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玉俊,代晶晶,赵信科,张旭辉
(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甘肃 兰州 730000)
·名师高徒·
李应东教授治疗慢性心衰经验
卢玉俊,代晶晶,赵信科,张旭辉
(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李应东教授为甘肃省名中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甘肃省优秀专家,甘肃省卫生行业第一层次领军人才,甘肃省名中医,首批省级中医师承教育指导老师,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心血管专科负责人,国家中西医结合临床重点学科带头人,现任甘肃中医学院副院长、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他临床擅长治疗慢性心衰,其学术经验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中西合参,注重疏肝理气、通络等治法,兼顾患者的不同体质及心理状况,并选择适宜的中药剂型。
李应东;中医师;慢性心衰/中医药疗法;学术经验
李应东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甘肃省优秀专家,甘肃省卫生行业第一层次领军人才,甘肃省名中医,首批省级中医师承教育指导老师,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心血管专科负责人,国家中西医结合临床重点学科带头人,现任甘肃中医学院副院长、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他临床擅长治疗各种心血管疾病及其并发症,尤其是对于各种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独到的学术见解。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将其经验总结如下。
慢性心力衰竭为内科重症,为多种心血管疾病的最后阶段。慢性心衰后期,中西药合用,既可使疗效明显增加,又可减少西药的不良反应[1]。李师认为慢性心衰为一临床综合征,除了常规治疗外,还要重视针对病因的治疗。如风湿性心脏病心衰,多伴有心房颤动,易出现不同部位的血栓栓塞,治疗上要加用活血化瘀之品以防止血栓形成;肺源性心脏病心衰,多以肺部感染为诱因,故临证应酌情加用清热解毒药物;肺心病水肿的消除应慎用利尿药物,如果利尿过度可使痰液黏稠难以咯出,从而加重痰、瘀之表现。利尿药可选用猪苓、茯苓等利尿而不伤阴之药物,不易造成电解质紊乱。冠心病心衰,多伴有高脂血症,可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加用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具有降血脂作用的药物,如山楂、泽泻、决明子、首乌、黄精、丹参、三七等。
此外,老师按照辨证论治的原则,结合中药药理学研究,有针对性地选用某些中药治疗慢性心衰,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如认为葶苈子、北五加皮等含有强心苷类成分,附子、人参、黄芪、党参等含有非强心苷类成分,均具有一定的强心作用;泽泻、茯苓、猪苓、白术、车前子等有明显的利尿作用,但作用比较温和、持续时间长,较少引起电解质紊乱;丹参、川芎、当归、红花、三七、益母草、大黄等活血化瘀药物对心脑肾等不同部位血管具有扩张作用,可增加冠脉血流,对抗心肌细胞缺血缺氧,抑制血小板的黏附、聚集,改善血液流变性,降低血液黏度等[2]。
中医学认为: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气的升降出入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老师认为:气滞存在于慢性心衰的整个病程,如心衰患者常常有胸闷、气短、脘腹胀满疼痛等气滞证。气滞产生的原因有2:①阳气虚弱,推动、运行无力可产生气滞;②痰、瘀等病邪亦可阻滞气的正常升降出入而致气滞,即所谓“血瘀则气滞”[3]。气滞发生之后又可导致津、血的运行输布不畅,痰、瘀等加重而形成恶性循环,使虚者更虚,实者更实,最终导致心衰不断加重、恶化。老师临证多用柴胡疏肝散以疏肝理气,方中柴胡、白芍、香附、陈皮、川芎、枳壳等药物均为理气之佳品,共奏行滞开郁、条达气机之效。同时,行气亦可达到“化气利水”“气行则水行”之目的,临床还可根据具体情况,酌情加减。如厚朴、大腹皮行气消胀,木香、砂仁行气和胃,藿香、佩兰芳香醒脾等。
络病理论是中医学近年来的创新理论之一。络病理论认为:慢性心衰发生的主要原因是阳气虚乏,运血无力。由于心气虚乏,不能很好地推动脉络中的血液畅通运行,津液或渗出络外,成为水肿;或停留在络内,成为瘀血;甚至日久络息成积,进一步影响阳气、血液运行[4]。这些都与现代医学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及其参与心肌重构是慢性心衰基本机制的认识相吻合。
