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丹毒的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

2015-01-23 13:52庄晓薇山东省临朐县畜牧局冶源畜牧兽医管理站262600
中国畜禽种业 2015年5期
关键词:疹块心内膜炎猪丹毒

庄晓薇(山东省临朐县畜牧局冶源畜牧兽医管理站 262600)

猪丹毒的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

庄晓薇(山东省临朐县畜牧局冶源畜牧兽医管理站 262600)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临床特征表现为:急性型呈现高热、败血症状;亚急性型皮肤出现红色疹块;慢性型表现非化脓性关节炎,疣状心内膜炎和皮肤坏死等。该病人也可被感染,称为类丹毒。本病几乎遍布世界各地,在我国的许多地区都有发生,经过多年的免疫接种,发病率逐渐减少;近年来,广大养猪业者往往忽视猪丹毒的免疫接种,该病的流行呈现出上升的趋势,所以养猪从业者一定要高度重视。

1 病原特征

猪丹毒杆菌,又称红斑丹毒丝菌,是一种纤细的革兰氏阳性小杆菌。本菌不运动,不产生芽孢,无荚膜。病料中的细菌常单在、成对或成丛排列;在心内膜疣状物上,多呈不分枝的长丝状。本菌为微需氧菌,能在普通营养琼脂上生长,在血液琼脂或含血清的琼脂培养基上生长更佳,各型的毒力差别很大;明胶穿刺,细菌呈试管刷状生长,不液化明胶,这是本菌的特征。经琼脂扩散实验确认本菌有25个血清型,我国主要为1a和2型。猪丹毒丝菌的抵抗力很强,掩埋的尸体内存活7个多月,土壤内能存活35d。本菌对石碳酸抵抗力较强,对热敏感。常用消毒剂1%漂白粉、3%来苏儿等均可很快杀死本菌。该菌对青霉素、四环素类等药物敏感。

2 流行病学特点

2.1 易感性

不同年龄的猪均有易感性,3个月以上的架子猪发病率最高,3个月以下和3年以上的猪很少发病。其他畜禽如牛、羊、家禽、鸽子等也有发病报道,但非常少见。人类因创伤感染发病。

2.2 传染源

主要是病猪,其次是病愈猪及健康带菌猪。丹毒杆菌主要存在于病猪的肾、脾脏、肝,以肾的含菌量最多,主要经粪便、尿、唾液和鼻分泌物排到体外,污染土壤、饲料和饮水等。多类禽类和水生动物体内也可分离出丹毒杆菌,成为不可忽视的传染源。

2.3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污染的土壤,饲料经消化道感染,其次是经过创伤的皮肤感染。带菌猪在不良条件下抵抗力降低时,细菌可侵入血液,引起内源性感染而发病。吸血昆虫和蜱是本病的传染媒介。

2.4 流行特征

本病的流行无明显的季节性,在北方地区7~9月份发病率高,秋季以后逐渐减少。环境条件的改变以及各种应激因素(如饲料突然改变、气温变化、运输等)可以诱发本病。本病常发生在闷热和暴风雨之后,常为散发或地方性流行,有时也会发生暴发。

3 临床症状

人工感染的潜伏期为3~5d,短的1d,长的可达7d。

3.1 急性型

常发生在流行初期。个别病例可能不表现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大多数病例有明显的症状,体温突然升高至42℃以上,寒颤,减食,有时呕吐,病猪虚弱,不愿走动,行走时步态僵硬或跛行。眼结膜充血,很少有分泌物。粪便干硬附有粘液,有的后期发生腹泻。发病1~2d后,皮肤上出现红色或暗红色斑,大小和形状不一,以耳后、颈、背、四肢外侧较多见,开始时指压褪色,指去复原。病程2~4d。哺乳仔猪和刚断奶仔猪发生猪丹毒时,往往有神经症状,抽搐。病程不超过1d。

3.2 亚急性型

通常呈良性经过。其症状比急性型轻,其特征是皮肤上出现疹块。病初食欲减退,口渴,便干,有时呕吐,体温升高至41℃以上。发病1~2d后,在胸、腹、背、肩及四肢外侧出现疹块,初期疹块充血,指压褪色;后期淤血,呈紫红色,指压不褪。疹块呈方形、菱形、圆形或不规则形,稍突出于皮肤表面,少则几个,多则数十个。疹块发生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病势减轻,几天后疹块部位的皮肤下陷,颜色减退,表面结痂,经1~2d康复。如果病猪极度虚弱,也可转为败血型而死亡。

