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莺歌 王源灏福建省福安市中医院,福建 福安 355000
王泽鸿老中医《伤寒论》临床教学经验
陈莺歌王源灏
福建省福安市中医院,福建福安355000
【摘要】《伤寒论》是一部衔接理论和临床实践,使中医体系理、法、方、药诸环节贯穿,提出诊治疾病六经辨证论治体系的著作,是中医从业人员的必读书.文章主要从正确对待《伤寒论》;探索学习《伤寒论》的路径;《伤寒论》方法的临床验证三方面进行阐述.对《伤寒论》原文通篇应反复阅读、背诵,逐步理解每一条文.方证对应可作为入门学习《伤寒论》的第一步方法,从临床应用六经诊疗辨证论治的过程,真切感受经方的快捷、神奇疗效.同时,通过个人临床实践“嫁接”用好仲景方,更要举一反三,学会启迪思维模式,掌握解决急危重症疑难病的方法.
【关键词】王泽鸿;临床教学;《伤寒论》
伤寒的概念在《素问·热论》里明确定义:“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一般发热的疾病就包括伤寒了.《难经·五十八难》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书名伤寒是广义伤寒,张仲景并不偏于谈寒,他也谈湿温、热病、温病.张仲景最大的贡献在于在临床上实践了中医的六经证治,这开创了辨证论治的先河,确立了中医临床诊疗的基本原则.原著《伤寒杂病论》所载的方剂后世称为经方.《伤寒论》自唐代以来一直就是学习中医者必读之书,至宋代以后更被奉为“经典”之作,至今仍有效地指导医家临床实践.经方其结构严谨,与主治病证丝丝入扣,这些方剂历经一千八百年的千锤百炼,由实践不断检验疗效,至今仍在临床上广泛使用,而且疗效显著.后世的许多方剂也都是在这些经方的基础发展而成的.学习《伤寒论》主要看它的实践意义,在临床运用中疗效最有说服力.
王泽鸿老中医认为学习《伤寒论》不可一蹴而就.读书先得培养兴趣,《伤寒论》成书距今1800多年,文辞古奥.因此,临床提倡中医趣味教学、通俗教学(刘力红的《思考中医》一书不失为当前最被推崇的《伤寒论》入门参考教材),可能对《伤寒论》临床教学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伤寒论》对中医学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其序中说“思求经旨,演其所知”,学经典就是要有体会、创新,临床实践上也有印证.利用经典去思考现实临床问题,六经辩证不仅对外感病有效,而且对常见病、多发病、甚至疑难重症,如老年痴呆症从少阴论治、阳痿从厥阴论治、糖尿病从太阴论治等问题,都会有新思路和解决办法的[1].
作为学习《伤寒论》的入门方法,方证对应更容易看到实际疗效,可以提高青年中医学医的信心.王师教导说,以前跟师的民间老中医,他们大多从药剂工学徒开始的.就是学习方证,看柜台方、背汤头歌起家的.王师从1974年前后跟当地老中医黄康吉老先生学习背诵《伤寒论》条文和《长沙歌括》,并在临床上得到运用.学习《伤寒论》要学方证,有什么证用什么方,这是初学目的要求.中医讲究因人、因地、因时制宜.这个“方”的特性可用阴阳来概括,阴阳即中医这个道,阴阳,包括两仪、四面、“八方”、甚至24“方”、64“方”.中医治病开方就是开时间,就是利用药物的不同属性来模拟不同的“方”、不同的时间与空间.诊断和治疗都在寻找最佳“方”的切入点.
王师认为学习《伤寒论》是每个中医的基本功.入门“读”《伤寒论》强调背诵,这是师承各家的共识.先对原文通篇的多次阅读,初步掌握内容,然后重点条文在阅读基础上加深理解,时间长了自然会背诵了.不能背诵,也就无法全面细致的理解《伤寒论》的含义.《伤寒论》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能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举一反三.《伤寒论》注疏是每位医家的个人见解、看法.初学者多看名家注解,但要存疑,要扬弃.等自己有一定的临床经验才能识别真伪.
其次是抄“写”部分原文或《长沙歌括》等,通过抄写成为随身携带的学习用品,是对《伤寒论》条文的欣赏、温习、强化、提高.《伤寒论》既然用条文的形式表达辨证论治的思想方法,因此,学习《伤寒论》就有一个理解条文和条文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要求.《伤寒论》398条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而将六经辨证论治的方法完整表达.《伤寒论》中举一反三的条文比比皆是,自问自答、条文互见的也很多.每一条文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病案升华起来的理论,学习《伤寒论》久了,自然领悟六经辨证、八纲、十剂、脉法等.王师还认为对其中的阴阳、六经提纲、本义、经义、府义、欲解时、欲剧时和一百一十三方的适应证尤应熟记,方有妙用.
王师认为学习理解经典要有悟性,除前面提到学习的
兴趣、信心、诵读、理解、运用外,学习《伤寒论》相关知识很重要,包括中古观念类:天文、地理、气;符号类:如干支、八卦、河图、洛书;预测类、方技类、甚至巫术类等.
