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梅 王立新
(农安县人民医,吉林 农安 130200)
胺碘酮与西地兰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探析
张继梅王立新
(农安县人民医,吉林 农安 130200)
目的 分析研究胺碘酮与西地兰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方法取样分析我院收治的68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将其均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患者采用西地兰治疗,观察组34例患者采用胺碘酮治疗,比较分析不同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转复效果、转复成功时间、治疗前后平均心率变化情况等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情况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采用胺碘酮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安全可靠,应用效果显著。
胺碘酮;西地兰;阵发性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为临床一种比较常见的快速型心律失常,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发颤发生率增加。该疾病极易诱发一系列并发症发生,严重者会致残致死,危及患者生命健康[1]。因此,为有效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提高患者生命质量,临床应采取措施积极控制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首选方法仍为药物治疗。本次研究中,分析研究胺碘酮与西地兰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治疗效果,分析如下。
1.1研究对象:取自我院从2012年3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68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均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男24例,女10例,年龄为48~78岁,平均年龄为(63±1.1)岁,观察组34例,男20例,女14例,年龄为50~82岁,平均年龄为(66±1.3)岁。68例患者疾病类型:特发性心房颤动15例,冠心病13例,风湿性心脏病10例,肺心病18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2例。分析研究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用于分析研究。
1.2选取标准:所选取的患者均由心电图证实为快速心房颤动,HR>120次/分,心房颤动持续时间多于60 min,无持续心房颤动史,甲状腺功能亢进、电解质紊乱、2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等情况。
1.3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地兰治疗,0.2 mg西地兰与20 mL生理盐水均匀混合,给予患者静脉滴注,0.5 h无效后增加0.2 mg西地兰,若治疗无效,再次增加0.2 mg,最大剂量增加到0.6 mg。观察组患者采用胺碘酮治疗,150 mg胺碘酮与20 mL生理盐水进行均匀混合给予患者静脉注射治疗,10 min注入,之后按照每分钟1 mg的剂量给予患者静脉滴注维持用药,并根据患者的心率情况调整用药剂量,用药15 min后无效可再次增加剂量为150 mg,最大剂量增加到600 mg。
1.4观察指标:密切观察两组患者心律转复期间注意对心率、心律、血压以及心电图等各项指标进行检查,详细记录患者的用药到心房颤动转复时间、治疗前后的平均心率变化情况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疗效判定:症状有所缓解,有效为症状明显改善,安静时心室率控制在每分钟70~90次或恢复窦性心律;无效:症状无明显变化,未达到有效的标准[2]。
1.5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数据资料采用SPSS10.5统计软件分析处理,计数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1心律转复效果: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有效14例,无效20例,有效率为41.2%,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有效29例,无效5例,有效率为85.3%,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转复成功时间:对照组患者的转复成功时间为(238±49)min,观察组患者的转复成功时间为(171±48)min,观察组患者的转复成功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平均心室率变化情况:治疗前,对照组患者的平均心室率为(145±22)次/分,观察组患者的平均心室率为(144± 20)次/分,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平均心室率为(94±15)次/分,观察组患者的平均心室率为(71±11)次/分,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平均心室率均有明显下降,观察组患者的平均心室率低于对照组,P<0.05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胺碘酮减缓心室率效果明显优于西地兰。
2.4不良反应情况:对照组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观察组患者出现1例低血压,无其他临床症状,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阵发性心房颤动为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持续时间>48 h,就会导致患者出现心房电重构,心脏结果以及功能变化,甚至血液动力学状态恶化发展,增加血栓栓塞发生,危及患者生命健康[3]。阵发性心房颤动心室率时间长,尤其是合并明显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可能会导致心脏功能恶化,导致患者持出现低血压、休克以及心功能不全等。另外,阵发性心房颤动也可能会恶化为慢性心房颤动、持续性心房颤动,因此,临床治疗关键在于复律。临床主要通过电转复、药物转复、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患者在复律、窦性心律维持以及心室控制等方面,药物仍为主要的治疗方法[4]。传统的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方法是采用西地兰治疗,西地兰具有较长时间的应用历史,可起到较好的抗心律失常以及治疗心力衰竭的效果。研究认为西地兰制剂后转复,可能是其自动转复相关,不能将其看做治疗复律药物。临床确定的具有良好复律效果的药物有胺碘酮。该药物的降低房室传导速度快,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可有效延长不应期,具有阻滞折返激动作用,具有减缓心房颤动心室率作用。胺碘酮为一种苯比呋喃类的衍生物,属于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其电生理作用主要表现为抑制窦房结以及房室交界区自律性,减缓房室旁路、心房以及房室结传导,延长心室肌、心房肌的动作电位过程,延长旁路前向以及逆向的有效不应期。因该药物的广泛抗心律失常作用,其治疗心房颤动效果显著[5]。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转复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转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用药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平均心室率均有明显改善,观察组患者的治疗后平均心室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采用胺碘酮用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改善心室率效果显著,胺碘酮静脉给药后,可使血浆浓度快速下降,几乎不会造成肝功能、甲状腺、肺毒性损害发生。但是在胺碘酮用药时,仍应注意用药剂量,长期大剂量使用,仍会造成不良反应。
由此可见,阵发性心房颤动采用胺碘酮药物治疗,复律效果良好,且大大减少转复时间,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应用安全可靠,应用前景广阔。
[1]刘新文,刘金秀,唐明辉.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19):68-70.
[2]苏丹霞,唐方明,胡梅荣.胺碘酮、普罗帕酮、西地兰治疗阵发性房颤的效果比较[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9,27(3):252-253.
[3]袁超睿,秦小梅,刘玉兰.普罗帕酮联合稳心颗粒治疗阵发性心房纤颤对老年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3(30):127.
[4]宋锡欣,夏淑敏,林继红,等.美托洛尔联合小剂量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1):215-216.
[5]成娟,王宏,刘敏,等.静脉泵注大剂量胺碘酮转复阵发性房颤109例疗效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4,23(4):426-428.
R541.7+5
B
1671-8194(2015)16-01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