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亮,秦善文 (河南省中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2)
·名师高徒·
郭淑云教授“病发于肝,治重在脾”学术思想治疗肝硬化经验
王宇亮,秦善文
(河南省中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2)
郭淑云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首届名中医,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主持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李振华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新药还青宝胶囊的研制”“新参蛤胶囊的研制”“统仁保健茶”等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医学论文50余篇,主编及参编著作 27部,获厅、省级科技成果进步一、二、三等奖14项。郭教授认为:肝脾之间生理上密切相关,病理上相互影响。宗肝气横逆则乘脾土,肝气不足,则木不疏土,故肝病日久,必然累及脾胃。宗“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及“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木赖土以培之”的学术观点,提出“病发于肝,治重在脾”的学术思想,并将之用于治疗肝硬化,疗效显著。
郭淑云;中医师;学术思想;肝硬化;临床经验
郭淑云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首届名中医,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她师从首届“国医大师”、原河南中医学院院长李振华教授,1985年毕业获医学硕士学位,迄今从事中医内科教学及消化内科诊治工作近40年,主持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李振华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新药还青宝胶囊的研制”“新参蛤胶囊的研制”“统仁保健茶”等科研项目十余项,发表医学论文50余篇,主编及参编著作27部,获厅、省级科技成果进步一、二、三等奖14项。郭教授从事临床肝胆疾病治疗及研究30余年,在临床中郭淑云教授从脾论治肝病多取效良好,总结出“病发于肝,治重在脾”的临床经验,提出了在肝病治疗中应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笔者有幸作为第五批师承学员跟随郭老师学习,现从其生理特点、病理关联、辨证论治等方面加以探讨,以冀更好的用于临床。
肝病治脾是治疗肝病的一个重要治则,关于肝脾之间的关系,《素问·保命全形论》记载“土得木而达”,说明在生理上肝木起到疏达脾土的作用,肝的疏泄功能是保证和促进脾胃正常运化水谷的重要条件。《素问·经脉别论》载“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说明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健运,饮食所化之精微不断输送到肝以滋养肝脏。肝脾两脏在生理上联系紧密,在病理上又互相影响。《难经·七十七难》则提出:“所以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当先实其脾气,无令其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其本意为肝病最易传脾,在治肝的同时,先调补脾气,使脾气充实,不受邪侵。《金匮要略》指出:“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揭示了脏腑之间互相联系与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充分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1]。此后,金元时期李东垣提出“木郁达之”的观点,其实质是讨论肝与脾胃之间的密切关系。清代叶天士提出“肝病必犯脾土,是侮其所胜也”“补脾必以疏肝,疏肝即以补脾也”的观点。《医宗金鉴》载“良医知肝病传脾,见人病肝,先审天时衰旺,次审脾土虚实”“上工不但知肝实必传脾虚之病,而且知肝虚不传脾虚,反受肺邪之病……然肝虚则用此法。若肝实则不用此法也”(《医宗金鉴·卷十八》)。
