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端倪的工程教育新举措

2015-01-21 23:37毕佳荣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35期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毕佳荣

摘 要:工程教育理念是对高等工程教育的理性认识与哲学反思,它是从整体、系统和一般的角度思考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拔尖人才培养、卓越工程师计划和工程教育观的转型三方面做了具体的阐释。加强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理念的研究,既有利于校正高等工程教育中的偏差,又有利于促进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拔尖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工程观; 工程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5-0143-04

一、创建一流大学,培养拔尖人才

英国杰出的教育家纽曼在其名著《大学的理念》一书中认为,“大学作为一个传授教育的地方,能让我们在丰富多彩的学科中汲取充足的营养。”[1]大学最初的设立就是为传授知识而设。在知识多元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大学的根本使命是培养人才”并没有发生变化。大学从设立到现在经过了几百年的演变,现代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和人才需求的多样性,不断地推动大学拓展其功能。

康奈尔大学前任校长弗兰克·罗德斯指出,“大学是基于学生的求知需要而产生的。没有学生,可能会有研究院、学术研究中心,但绝不会有大学。”[2]

无论是古代的学院还是近代的大学,在兴起之初,它们的目的都是培养人才作为主要的目标。例如,希腊先哲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古代建立的学院,中国古代建立的国子监以及个人办的私人学校,都是为了社会培养政治人才而建立的。尽管到了近代,大学的建制趋于完善,学科门类趋于合理,但是根本的目的并未发生根本的变化。尤其是受近代经验哲学思想的影响,很多现代意义上的大学都把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作为标准。其实在本质上大学存在的根本意义在于为社会培养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才,如果从伦理学意义上,把教育本身存在的善传递给人类,使人类在传递善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我。而在今天,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科学技术渐渐地成为第一生产力,在这种背景下,大学的教育功能得到了迅速的扩展,人们赋予其更多的内涵。这种含义延伸之一即是赋予大学科学研究的功能,而且这种功能在大学中地位越来越高,现在很多大学都把研究型大学当作建设一流大学的目标。现实经济的需要,使得科学研究在大学中地位越来越重要,这样就出现了追求学术和教育人才之间的矛盾[3]。这种矛盾在西方社会中体现的比较明显,作为世界上知名学府的麻省理工学院在追求学术和教育人才目标选取上,也走了一段曲折的路。早期麻省理工学院和传统的大学一样,把培养人才作为学校的目标。但是,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科学与技术的结合产生了极大的社会效益,科学研究在大学中的地位日益显著。受此背景的影响,麻省理工学院开始把追求学术作为大学建设和发展的主要目标。虽然麻省理工学院在过去一个世纪在学术取得令人骄傲的成绩,但是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短板也日益明显。因此,在20个世纪80年代,麻省理工学院重新调整大学建设的目标,把培养一流人才作为大学未来发展的目标,使得大学教育重新获得大学本身所应该拥有的意义。因此,麻省理工学院非常重视本科生的教育[4],利用互联网为本科生的教育提供了很多的平台和学习资源。麻省理工学院教育目标的转变对我国工程教育发展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尤其是对于那些奉行“科研之上”的大学来说,更具有启示意义。

“拔尖创新人才”正式出现在党和政府的文件中是在党的十六大上,在这次大会上,把“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作为教育工作的一个重大的目标。在党的十七大上,“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号召又一次重申了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对于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是世界一流大学的主要任务,也是最能体现世界一流大学教育水平的直接成果。

对于“拔尖创新人才”概念的理解,需要关注三个层面:第一,一流人才应该具备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它要求要注重培养的一流人才要具有高尚的修为。在一些世界知名学府中,很多都把能够推动整个世界前进人才的培养作为教育的目标,这其中就包含了一流人才应该拥有悬壶济世的志向以及为人类服务的精神。第二,一流人才应该具备强烈的求知欲,这就需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第三,一流人才应该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创新作为人类对未知领域实践能力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所以在今天的人才培养中很多知名大学都把创新作为人才培养重要目标。

拔尖创新人才的优势积累具有“马太效应”的特征。许多拔尖创新人才在职业生涯中,一旦取得了某种成就,获得了某种声望,他们以后就不会随便跌落到较低的位置和水平上,而是借助本来就有的优势,继续获得更大的成功。用《圣经》中的人物马太·马可和路加的话来说,“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5]

