关病名辨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1):18.
[4]魏品康.胃癌从痰论治的机理与临床研究[C].北京:第九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2:204.
[5]石变,袁秀霞,秦志丰,等.论痰浊内阻与肿瘤发生[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9):2390.
[6]http://news. xinhuanet. com/tech/2010-02/18/content _ 12998642.htm
R222.15
A
1006-3250(2015)01-0014-02
2014-08-19
罗安明(1970-),男,湖北武汉人,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和恶性血液病理论的临床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