脾位于中焦,与胃以膜相连,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升清和统摄血液。脾与胃同属消化系统的主要脏器,而机体生命活动的维持和气血津液的生化,都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故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肝的生理功能为主疏泄、藏血,与人的情志活动有关,并促进人体的消化和气、血、水的正常运行。故其生理特性可概括为: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肝在志为怒,在液为泪;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经脉络于胆,与胆相表里。肝脾之间的关系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水谷精微吸收方面:肝之疏泄功能正常,则脾胃升降适度,脾之运化也就正常了。所谓“土得木而达”“木赖土以培之”。②血液方面:肝主藏血,脾主生血、统血。脾之运化,赖肝之疏泄,而肝藏之血,又赖脾之化生。③肝与脾经络相连:足厥阴肝经与足太阴脾经同起于大趾,二者在内踝上八寸处交出,且足厥阴肝经夹胃上行;足阳明胃经与少阳胆经同循于毗,以目贯通。当机体处于病理状态之时,邪气就可循经相传,或由此及彼,或由彼及此,病传它经它脏,经络上的相互联络,是肝脾病理相关的一个重要前提和基础。④水液代谢方面:脾能运化水湿,促进体内水液及物质代谢,肝之疏泄作用对水液代谢有间接调节作用,既可疏理脾土助其运化水湿,又可疏利三焦,通调水道,在水液代谢方面有明显作用,如代谢障碍可能出现鼓胀、水肿等病变[2-3]。
基于以上肝脾之间的关系,郭教授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体会,认为在肝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均应注意调养、治疗脾胃,感悟到“病虽发生于肝脏,但治需重在脾胃”。
肝硬化代偿期治以行气、健脾、养血、活瘀、软坚并举,尤重健脾与养血。肝炎患者尚若失治、误治,肝炎未得控制,病情进一步发展,则肝脏气血瘀滞益甚,脾胃亦更加亏虚,脾虚气血化源不足,一则无以养肝,使肝失所养,功能更难复常;同时脾胃气虚,气机升降失司,亦加重了气血的瘀滞。脾为后天之本,决定着人体正气的强弱,《素问·经脉别论》曰:“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故脾胃气虚,无以推动气血的运行,则血行愈发迟缓,瘀益甚,病愈重,演变为积证,疾病也由肝炎发展为肝硬化的初、中阶段。此时,若治疗得当,脾胃功能正常,气血生化有源,气机升降恢复,肝气疏泄调达,气血运行流畅,则可控制病情的发展,促进疾病的康复。对此治疗,郭教授常以行气、活瘀、健脾、养血、软坚并举,尤重健脾与养血。郭教授认为:行气、活瘀、软坚治法固当用之,但健脾、养血亦尤为重要。因脾胃强健,气血化源充盛,肝脏得以滋养;脾胃升降有常,则肝随脾升,胆随胃降,肝脏气机条畅,促进肝病的康复。健脾法是通过健运脾胃以促进气血的化生,而养血法是直接滋补阴血,阴血充盛而养肝,则有利于肝硬化的恢复,故对肝硬化的治疗,郭教授在“软肝消积方”中除以香附、郁金、丹参、赤芍、生牡蛎、穿山甲等药行气活瘀、软坚散结外,必以党参、白术、茯苓、熟地黄、当归等健脾养血,以“养血与活瘀并举、扶正与疏利同用;重在健运脾胃,以促气血化生而养肝柔肝”等法则获取良效。