对于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研究型、创新型、领袖型人才的“精英教育”已经成为共识[6]。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大学持久发展的不竭动力。大学培养的拔尖人才对社会发展所做的杰出贡献是大学声誉产生最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大学的一项研究成果只能影响一时,只有她培养的最优秀的学生对社会的杰出贡献才是最持久而深远的。一所学校培养的拔尖创新人才越多,出现的杰出校友越多,就越能够极大地、持久地提升学校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大家公认哈佛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学,她之所以最好,根本原因是她培养了一大批各行各业的社会精英。哈佛大学始终坚定不移地实行培养领袖型精英人才的教育理念,在这一理念的熏陶下,哈佛大学培养出了26位美国总统和4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还造就出了一大批世界著名的科学家、经济学家和思想教育家[7]。

在我国,北京大学致力于培养硕学鸿儒、济世安邦之才,并在国内率先提出领袖式人才的培养目标。清华大学也以梁启超题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来激励学生“崇德修学,作中流之砥柱”。对于浙江大学,竺可桢曾指出“大学之目的,是造就乎能担当大任、主持风气、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综上,中国的高等教育之根本是培养一大批“学术大师、治国栋梁、兴业英才”等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精英人才,同时,还要培养一大批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无私奋斗的栋梁之才。endprint

综上实施拔尖人才培养教育,是落实因材施教、分类推进的好策略和好方法,它具有克服、压缩科学主义理念扩大化的作用。在我国高等院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应正确审视高校科研、教学和服务社会三大功能之间的关系,把世界一流人才的培养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内涵建设统合起来,找出拔尖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在实践中探索新时期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使我们培养的拔尖创新人才能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

二、“卓越工程师”计划

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进程中,一些高等工科院校在盲目追赶迈入综合性大学的过程中忽视了自身存在的特色鲜明的工科传统,造成工程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迷失了办学的方向。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宗旨是树立“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把工程教育的目标界定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这种工程教育理念突破了传统工程教育观念中对工程技术人才的狭隘理解。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的重大项目。其目的是全面提高我国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具有卓越创新能力的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力争把我国从工程大国建设成为工程强国。

中央提出的实行新工业之路,构建有创新科技的国家,提高国家人力资源,因此以培养卓越的工程师为主旨的教育制度成为 了当今教育培养的当务之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在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优化人才整体架构,培养人才素质,促进教育体制的改革,改善毕业生就业等方面,起到了引导作用和较大的优化作用。我国卓越工程师计划开展时间较晚,因此需要借鉴国外相关的优势经验,通过对法国及美国等其他国家就卓越工程师计划改革经验学习,我们不难发现,卓越工程师计划对高等工程师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工程师是未来世界的伟大缔造者与创造者,他们通过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为造福人类服务,这就决定了高等工程教育的创造性。”[8]首先,加州理工学院作为美国工程教育界的典范,拥有其独特的高等工程教育课程哲学;其次,加州理工学院始终致力于把工程教育的博雅教育理念落到实处;再次,加州理工学院把“基于项目学习”贯穿到整个教育过程中,并着重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认为,造就优秀的工程领袖,需要根据工程技术的发展与时俱进地制定工程教育理念;工程教育旨在通过教授企业管理学知识、卓越的工程学知识与艺术、人文科学的知识来实现对学生创造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9]。

近十年来,我国通过借鉴英法德美等国家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相关先进成功经验,逐步改善现有的卓越工程师培育计划,并且发展出具有中国国家特色的卓越计划,通过具有优秀教育资源的高等院校对现具有工程师潜质的学生进行相关的专业培养,通过学校、企业、行政三者的合作交流,使得学生培养由原来的纸上谈兵逐渐演变成学于实际,用于实际,创新于实际,使得学生能够自主地地更高效率地提升工程师所应具备的意识、素质,以及实际动手能力,最终达到创新性工程师、适合我国高速发展趋势的工程师能够大批涌现的目的。针对传统的工程师教育培养的过程中不符合工程建设实际的畸形发展,提出了以下4点改进措施。

1.由过分强调工程这门学科的概念转变为适当地注意培养学生对工程的系统认知以及对专业相关背景的深刻体会。

2.格物致知,通过让学生自我动手实践,使得学生不再只拘泥于课本上的知识,而是使学生触类旁通,灵活运用所学到的与专业有关的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3.将之前与专业相关的零散的知识通过总结以及整合,使得专业知识条理清晰,更适用于实际运用。

