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殿统,李荣唐,杨 晓,安永贵,安雪莲,安玉福,孙海霞
(肃南县人民医院中医科,甘肃 肃南 734400)
·针灸经络·
中医适宜技术综合治疗高原牧区骨性关节炎220例*
孙殿统,李荣唐,杨 晓,安永贵,安雪莲,安玉福,孙海霞
(肃南县人民医院中医科,甘肃 肃南 734400)
目的:观察中医适宜技术综合治疗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20例高原牧区骨性关节炎患者,给予6种中医适宜技术综合治疗。结果:治愈79例,显效83例,有效45例,无效13例,有效率为94.1%。结论:中医适宜技术综合治疗高原牧区骨性关节炎疗效确切。
中医适宜技术;综合治疗;骨性关节炎/治疗;高原牧区
骨性关节炎在临床中较为多见,长期生活在海拔高、气候寒冷的山区人群的发病率较高,给患者正常生活带来很多不便,致残率也很高。其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只能对症治疗,以缓解症状。关节变形:功能严重受限者可采用关节置换术,但价格昂贵,多数患者无法接受,给骨性关节炎的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2013年1月—2014年9月,笔者采用中医适宜技术综合治疗高原牧区骨性关节炎220例,总结报道如下。
选择本院住院部及门诊收治的骨性关节炎患者220例,男86例,女134例;年龄43~79岁;膝关节骨性关节炎103例,颈椎骨性关节炎29例,腰椎骨性关节炎47例,足跟骨性关节炎18例,同时在腰膝等多个部位发生骨性关节炎23例。诊断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
2.1 急性发作期辨证给予中药汤剂口服
2.1.1 湿热痹阻型
症状:关节红肿热痛,遇热疼痛明显,口渴不欲饮,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弦紧或弦缓。治宜清热祛湿,宣痹通络。给予宣痹汤加减,药物组成:黄芪30 g,防己10 g,滑石15 g,黄芩10 g,知母15 g,蚕沙10 g,薏苡仁30 g,土茯苓30 g,甘草6 g,威灵仙15 g,生地黄15 g,忍冬藤20 g。
2.1.2 风邪偏胜型
症状:关节走蹿疼痛,痛无定处,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缓或濡缓。治宜驱风祛湿,散寒止痛。给予防风汤加减,药物组成:黄芪24 g,威灵仙15 g,防风10 g,当归10 g,茯苓15 g,葛根20 g,麻黄10 g,肉桂10 g,甘草6 g,鸡血藤15 g,桂枝10 g,徐长卿10 g。
2.1.3 湿邪偏胜型
症状:关节肿痛,肢体困重麻木,四肢活动不灵,遇阴雨天加重,舌胖质暗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濡数或滑数。治宜祛湿健睥,通络止痛。给予薏苡仁汤,药物组成:薏苡仁30 g,土茯苓30 g,麻黄10 g,桂枝10 g,羌活10 g,独活10 g,苍术10 g,蚕沙10 g,木瓜15 g,当归12 g,威灵仙15 g,甘草6 g。
2.1.4 寒邪偏胜型
症状:关节疼痛剧烈,遇寒加剧,日轻夜重,得热则缓,舌胖质暗淡,苔白或白滑,脉沉或滑数。治宜温经散寒,祛风除湿。给予乌头汤加减,药物组成:桂枝10 g,制川乌(先煎)10 g,白术15 g,姜黄10 g,当归10 g,白芍15 g,黄芪24 g,鸡血藤15 g,注羊霍15 g,威灵仙15 g,细辛6 g,甘草6 g。
2.1.5 寒热错杂型
