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洁
河南安阳市灯塔医院 安阳 455000
痴呆是一种以认知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痴呆的发病率正逐年增高。我国有老年性痴呆患者500万人,约占全世界总病例数的1/4,不仅危害了人民健康和生活质量,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负担。因此,提高痴呆的诊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医学界对痴呆认识逐渐加深,并进行了大量临床研究,诊断和治疗也逐渐规范。
中医对神志的认识源远流长,《内经》就已经认为心与神志有关,后历代医家都有描述。痴呆的中医病因病机多因年老体虚、精气不足,久病耗损,七情内伤致气、血、痰、瘀诸邪为患[1]。病因虽然各有不同,但终不出虚实两大类,若由于先天禀赋不足,精血亏虚所致者,多属虚证;因情志失调,痰浊阻窍,瘀阻脑府所致者,则属实证[2]。一般分为肝肾不足、心脾两虚、痰浊阻窍、血瘀气滞四型,治疗首先分清虚实标本,在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往往各有偏重,辩证用药主要有七福饮、还少丹、洗心汤和通窍活血汤等。
1.1 中医药治疗痴呆的优势 手段多样,疗效确切。中医方剂治疗痴呆有近200首,多是宗古方、经方化裁而来。中药资源丰富,不良反应小,安全可靠,便于长期服用。针灸治疗痴呆有丰富的疗法:调理督脉、调理三焦、醒脑调神、俞原配穴和原络通经等手法,都可改善患者的智能水平[3],另外饮食疗法、穴位注射、心理疗法等也有一定的效果。
1.2 中医治疗痴呆存在的问题 证型多样,标准不一,各种教材和文献无统一的分型,存在诊断标准不严格、疗效评定欠规范等。另外中药的剂型有待进一步改进。
痴呆是一种以认知功能缺损为核心症状的获得性智能损害综合征,认知损害可涉及记忆、学习、定向、理解、判断、语言、视空间等功能,其损害程度已干扰日常生活能力或社会职业功能,在病程某一阶段,常伴精神、行为和人格异常[4]。痴呆通常分为变性和非变性两大类,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是常见类型,其他痴呆包括额颞叶痴呆、路易体痴呆和帕金森病痴呆等。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至今尚未明确,有诸多假说:遗传因素、β-淀粉样瀑布假说、神经递质障碍炎症作用,铝中毒等。血管性痴呆的病因包括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和脑慢性缺血缺氧等原因。痴呆分型可按病因、病变部位和治疗效果,诊断需要根据病史、全身体格检查、神经系统检查、神经心理评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等。认知评估包括评估整体认知功能的简易精神状态(MMSE)和蒙特利尔(MoCA)认知评估量表等,单项损害的评估又各有量表;实验室检查ELISA检测可有tau蛋白增高、β-淀粉样蛋白降低,需要尽早在中年人群中进行长期血管危险标识干预研究,以预防和延迟VCI和AD的发生[5];神经影像学临床常选用CT或MRI;治疗无特效方法,心理治疗、支持治疗和药物治疗等。常用药物包括胆碱酯酶抑制剂多奈哌齐片、石杉碱甲和NMDA受体拮抗剂美金刚片等。脑代谢赋活剂吡拉西坦、奥拉西坦、茴拉西坦等,麦角生物碱制剂、尼莫地平、维生素E等均可改善症状。
西药价格昂贵,起效缓慢,长期服用依从性差,不良反应包括躯体疾病和药物的相互影响,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可加重运动障碍,抗胆碱酯酶抑制剂可加重心血管和前列腺疾病等。因此,从传统中医药中寻求防治痴呆的有效药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西医治疗痴呆各有特点,结合应用具有明显优势,辩证与辨病相结合,采用国际公认的诊断标准,适合开展较大样本研究。引起痴呆的原因很多,老年期痴呆主要是血管性和变性所致,在辩证时若能结合辩病则对治疗提供更多的思路[6]。血管性痴呆多加用活血化瘀药物,如川芎、三七、丹参等;若变性时多为肾虚脑髓空虚,治疗时则加用补肾益智的中药,如川断、杜仲、山萸肉、菟丝子等。现代药理学研究有益智作用的中药如巴戟天、熟地、肉苁蓉、何首乌、党参、石菖蒲等也可辩证选用。
目前我国痴呆的发病率逐渐上升,痴呆的防治已经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的难题。中医和西医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不同,结合应用可辩证与辨病相结合,探索出更多更好的治疗方法。
[1]蔡光先主编.中西医结合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791.
[2]周仲瑛主编.中医内科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64.
[3]黄燕,王新志主编.中医脑病主治医生480问[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0:513.
[4]李新,王红佐.血管性认知功能减退和痴呆共识[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2,45:115.
[5]贾建平主编.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80
[6]黄燕,王新志主编.中医脑病主治医生480问[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