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卒中学会,香山科学会议第S28次学术讨论会专家委员会
脑血管病是一组以脑组织缺血或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血管事件综合征(也称卒中,包括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出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四高”特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6个人中就有1人可能罹患脑血管病,每6秒钟就有1人死于脑血管病,每6秒钟就有1人因脑血管病而永久致残。目前,我国脑血管病后幸存患者至少700万,每年新发患者约200万,轻型卒中患者约2 000万,已成为我国居民最主要的致残原因,脑血管病导致的死亡超过总死亡原因的五分之一,成为危害国人健康的第一杀手。更为严重的是,“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庞大的脑血管病潜在发病人群数以亿计,我国脑血管病可能呈现“井喷”态势,其危害与负担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社会问题。
脑血管病可防可治。然而,我国在脑血管病防治事业领域尚面临巨大的挑战:对疾病原因和发病机制的认识远远不能满足疾病防治的需求;缺乏符合成本效益的高危人群筛查、干预适宜技术和策略,以致无法有效遏制疾病发生;在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循证医学证据绝大部分来自欧美发达国家,中国自己本身的证据严重缺乏,尤其是针对我国脑血管病人群突出的特有问题,如颅内大血管狭窄、出血性卒中、中医中药的应用等,导致临床实践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临床前评价及向临床的转化研究明显不足。
然而,近年来国内外脑血管病领域在疾病诊断、药物研发、关键技术如颈动脉内膜剥脱、抗栓治疗、神经影像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更重要的是建立了组织化管理优化体系,建立了完善的急救体系和有效的风险评估体系,确立了完善的国家标准和指南,同时得到了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及遗传学研究的支持,为我国脑血管病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支持。
为了最终实现三个“提高”和三个“降低”目标,即提高医疗的先进性、可及性和准确性,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病率、病死率和医疗费用,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期望寿命,因此我们(图1)郑重呼吁:防控研究的部署从国家战略需求出发,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统筹脑血管病基础前沿、创新性关键技术、应用示范推广及平台体系建设的全链条布局,推动多学科跨领域合作,提高脑血管病转化与临床研究的效率,部署以下几个方面优先发展的研究战略:
(1)开展我国特有的或脑血管病新型危险因素、发病预警及预防策略研究。如联合新兴多组学技术与生物信息分析技术,研究脑血管病新型危险因素与致病因素,完善脑血管病疾病谱,建立新型疾病预警模型与筛查策略。
(2)建议加强对脑血管病不同亚型的机制研究及核心治疗靶点的探索,强化随机对照多中心试验对临床前的评价,为推动基础研究向临床转化提供理论帮助。
图1 参加S28次香山科学会议专家合影
(3)针对最常见、最高危的最佳脑血管病防治关口——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High Risk of Non-disabling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Events,HR-NICE)开展早期强化防控策略研究。如促进公众和专业机构早期识别、综合干预管理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人群的研究,HR-NICE人群早期强化降压、抗凝、溶栓、血管内治疗等积极干预策略,HR-NICE人群强化抗栓的精准医疗研究。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脑血管病二级预防质量持续改进模式,加强医务人员指南培训,提高临床医师及患者对脑血管病预防指南依从性,促使脑血管病预防指南在临床推广应用,努力缩短临床实践和预防指南之间的差距。
(4)作为我国脑血管病最常见的原因之一,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具有很高的复发风险。有效识别高复发风险患者,采取相应积极干预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呼吁开展针对ICAS的系列研究,如开展多模影像成像分析技术研究、血管狭窄新型血流动力学评估监测技术研究等,为落实脑血管病防治关口前移提供临床客观依据。
(5)呼吁开展关于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紧急干预措施的大型随机临床试验,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促进出血性患者的早期评估与早期强化治疗目的提升指南证据级别,提高脑出血的救治水平,使更多的患者获益。
(6)脑血管病救治体系模式和诊疗关键技术与策略研究。如脑血管病中心等整合医疗模式的转化、应用、推广研究;临床急需的诊疗技术的多中心临床试验研究及循证医学评价等,以期有效降低脑血管病急性期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7)建立并利用脑血管病流行病学监测大数据平台和临床大数据平台,整合多源多维流行病学数据、社区人群数据与疾病人群数据与生物样本资源库,智能整合、充分挖掘,为脑血管病全链条化研究及防控奠定坚实基础。
(8)抓住精准医学到来的契机,利用分子生物学和大量遗传学研究数据,针对基因多态性与脑血管病相关性研究的突破,为脑血管病的精准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推动脑血管病个体化医疗的进程。
(9)加强卒中基础和转化研究:再探讨病理生理的概念,进一步研究非神经元细胞和组织在卒中发病、进展、治疗和康复中的作用;深入分析急性损伤与再生修复之间的关系,发现和评价各自的或二者兼顾的治疗靶标;研究其他组织和器官对卒中病理生理的影响,完善和改良动物模型,研究新的药物靶点,紧密结合溶栓取栓治疗做相应的基础和转化研究;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新型药物对卒中不同阶段的个体化精准治疗的转化研究,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卒中研究新的方法和策略。
(10)呼吁加强与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等专业的合作,利用可穿戴医疗和移动医疗技术的发展,应用于对脑血管病的病因诊断、高危人群的监测筛查、评价治疗效果及发展远程会诊等研究,推进脑血管病的早防早治。
(11)脑血管病医疗服务质量监测与持续改进、关键诊疗技术的比较效果研究和推广应用研究。如开展临床常用诊疗技术的比较效果研究,国产血管治疗技术、材料与设备的应用及比较效果研究,以期降低医疗花费,合理配置有限的医疗资源。
(12)关心脑血管病的幸存患者,积极发展电刺激、磁刺激、超声刺激等物理康复技术,研发新型康复机器人、可穿戴式康复设备及各种康复辅具,不断提高卒中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压力。
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研究优先战略引领中国脑血管病防治事业的新进步,全面提升我国脑血管病防控能力,让我们团结起来,向脑血管病宣战,为健康中国梦铸就新的里程碑!
参加讨论专家(按姓名拼音顺序排序):
蔡剑鸣 曹河圻 戴建平 董 强 郭 立 黄家星 纪立农 江 涛 李春岩 刘 嘉 刘丽萍 鲁友明 缪中荣 苏定冯 吴世政 汪 昕 王伊龙 王以政 王拥军 奚国华 谢 鹏 徐安定 徐 运 杨国源 苑 纯 袁增强 曾进胜 张 和 章 京 张 运 赵继宗 赵 钢 赵锡海 朱东亚 朱雪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