3.3 慢性型

一般由急性型或亚急性型转变而来,也有原发性的。临床上大致有慢性心内膜炎、慢性关节炎、皮肤坏死3种类型。皮肤坏死一般单独发生,而关节炎和心内膜炎往往在1头猪身上同时存在。病猪食欲无明显变化,体温正常,但逐渐消瘦,全身衰弱,生长发育不良。

3.3.1 关节炎型

常发生于腕关节等部位,呈多发性。初期表现为受害猪关节肿胀,疼痛,僵硬,步态强拘,甚至发生跛行。急性炎症消失后,以关节变形为主,表现为1肢或两肢的跛行或卧地不起。病猪食欲正常,但生长缓慢,体质虚弱,消瘦,病程数周至数月。

3.3.2 心内膜炎型

病猪食欲时好时坏,消瘦,不愿活动,呼吸加快,体温正常或稍高。听诊有心内杂音,心跳加快,强迫快速行走时,可突然倒地死亡。

3.3.3 皮肤坏死型

常发生于背、耳、肩、蹄、尾等处。皮肤肿胀、隆起、坏死、干硬呈黑色,似皮革状。坏死的皮肤逐渐与其下层新生组织分离。犹如1层甲壳。坏死区有时会很大,可以占整个背部皮肤;有时只在部分耳壳、尾巴末梢和蹄发生坏死。约经2~3个月坏死皮肤脱落,遗留1片无毛色淡的瘢痕而痊愈。如继发感染,则病情复杂,病程延长。

4 病理变化

4.1 急性型

主要以败血症和皮肤出现红斑为特征。全身淋巴结发红肿大,呈浆液性出血性炎症。肝肿大,暗红色。脾充血肿大,呈樱桃红色。肾淤血肿大呈红色或暗紫红色。肺淤血、水肿。心内外膜和心冠脂肪出血,有时可见心包积液和纤维素性心包炎。胃肠道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症,胃和十二指肠较明显。

4.2 亚急性疹块型

多呈良性经过,内脏病变与急性型相似,但程度较轻,其特征为皮肤的疹块。

4.3 慢性型

慢性心内膜炎常发生于二尖瓣,其次是主动脉瓣、三尖瓣和肺动脉瓣。瓣膜上有溃疡性或菜花样赘生物,牢固地附着于瓣膜上,使瓣膜变形。

5 鉴别诊断

5.1 临床综合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

5.2 细菌学诊断

急性型应采取耳静脉血、肾、脾为病料,亚急性型采取疹块部的渗出物,慢性型采取新瓣膜赘生物和患关节液作病料。涂片、革兰氏染色后镜检,仍不能确诊时再进行分离培养和动物接种实验。

5.3 血清学诊断

血清学诊断方法主要有血清生长凝集试验、琼脂扩散试验、凝集试验等。

6 防治措施

6.1 治疗

该病早起治疗有显著疗效。首选药物为青霉素、强力霉素、土霉素、洁霉素、泰乐菌素等均有良好的疗效。

6.2 预防

平时要加强饲养管理,保持清洁,定期消毒,同时按程序使用猪丹毒菌苗。一般仔猪在60日龄前后进行第1次免疫接种,以后每隔6个月免疫1次。在常发地区或猪场,3月龄时进行二免。种猪每隔6个月进行1次免疫接种,一般在春秋两季进行。配种后20d以内的母猪、妊娠后期母猪和哺乳母猪不能接种。在接种弱毒疫苗前3d和后7d内严禁使用猪丹毒杆菌敏感的抗菌药物。

6.3 发病后措施

立即对全群猪测体温,及早检出病猪。病猪隔离治疗,死猪应深埋或烧毁。与病猪同群而未病的猪,注射青霉素进行药物预防。待疫情扑灭以后,进行1次大范围消毒,并注射菌苗以加强免疫。及早淘汰慢性病猪,以减少经济损失,防止带菌传播。

庄晓薇(1972.2-),女,大学本科,兽医师,主要从事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与服务工作。

猜你喜欢
疹块心内膜炎猪丹毒
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控
猪丹毒诊治
猪丹毒病原菌特性
浅析猪丹毒病的综合防控措施
超声心动图诊断Loffler心内膜炎1例
生猪屠宰检疫中猪丹毒病的检疫及处理方法
猪丹毒诊断要点及治疗措施
感染性心内膜炎血培养阳性患者的临床研究
母猪丹毒的诊治措施
猪丹毒病例分析及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