老师在临床实践中,采用益气温阳药为治络强心之本,辅以活血、通络、利水等药物,使心气足,阳气盛,络脉通,实现心衰的标本兼治。老师常用于治疗慢性心衰的主要药物有辛温通络药、化瘀通络药和荣养络脉药。例如桂枝、肉桂、细辛、薤白等为辛温通络药,其特点为辛香流气,通畅络气,为通络之要药;鸡血藤、当归、三七、桃仁、红花、地龙等为化瘀通络药,具有活血化瘀,搜剔通络等作用,符合“久病入络”“久瘀入络”的病机特点;黄芪、人参补络中之气虚,阿胶补络中之血虚,麦冬补络中之阴虚,均为荣养络脉药,用于络虚不荣之证,且通常与其他通络药物合用[5]。
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性[6]。老师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认为慢性心衰患者多具有相同的体质特征,即气虚质和阳虚质。气与阳关系密切,气属阳,气虚之甚便为阳虚。心气、心阳亏虚是心衰发病的关键,是心衰发作的始动因素,并贯穿心衰的整个病理过程。
因此老师在临床治疗时,针对气虚质、阳虚质的心血管病患者,注重其体质的调理,强调“治未病”的概念,在选方用药时,常选择附子、肉桂、干姜、黄芪、党参、白术等药物,以使患者的体质偏颇失衡状态得到改善与调整,尽量避免其最终发展成为慢性心力衰竭。这种临床思维,体现了中医学“治未病”的特色和优势,值得进一步探索和推广。
老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由于疾病带来的痛苦、病情反复发作等原因,大多伴有一定的抑郁、焦虑等精神心理疾病,表现为胸闷、心悸、烦躁、情绪低下、失眠、多梦等。这些精神心理因素可引起交感神经激活、儿茶酚胺释放增多、炎症反应等,导致心率增快、心肌耗氧增加、心肌收缩过度、心室重构加速、各种心律失常等,最终使慢性心衰不断进展、恶化[7]。
老师在诊疗过程中,除了注重药物,还特别强调患者的心理治疗,灵活使用倾听、鼓励、开导、暗示、疏导、发泄等治疗方法。同时在中药方剂中,辨证的加入合欢皮、郁金、柴胡、白芍、龙骨、牡蛎、磁石、夜交藤等具有疏肝解郁、重镇安神作用的药物。
慢性心衰患者通常情况下要控制水的摄入,以免加重水肿症状,尤其是重度心衰伴有水肿的患者更要严格限水。中药汤剂虽然具有起效较快、易于吸收、加减方便等优点,但大量的汤剂液体可能会加重患者的心衰相关症状,且煎煮过程费时费力,较为不便。老师在临床实践中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灵活选用不同的中药剂型,以提高疗效,方便患者。例如,对于心衰伴有重度水肿的患者,可选用免煎颗粒冲服,以减少水分摄入;对于心衰伴有心绞痛发作的患者,选用麝香保心丸舌下含服,以利于微粒丸迅速起效;对于慢性心衰稳定期,需要长期服用中药的患者,选用芪苈强心胶囊口服,以发挥胶囊刺激性小,携带方便的特点;对于心衰伴虚寒性腹胀、纳差的患者,选用本院自制的中药盐袋,置于腹部热敷理疗等,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最大限度的发挥了不同中药剂型的特点和疗效。
慢性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往往病情危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李应东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思路对慢性心衰进行辨证论治,在遣方用药方面,特别注重疏肝理气、通络等方法的使用,并兼顾患者的不同体质及心理状况,灵活选择最适合病情的中药剂型,临床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以上治疗慢性心衰的学术经验,可为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值得不断探索和推广。
[1]粱湛,吴冠林.中西医结合在慢性心衰康复治疗中的应用[J].中医临床研究,2013,5(12):21-22.
[2]唐彬,吴英,张磊等.赵淳教授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心力衰竭的学术经验[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0,31(12):5-9.
[3]陈芳.疏肝法在慢性心衰中的应用[J].浙江中医杂志,2009,44(7):521.
[4]赵鑫,郭兆安.络病学说临床研究进展[J].光明中医,2009,24(6):1184.
[5]时亮,史杰.通络药物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J].北京中医药,2011,30(6):409-411.
[6]孙静,杨华伟.慢性心衰患者中医体质特点及其与BNP、RAAS 激活关系的初步观察[J].北方药学,2014,11(6):94-95.
[7]刘圆圆,卢文球.“双心医学”模式在慢性心衰伴抑郁障碍患者中的应用[J].天津医药,2014,42(6):575-577.
(编辑 田晨辉)
1001-6910(2015)01-0029-03
R541.6
B
10.3969/j.issn.1001-6910.2015.01.1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项目(国中医人教发〔2100409〕号)
2014-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