症状:肌肉或关节疼痛,局部触之不热但自觉畏寒,或触之发热但自觉发凉,全身热象不显,舌苔或黄或白或黄白相兼,脉弦数。治宜温经散寒,清热除湿。给予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药物组成:桂枝10 g,炮附子(先煎)10 g,麻黄10 g,白术15 g,知母15 g,黄柏10 g,忍冬藤15 g,络石藤15 g,威灵仙15 g,当归10 g,黄芪24 g,甘草6 g。
以上各型再加各部位的引经药,痛在上肢者,加桑枝、桂枝;痛在下肢者,加川牛膝、独活;痛在腰者,加续断、杜仲;在颈者,加葛根为引;痛在四肢末者,加全蝎为引。上述药物水煎服,剂量根据患者病情轻重、体质强弱可以适当调整。常规1 d 1剂,病情重者,1 d 1~2剂,多次口服,以患者耐受为度。10 d 为1个疗程,治疗1~3个疗程,直至症状缓解。
2.2 中药外治熏蒸疗法
给予中药汤剂,药物组成:川乌15 g,草乌15 g,细辛15 g,透骨草30 g,威灵仙30 g,桂枝15 g,络石藤30 g,鸡血藤30 g,高挂草30 g,穿山龙15 g。加减:寒重者,加桂枝15 g、花椒15 g;热重者,去川乌、草乌,加苍术15 g、黄柏20 g、忍冬藤30 g。使用方法:将上述中药粉碎为粗粉,用滤膜包裹放入薰蒸锅内,采用麦迪MD-99N型电脑薰蒸治疗舱,加水3 000 mL 浸泡30 min后,加热煮沸至舱内温度达42 ℃时,将患者全身放置薰蒸舱内,根据患者的耐受力将温度调控在42~52 ℃之间,时间30~45 min,1 d 1次。10 d为1个疗程,治疗1~2个疗程,直至症状缓解。
2.3 电针疗法
取穴:膝关节(阳陵泉、阴陵泉、牍鼻、膝眼、足三里、梁丘、血海、委中、承山),踝关节(解溪、照海、太溪、商丘、悬钟、昆仑、三阴交),肘关节(曲尺、手三里、曲泽、池泽、少海、手五里),腕关节(外关、内关阳池、阳谷)。根据病情,酌情配取以下穴位:肝俞、肾俞、中脘 、肾俞 、膈俞、气海 、关元 、脾俞。采用6805-Ⅲ型电针机,选用连续波,留针30 min。1 d 1次,10 d 1疗程,治疗1~2个疗程疼痛缓解结束治疗。
2.4 蜡 疗
采用蜡疗机,将固态蜡融化,倾倒在方盘内,待蜡由液态变为固态温度下降至50 ℃左右,用塑料薄膜包裹,贴敷于病变关节囊周围,约30 min后将蜡回收放入蜡疗机再次使用。
中药熏蒸早上进行,蜡疗下午进行。
2.5 艾灸疗法
取穴:膝关节(阳陵泉、阴陵泉、牍鼻、膝眼、足三里、血海、委中),踝关节(解溪、照海、太溪、商丘、悬钟、昆仑、三阴交),肘关节(曲尺、曲泽、池泽、少海、手五里),腕关节(外关、内关阳池、阳谷)。根据病情,酌情配取以下穴位:肝俞、肾俞、中脘、关元 、脾俞。购简易艾灸盒,指导患者准确取穴,每次取穴6~8个,灸30 min,1 d 1次,交替进行。从初诊计时,满6个月结束治疗。
2.6 辨证给予中药丸剂加食疗粥口服
中药汤剂在骨关节病急性发病期疗效快,针对其病因风、寒、湿、热给予对症方药以迅速缓解患者症状,起到“急则治其标”的目的。由于骨关节病病程较长,加之中药散剂药效持久,服用方便,在骨关节病缓解期,与艾灸合用起到“缓则治其本”的作用。根据骨关节病发病特点,在病情缓解期主要有以下2个证型。
2.6.1 痰瘀痹阻证
症状:痹阻日久,肌肉关节刺痛,固定不移,或关节肌肤紫暗、肿胀,按之较硬,肢体麻或重着,或关节僵硬变性,屈伸不利,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苔白腻,脉弦涩。治宜化痰行瘀,蠲痹通络。给予自拟的宣痹通络丸1号方,药物组成:炙黄芪60 g,骨碎补30 g,穿山甲30 g,炙龟板45 g,蜈蚣8条,桑寄生45 g,威灵仙45 g,桃仁30 g,红花30 g,当归30 g,白芍 45 g,白芥子30 g,甘草15 g。
2.6.2 肝肾两虚证
