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用抗生素耐药性产生机理及控制对策

2015-01-23 22:25张元功
中国畜禽种业 2015年10期
关键词:内酰胺耐药性抗菌

张元功

(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畜牧兽医局 256100)

兽用抗生素耐药性产生机理及控制对策

张元功

(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畜牧兽医局 256100)

抗生素通过影响细菌核酸的合成、抑制核糖体的功能、抑制细胞壁的合成及叶酸的代谢等方式起到抑菌、杀菌的效果。细菌则针对抗生素的耐药机制采取遗传学机制和生化机制的方式加以应对。本文主要就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理及控制对策进行简单的阐述。

耐药性;产生机理;控制对策

随着我国养殖业向集约化、规模化饲养方式的转变,我国在畜禽养殖过程中对抗生素的使用日益增多。虽然,抗生素在控制疫病的发生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也使细菌产生了耐药性,给畜禽的疫病防治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了解细菌耐药性产生机理,制定控制对策对畜禽的疫病防治工作意义重大。

1 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机理

1.1 遗传学机制

通过细菌先天固有的耐药特性和染色体突变的方式进行对抗。

1.1.1 固有耐药

细菌自身染色体基因通过天然或基因突变的方式而代代相传的天然耐药性。细菌通过染色体遗传基因发生突变,菌体经突变后的变异株对抗生素产生耐药,但是,一般突变率很低。

1.1.2 染色体突变

突变可发生于脱氧核糖核酸分子。

1.2 生化机制

1.2.1 酶产生的灭活作用

细菌通过接触抗生素后,自身产生相应的灭活酶分解抗生素,这是细菌进行的一种自动调控作用。例如,β-内酰胺类药物中的β-内酰胺类环为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活性部位,一旦被β-内酰胺酶水解就将失去抗菌活性。

1.2.2 抗生素的泵出

细菌将进入细胞的抗生素快速泵出,其泵出速度远远快于流入速度。例如,细菌对抗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流出泵机制,就是细菌的细胞膜对抗生素的通透性降低或者将抗生素从菌体内泵出的机制,使菌体内抗生素的量减少而产生耐药。

1.2.3 产生新靶蛋白

细菌通过产生抵抗抗生素抑制作用的替代性靶蛋白与抗生素结合,使得细菌通过选择得以幸存,替代性酶使抗生素的作用绕道而过。例如,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作用靶位为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 由于PBPs发生了改变,使之与这类抗菌药物的亲和力降低,产生耐药性。

2 控制抗生素耐药性的对策

2.1 预防与控制

对使用抗生素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和体系,严格执行和区分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禁止或限制在动物中使用人用的抗生素;监测抗生素耐药性流行情况。严格消毒隔离制度,防止耐药菌交叉感染。

2.2 新抗生素的开发

要根据细菌耐药机制开发新药,加大科研力度,从多方面入手提高药物的开发效率,或者对老药新用与改进现有制剂,同时加大抗菌疫苗的开发与应用。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控制菌体外排基因、提高阻遏蛋白水平、调控外排基因的表达,并利用细菌种群的完整基因组序列,系统地寻找或识别新的杀菌靶位。

2.3 合理使用抗生素

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抗生素使用量,在应用抗生素前做好病原学的检查,严格掌握用药的适应证及用药剂量。

2.4 指导养殖户正确使用抗生素

兽医应指导养殖户正确使用抗生素,提高养殖户对抗生素药物的认识水平,避免滥用抗生素而造成不良后果。

总而言之,随着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兽用抗生素在预防、治疗动物疫病、控制传染性疾病传播等方面的应用日益广泛,在养殖过程中所处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养殖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之而来的细菌耐药问题也日益突出,给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治疗、控制带来了诸多的困难。因此,兽医工作者应对抗生素的作用原理及细菌的耐药机制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生产实践工作中有的放矢,帮助我们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并有针对性地开发新的抗菌药物,以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更好地发挥抗生素在预防、治疗、控制传染性疾病中的作用,为动物的生长提供更好的环境和动物福利,为畜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内酰胺耐药性抗菌
药学监护下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患者使用该类药物的研究进展
什么是抗菌药物?
UPLC-MS/MS同时测定鱼腥草中3个马兜铃内酰胺类成分的含量△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竹纤维织物抗菌研究进展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高效检测动物源性食品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残留
夏季养鸡 可用蒲公英抗菌消炎
WHO:HIV耐药性危机升级,普及耐药性检测意义重大
美洲大蠊逆转肝癌多药耐药性的研究
408次皮肤过敏试验阳性的β-内酰胺类药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