4.从培养以学生专业相关知识为主要目标逐步转换过渡到以培养学生专业相关兴趣为主要目标。使得学生真正做到学为所用,学有所长,能够终身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学科,而不是只在学生阶段接受相关专业教育。

21世纪以来,我国就之前的教育体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改革,并最终开创了具有我国教育特色的卓越工程师培养制度,通过清华北大等高等院校进行大类招生的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认真选择自己的专业方向,同时高考制度的不断完善,学生可以通过更多的途径展现自我的能力使得学校就学生专业培养更加偏向于兴趣和实践操作而不是单调乏味的理论知识。通过建立资优学院等高素质人才集中学习的体系使得优势资源能够进一步整合,使得工程师的培养更加向优中选优的方向发展。使得高等工程教育培养计划更加成熟。

我国的工程教育应努力避免“在19世纪的学校里,用20世纪的课程,培养21世纪的工程师的做法[10]”。通过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不断地发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规律,能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卓越工程师的过程中探索新的工程教育价值观。该计划的有效实施是推进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不竭动力,也为建设成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创新型国家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工程发展日益复杂化的今天,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的专业教育结合综合性强的大工程观,使学生在工程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汲取丰富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养分,形成具有开阔的世界文化视野,具有重要意义。

三、“大工程观”的国际工程教育理念

美国学者施奥布在《人文、工程和教育》一文中谈到了人文课程对工科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认为人文课程为工程学生带来的最大帮助是传递给学生一种与工程诸学科不同的视野的角度去看问题的能力,以促进学生心智的成长和发展。

自20世纪30以来,美国工程教育经历工程经验到工程科学,再到工程实践的发展过程。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美国在发展“回归工程”的历程中,率先提出了“大工程观”的工程教育理念。大工程观理念摒弃了传统工程教育中的过于专业化、科学化弊端,强调工程本身作为一种现象的意义。因此,“回归工程”,旨在探求一种非狭窄科学与技术含义上的工程本来含义,是包括社会经济、文化、道德、环境等多因素的大工程涵义。这是高等工程教育的一种新理念。20世纪90年代,时任MIT工学院院长的Joel Moses提出大工程观(Engineering with a big E),这也是对“回归工程”的进一步探索与创新。工程系统学作为大工程观的核心,既包含了工程技术本身形成的系统,又包含了与工程相关的非技术因素组成的系统 [11]。endprint

大工程观理念引起了工程教育界的高度评价,认为这种理念是对工程教育过于专业化、工程实践单一化的创造性变革,促使人们从全新的角度去诠释工程教育。1995年,我国在国家工程教育考察团在赴美考察的过程中第一次接触到“大工程观”理念,并在回国后形成了考察报告。该报告认为,应当进一步加深对“大工程”这一概念的认识,树立新的工程教育观。工程本身作为一种复杂的系统,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过程中,原有的学科界限已经被打破并不断向综合系统的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工程与社会、经济、政治、道德、法律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根据大工程观的初衷,我们在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就必须认真审视工程教育的系统性与复杂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人文知识的了解。这种工程教育理念的实质是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而不只是让学生掌握某种专业技能 [12]。

大工程观作为一种多元的开放式工程教育理念,旨在摒弃传统工程教育中存在的过于专业化和科学化弊端,是建立在科学与技术基础上的包含政治、经济、道德、文化、生态等多维度的大工程含义。它的最本质特征是综合科学、技术、工程实践为整体的具有创新意义的工程培养模式理念体系 [13]。工程学院将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要培养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有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并且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世界的21世纪的工程领袖。

大工程观是将系统理论应用到工程教育的创新之举,它打破了原有工程的狭隘的概念,强调工程是一个系统地研究与工程教育中各学科之间的关系的整体,整合和集成过于专业化的学科的多样化的工程学科。这种基于整体论的整合和集成,与工程概念的本质要求相符合。工程作为开放的、多学科的复杂系统,其整体化和系统化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应然所向。大工程观作为一种新的理念不仅把整体化和系统化反映在工程学科内部,而且还注重用整体论和系统论构建工程学科与社会制度的一体化。现代工程教育不仅重视工程能力的培养,而且还涵盖着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因为工程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我们必须把工程教育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中去考虑。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院士进一步诠释了“大工程观”理念的重要意义,认为“大工程观”作为工程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探索性的系统回归,旨在增强工程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契合,在工程教育中通过丰富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复杂性思维水平、多维性知识背景和综合性认知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和卓越工程师,这不仅是复杂性和整体性的统一,更是工程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大工程观”强调人文科学在工程系统中的重要意义,也是对作为工程价值主体的人的一种终极关怀[14]。