肝硬化失代偿期治以行气、活瘀、软坚、健脾、温肾、利水并施,尤以健运脾胃为要。若病情继而加重,肝郁气滞,瘀血阻络,脾虚失运,久病及肾,水湿内停;肝脾肾功能失调,气、血、水瘀积腹中,则由积证演变为鼓胀,由肝硬化的代偿期发展到肝硬化的失代偿期。正如《血证论·痞满》曰:“若气不布,则水不散。”《证治准绳·杂病·胀满》曰:“盖气血不通利,则水亦不通利而尿少,尿少则腹中水渐积而为胀。”其中,脾脏的功能强健与否起着尤为关键的作用,如前所述,脾虚气血化生不足,可使诸脏失养,功能难以正常进行;同时,脾虚无以运化水湿,水湿可停聚腹中,脾虚无以升清降浊,三焦水道不利,则鼓胀尤为难愈。郭教授在治疗肝硬化晚期阶段(失代偿期)尤其注重健运脾胃,临床常用党参、黄芪,并以大量的白术、赤小豆等,据临床观察,此法在稳定、提升清蛋白方面常有效验。通过健运脾胃,常可使重病转轻,危证转安。因此,治疗时郭教授常以行气、活瘀、软坚、健脾、温肾、利水并施,尤以健运脾胃为要,以“疏肝健脾活瘀利水方”治之[4]。
患者,女,46岁,2012年9月18日初诊。主诉:患者腹部胀满不适,伴双下肢水肿5个月。患者慢性乙肝肝硬化病史20年余,现服用拉米夫定及鳖甲煎丸抗病毒、抗纤维化治疗。近5个月来,腹部胀满不适伴双下肢水肿,在当地运用药物治疗(具体不详),效果欠佳,为求进一步诊治,前来就诊。症见:腹部胀满,纳差、乏力、面色萎黄,动则气短,双下肢水肿,按之凹陷,大便基本正常,小便量少;舌质淡,舌体稍胖,脉弱。肝功能检查示:总胆红素23 umol/L,直接胆红素5.3 umol/L,间接胆红素17.7 umol/L,谷丙转氨酶28 U/L,谷草转氨酶20 U/L,总蛋白54 g/L,血清清蛋白30 g/L。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检查示:HBsAg、HBeAb、HBcAb均阳性。B超检查示:肝硬化腹水;脾大。西医诊断: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中医诊断为:臌胀病,证属脾虚水泛。治宜健脾益气、利水消肿,给予健脾消肿汤加减。药物组成:黄芪15 g,党参15 g,茯苓20 g,白术20 g,猪苓20 g,赤小豆30 g,泽泻15 g,车前子30 g,香附15 g,厚朴15 g,木香15 g,大腹皮18 g,丹参30 g,炒麦芽30 g,神曲10 g,鸡内金10 g。7剂,水煎服,1 d 1剂。二诊:腹胀大、双下肢水肿、乏力减轻,纳食增加,面色较前稍好转,大便基本正常,小便量较前增多,舌质淡,舌体稍胖,脉弱,继服15剂。三诊:腹胀大、双下肢水肿基本消失,仍稍感乏力,纳食正常,大小便尚可。以上方加炒山药30 g、菟丝子30 g,继服15剂。患者述周身较前有力,余无明显不适,复查肝功能示:总蛋白58 g/L,血清蛋白清36 g/L。守上方继服3个月,随访1 a,未复发。
按 患者肝病日久,肝损及脾,脾胃损伤,肝失疏泄,脾失运化,肾失气化,水失不化,气、血、水停于腹中,发为鼓胀。气滞湿阻而见脘腹胀满,双下肢水肿。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乏源,四肢肌肉及颜面失于濡养,故见乏力;脾胃虚弱,生化之源匮乏,导致五脏精气亏损,则出现腹胀、乏力、纳差,血浆蛋白低下或者倒置,若重用补气健脾养血之品,不但诸证可改善,而且使清蛋白等均可上升。方中黄芪、党参、茯苓、白术健脾益气以利水,为君药;猪苓、泽泻、车前子利水渗湿,为臣药,以助君药健脾利水;赤小豆健脾且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从西医角度看,蛋白质增多是有利于利水的基本要素,佐以厚朴、木香、大腹皮助君臣以理气消胀利水;丹参活血化瘀以助郁结之气血消散;炒麦芽、神曲、鸡内金健运脾胃,增加食欲,患者饮食改善,则气血生化有源,有助于脾胃功能的恢复和强健。纵观上方,标本同治,共同发挥健脾益气、利水消肿之功效。
[1]区鸿斌,陶衔,金伟孝,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理论及其临床应用[J].中医杂志,2011,52(12):1073-1075.
[2]周素芳,李艺锋,王敏.从肠—肝轴学说再论肝脾相关[J].中医杂志,2014,55(4):352-353.
[3]卞兆祥.调和肝脾理论及其现代研究的可能途径探讨[J].中医杂志,2012,53(15):1261-1264.
[4]王花花,郭淑云.郭淑云教授从脾论治肝硬化腹水的经验[J].光明中医,2009,24(12):2243-2244.
(本文承蒙郭淑云教授指导,特此谢忱!)
(编辑 马 虹)
1001-6910(2015)12-0039-03
R575.2
B
10.3969/j.issn.1001-6910.2015.12.18
2015-04-16;
2015-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