王师认为《伤寒论》这部经典应是常读常新,从阴阳的生理、病理,门户概念的引入,阴阳的开、阖、枢层次,都在六经辩证进行比较分析中.临证六经辨证论治,用药量的大小、炮制、煎服法,及诸如六经病愈时的规律.日晡所本为阳明病的欲解时,可是这里的日晡所却不仅成了阳明病的欲剧时,也成了阳明病腑实证的重要诊断依据,还成了应用大小承气汤的重要指征.可见这个欲剧时是非常的欲剧时,正是这样一个非常处引发我们思考其他的相关问题.
王师在学医初期,即有机会接触经方,且能够直接读《伤寒论》原文.从1970年开始学医到现在,真切感受中医学知识博大精深.只有从多个方面多下功夫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中医学是一门临床实践技术.王师坚持读《伤寒论》经典原著外,还不懈地寻找民间行之有效的验方.王师博取众长,对现近代伤寒名家如柯雪帆老师的《疑难病证思辨录》[2],刘力红老师的《思考中医》,《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3],清·程钟龄《医学心悟》,郑钦安氏万病都在阴阳中的“合一”或“归一”的观点,以及民间留传的专科专病行之有效的验方都兼收并蓄.王泽鸿老中医临床变通桂枝法,即桂枝汤加淫羊藿20g、威灵仙15g、徐长卿15g治疗虚寒痹证如骨性关节炎;刘寄奴60g、仙鹤草60g治疗滑囊炎、腱鞘囊肿;茅莓50~100g、黄柏叶20g治疗漫肿、结石;鲜鱼腥草500~1000g、砂仁10g治疗急性阑尾炎、胃肠梗阻(蕴热尤宜)等.或桂枝汤加虫类药全蝎、蜈蚣一、二味,治疗脊柱相关疾病,包括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得较好疗效.运用《伤寒论》方剂治疗急危重症疑难病也有体会.所谓急病就是病程短,发展变化快.一般认为中医适应不了急病.实践证明:不是中医慢郎中,而是现在中医少有“一剂知,二剂已”的疗效.王师年轻时在西医骨外科病房,术后病人往往要求吃些中药调理,请中医科会诊.有些围手术病人,尚待观察治疗的急腹症,如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肠梗阻、急性阑尾炎、胆道蛔虫病、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等.灵活运用《伤寒论》六经辨证施治,诸如三承气汤、大柴胡汤化裁,大多疗效满意,甚至免于手术.以下为《伤寒论》方治疗杂症举隅:
2014年季春,溪柄楼下,郑某,女,发热、头痛、呕恶5天,本院中医带来住院,考虑脑部疾病,查脑脊液、血象等.请会诊开中药方,某医说此女风热表证未解,何方主治?王师答曰:此风寒郁表,尚未发热,脉浮紧而非数也.处麻黄附子细辛汤一剂热退而诸症悉解出院.2013 年9月,邻居王某5岁女孩患秋泻,曾住大医院输液治疗1周未见好转,且发热,体温反复38~39℃,精神萎靡,烦躁无食欲,舌苔白厚腻,指纹晦滞.附子理中汤两剂热退,再进两剂饮食如常痊愈.1989年4月康厝邮亭,陈水波,男,50岁,晚期肺癌,吐脓痰、胸部、颈部散在晦紫色,如桃如李包块,汗出而喘;咳有微热烦满,舌苔黄厚腻,脉弦滑.用麻杏甘石汤合千金苇茎汤化裁10余剂症状消失,至今20多年仍健在.王秀英78岁,2012.12.28 CT 号229859:肝脾明显肿大,呈多发团块不规则密度影,……诊断:肝癌晚期.腹胀、心下痞满、大便不通,寒热往来脉沉实.腹胀如鼓,大柴胡汤合附子泻心汤加减治疗,现已存活两年.
老中医们反复强调,在初学《伤寒论》阶段,就是读原文、背诵.然后,随着临床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逐步深入与拓展.从学习《伤寒论》再到《肘后方》、《小品方》、《千金方》等这些中古时期的方药治法,进而多读历代名家医案医话,以《千金要方·论大医习业第一》“如此乃得为大医”.学习《伤寒论》,要走正中医路子;学习《伤寒论》不背诵,是没有工夫可言的;养成好的读书习惯,变苦读书为乐读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自学要一生奉行;要树立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优良学风.王师强调“学经典,重临床”.学以致用,学用结合.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敢于用经方挑战急危重症疑难病.经方(《伤寒论》)的不传之秘还在于剂量,但对经方的应用剂量历来争议较大.李可老中医和柯雪帆教授都有许多难得经验,启迪后学.王师临床推崇大剂量用药和胆识,但主张对毒性较大的药多从小量递增,超过药典剂量时,得有足够的防备对策.此外,对《伤寒论》方剂的煎服法有先煎、后下、药后啜粥;药物有生、熟之分,炮制用水、蜜、酒;剂型则有汤、丸、散、膏、锭等.六经辨证,随证加减,遣方用药,各随机宜.以上仅是跟师学习经方辩证用药内治的一些粗浅体会.学习《伤寒论》,在继承的基础上,对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和急危重症疑难病不断拓展思路,让古圣先贤赋予我们的智慧和力量造福广大民众.
参考文献
[1]刘力红.思考中医—对自然与生命时间的解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3-58.
[2]柯雪帆.疑难病证思辨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85 -410.
[3]李可.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128-401.
收稿日期:( 2014. 11. 13)
作者简介:陈莺歌,第三批福建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2-0129-02
【文献标志码】A
【中图分类号】R-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