可见,“大工程观”理念是对把工程教育仅仅理解为专业教育理念的重大突破,是对在工程教育中切实加强人文理工交叉课程的深层次的呼唤。

四、结论

在本文中,对新的适应时代发展的多元开放的工程教育理念进行了探究,包括对创建一流大学的策略、拔尖人才培养、“卓越工程师”计划、“大工程观”的国际工程教育等新举措。首先,实施拔尖人才培养教育,是落实因材施教、分类推进的好策略和好方法,它具有克服、压缩科学主义理念扩大化的作用。其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为了顺应国际发展趋势,适应我国经济腾飞的企业需求,培养具有“工程性”与“创新性”各类工程师的重要的教育改革举措。最后,大工程观教育理念突破了传统工程教育观念中对工程技术人才的狭隘理解。它符合科技发展的趋势、学科交融的必然,又是社会的需求,归根结底,是涉及我国能否成为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并进一步论证了这些理念的优势在于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具有历史的延续性,这些理念能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 J.H.Newman,The Idea of a University:Defined andillustrated[M].London 1907.

[2] 弗兰克·H.T.·罗德斯.创造未来:美国大学的作用[M].王晓阳,蓝劲松,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89.

[3] “Advanc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Research Worldwide,”J.Eng.Educ.94,283 (2005).E.Mazur,in The Changing Role of Physics

Departments in Modern Universities:Proceedings of ICUPE,E.F.Redish,J.S.Ridgen,Eds.(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Melville,

NY,1997),pp.981-988.

[4] MIT Course Catalogue:Schoolof Humanities,Art,and Social Sciences,http://web.mit.edu/catalogue/degre.human.deans.shtml.

[5] Zuckerman,H.& R.K.Merton 1971.Patterns of Evaluation in Science:Institutionalization,Structure and Functions of the Referee

System.Minerva.9:66-100.

[6] S.ABANTERIBA.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international industry links topromote undergraduate vocational training and postgraduate

research programmes [J].European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2006,31(3):283-301.endprint

[7] Harvard University Business Schoo ladmission[EB/OL].http://www.college-admission-essay.com/grad_harvardadmission.html.

[8] D.W.Knight,L.E.Carlson,J.F.Sullivan,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Education Research,Honolulu,

HI,22 to 24 June 2007.

[9] Engineering Education:Designing an Adaptive System,NRC Commission on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Systems (CETS),National

Academy Press,2005.

[10] Dale W.Callahan and Lea B.Callahan:Looking for Engineering Students? GoHome.IEEE Transactions on Education.Vol.47,No.4,

November 2004.

[11] Joel Moses,My life,http://esd.mit.edu/Faculty-Pages/moses/moses-memoirs.pdf,284.

[12] 国家教委工程教育考察团.回归工程·多样化·宏观管理[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6,(l):14.

[13] 谢笑珍.“大工程观”的含义、本质特征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35-38.

[14] 李培根.工程教育需要大工程观[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3):1.

The emerging new measures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BI Jia-rong

(Yingcai college,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arbin 150001,China)

Abstract:The concept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is the rational understanding of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it is thinking of our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the whole system,and a general point of view. Culture,from the top-notch talent outstanding engineers plans and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ree aspects of a specific explanation. To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on the notion of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China,is not only beneficial to correct the deviation in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but also help to promote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Key words:top-notch talent;excellent engineer;the idea of large scale engineering;engineering education idea

[责任编辑 杜 娟]endprint

猜你喜欢
卓越工程师
基于卓越环保工程师培养的环境工程品牌专业建设与实践
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综合改革与实践
基于技术融合的卓越型电力信息工程教育研究
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
基于“培养创新型机械工程师”模式的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关于船舶与海洋工程方向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构建的思考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车辆工程专业企业培养方案研究
国际化、大工程背景下机械类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
土木工程专业对外交流项目初探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