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龙弟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现代文阅读是中考语文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实的情况却不容乐观——“以考定教”,随意缩压课程;“以练定教”,使学生深陷题海战术。语文教学成了模块化的“死应试”!
我们的现代文阅读评价到底是基于阅读素养的考查,还是基于答题技术能力的考查?值得深思,因为这是关系到我们要不要教真语文的问题。
作为现代文阅读考查的核心——阅读素养,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是这样定义的:“为了实现个人目标、增长知识、发展潜能、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对书面文本的理解、运用、反思和参与的能力。”也就是说,真正的现代文阅读评价应该是衡量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等方面的重要标杆,绝不是一种答题技巧。
本文以嘉兴市近几年的中考命题评价改革为例,从两个方面谈谈如何朝着教师教真语文、学生学真阅读的方向迈进。
一、注重整体阅读与理解
从“目标—教学—评价”一致性的角度审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第四学段现代文阅读教学与评价均共同指向于“整体感知,读懂文本”。因此,我们在命题中特别关注整体阅读,注重考查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把握、筛选、提取、整合等能力,在不肢解文章的前提下着重考查学生对内容的探究、语言的揣摩、文本形式的分析等能力,综合考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
因为有了对文本整体的感悟和把握,才有可能抓准需要深入分析的关键部;而局部的深入揣摩,反过来又会对整体的感悟有所补充、校正和深化,使之真正落实。整体感悟失去局部揣摩的支撑,容易陷入空泛;局部揣摩若没有建立在整体感悟和把握的基础上,就会变得琐碎,甚至“抓了芝麻,丢了西瓜”,造成误读与遮蔽。如2011年文学作品阅读试题:
11.第二段说:“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这棵树的“不同寻常”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6分)
(整体阅读 概括要点)——(理解)
12.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
①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
②于是,那条被晚霞映红了的小巷,行走着一个永恒的雕塑。
(语言赏析 含义理解)——(理解、体验)
13.文章写榆树,却为什么要花较多笔墨去写“老人”?请简要分析。(3分)
(人物分析 写法作用)——(理解、评析)
14.第四段中说:“躲避现实只能毁灭自己,安于命运,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对这种观点,你是否认同?请简述理由。(3分)
(自我感 读者意义)——(思考、评判)
四道阅读题,从整体表层阅读,到语言细处体味,到局部技法评价,到主题深度探究,由易到难,由语文的工具性考到人文性,由考查学生语文能力延伸到对他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审视,突出了阅读理解考查的“整体性”,从而引导学生真实阅读。
二、考查思维过程 倡导深度阅读
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认为:“教育的最主要目标就是引导学生的思维。” 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语文阅读教学非粗浅的、表层化的“感受性阅读”,而是选择以“言语”为载体的探究式的“鉴赏性阅读”。
因此,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潜心研读文本,真切表达情感。中考要考查思维过程,反对浅阅读(消遣性阅读、快餐式阅读),倡导深度阅读,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努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提升思维高度,培育创新思维,让思维的灵光照亮课堂。如以语言品味题为例:
(2)梁子猛地一咬牙,飞快从袖筒里抽出一柄匕首来,从小绵羊的颈部扎了进去,手腕一翻,利刃直捣颈骨,然后顺势向下一划拉……
这道题以“语言的揣摩品味”为途径,通过对“语言的理解”考查学生“研读文本、纵深挖掘”的能力,学生在阅读中必须深刻体察作者的心境,领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及文章作者表达的主旨,并运用思辨能力,才能“透过语言表象”深度解读语言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阅读教学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有两个层面:第一层面,阅读主体运用语言文字获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第二层面,理解文本的语言形式并内化和运用语言。深度阅读考查的不仅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对文本言语形式的内化和运用。因此,在考查中,不再停留在课文理解的表层,而有了品析的深度和训练的力度,从而使学生思维得到解放、得到训练、得到发展。
三、尝试适合个性化阅读的命题与评分机制
学生多元解读是阅读教学应然的状态,是教学的重心,也是现代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
新课程关注评价的改革,体现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因为学生是鲜活的、充满灵性的个体。如何在试卷中体现出学生不同的个性、不同的能力、不同层次的水平,多些可供选择的余地,为学生的个性展示创造广阔的空间。
(一)适应个性化阅读的命题
嘉兴市在这几年的现代文阅读命题过程中努力寻求命题的“新”“活”角度和合理的“陌生化”表达(测试形式与测试内容的契合度),呈现试题的层次性、开放性,考查多元解读能力。同时,试题追求“因文定制”,反对机械化、模式化,让仅仅专注于答题技术和模式化解答的学生无用武之地。比如嘉兴市2013年的阅读试题:
6.结合语境,品味下列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endprint
7.有人认为文章结尾“那名保安依然站得笔挺,只是那张黑紫的脸上仿佛有流过泪的痕迹”是败笔。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看法并陈述理由。(4分)
命题者有意改变了设问的角度与重心,使得答题要素跳脱出应答套路的范畴,以此彰显考生的思考过程和真实表达。这种注重用陌生化的试题情境,考查学生运用所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任何应试教学都难以预测预训的。
近几年,中考语文试题改革的整体趋势,是回归“真语文”,倡导“真阅读”。因此,中考命题追求的理想境界就是:一组题目既是检测的过程,也是引导的过程,各题具有内在关联;问题的思考方向、思维容量、问题与问题之间构成一条“逻辑链”,这条“逻辑链”恰是学习一篇课文的思维路径的外显,是进行学习策略指导的依托。学生攀援这条“逻辑链”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思考、不断走向纵深的过程,就是一个体验思维路径的过程,就是一个有效的语言学习的过程。
(二)适合个性化阅读的评分机制
针对个性化阅读的试题,以往的答案的拟定及采点评分已不再适用。理解、赏析、探究类试题的答案也不是唯一的。但是我们在阅卷时,往往过于死板地抠答案要点。阅卷老师(尤其是经验不足的青年教师)为了追求阅卷速度,只是一把尺子量到底,如学生的答案在某要点上与标准答案稍有出入就扣分,从不考虑除此之外是否还有更有价值的答案要点。
其结果难免制造许多“冤假错案”。一方面,大大打击和伤害了部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同时也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另一方面,会导致教师瞄着所谓的评卷规则,更加不遗余力地死教死考死练,恶性循环,直至把阅读赏析教学彻底教死,推上绝路。 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试题的答案必须开放灵活。而对于这样的答案,也必须有相应的评分机制,于是,我们引入能反映学生思维能力层次的分层评价机制,以努力去除采点给分评分标准的一些弊病。
与学生自主阅读相呼应的是,部分地市文学类文本阅读突破了以往采点给分的评分模式,出现了按层级给分的评分方法,这对于精细化评分有建设性作用,有利于更加精确的水平区分。如温州卷作文阅卷,按正确理解、基本理解、有所理解、基本偏离这四类打分;衢州卷则罗列出不同具体内容的答案,要求根据答案的合理度、思维的充分度以三个层级赋分。
按层级给分是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状态的一种真实评定,符合读者反应原理;从考试形式看,也突破了以往设置标准答案、采点给分的单一评价模式,其改革意义巨大,因为这是基于尊重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思维能力差异,针对不同学生阅读的真实情况而建立的评价机制。
总之,在语文教学改革回归“真语文”之路成为共识下,现代文阅读越来越凸显紧扣文本的阅读能力考查,越来越强调对“真阅读”的过程性评价和“深阅读”的结果性评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