症状:痹证日久不愈,关节屈伸不利,肌肉瘦削,腰膝酸软,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少津,脉沉细弱或细数。治宜培补肝肾,舒筋止痛。给予自拟宣痹通络丸2号方,药物组成:熟地黄60 g,鸡内金30 g,巴戟天30 g,鹿茸30 g,牛膝30 g,杜仲30 g,桑寄生45 g,木瓜30 g,龟板30 g,穿山甲30 g,威灵仙60 g,骨碎补30 g,甘草15 g。
以上2型针对其病因可再加对症中药:风重者,加防风、乌蛇;寒重者,加制川乌、制草乌;湿重者,加薏药仁、蚕沙;热重者,加知母、生地黄。引经药同前,服用方法:上方,粉碎过200目筛,酿蜜为丸,每次 9 g,1 d 2~3次,食疗粥(生姜、大枣、薏苡仁、小米,煎粥200 mL)送服。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拟定。治愈:治疗后症状基本消失,无运动障碍及功能受损,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显效: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能做一般的工作。有效:治疗后症状改善,但对工作和生活有影响。无效:症状无改善,未达到有效标准或病情加重。
治愈79例,显效83例,有效45例,无效13例,有效率为94.1%。
骨性关节炎又称增生性关节炎、退行性关节炎或骨性关节病,是一种相当常见的慢性关节炎,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之分。其主要病理变化是关节软骨退行性改变和关节软骨边缘骨质增生、骨刺形成,并因此而引起关节疼痛、肿胀、僵硬、畸形和功能障碍,所以也可以简单地认为骨性关节炎是一种因关节软骨退变和骨刺形成而引起的慢性关节炎。该病多发生于中年以后,发病部位多在膝、腰椎、颈椎、足根等负重大、活动多的关节,一般起病缓慢,常无全身症状,可有持续隐痛,活动增加时加重,休息后好转,同时有关节肿胀、僵硬,关节内有摩擦音等症状,且有典型的关节胶着现象,又称休息痛。后期伴有不同程度的关节畸形、功能受限,甚至残疾。在中医学中,骨关节炎当属“痹证”范畴。中医学认为:肾主骨生髓,肝主筋,脾主肌肉四肢。肝肾不足则筋失濡养,骨无所主;脾虚则肌肉四肢无所主,风、寒、湿邪乘虚而入。风为阳邪,善行数变;寒、湿为阴邪,重浊黏滞。风、寒、湿3邪杂至,侵犯四肢筋骨,致使气血瘀滞,痰浊内生,筋脉凝滞,瘀而化火,经络痹阻,则四肢关节僵硬、肿胀、疼痛。综合上述发病机制,该病的病因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为肝、脾、肾3脏不足,四肢肌肉筋骨失养;外因为风、寒、湿邪趁虚而入,筋脉凝滞,气血痰火瘀滞。内因在外因的作用下而发病,这也是中老年发病率远大于青少年的原因。笔者在治疗上急性发作期给予中药汤剂口服疗法+中药外治熏蒸疗法+电针治疗+蜡疗,4法联合运用,短期内能够迅速发挥疗效,祛除外邪,缓解症状,起到急则治其标的目的;待病情缓解后,给予中药丸剂加食疗粥口服疗法+艾灸二法联合治疗,内服丸剂以调理肝、脾、肾3脏,外用艾灸温通经络,运行气血,沟通内外,同时采用食疗粥送服中药丸剂,以协同增强疗效,起到缓则治其本的作用,最后达到阻止病情加重、预防复发之目的。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201-203.
(编辑 田晨辉)
1001-6910(2015)01-0040-03
R684.3
B
10.3969/j.issn.1001-6910.2015.01.21
2013年甘肃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立项课题(GZK-2013-53)
2014-09-23;
2014-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