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任远
摘 要:创新是人类进步的驱动力,大学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根据学科特点,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有其特殊性。本文针对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实施中,如何提高学生、导师参与的积极性、选题及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监督,进行了一定的思考与探讨。
关键词:工科;创新能力;四学一量;卓越工程师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1-0247-01
国内大学对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培养创新能力的项目,最早始于1998年李政道先生在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四所高校设立的“君政学者”计划。之后部分高校也陆续出台了一些各自的项目。2012年,教育部决定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部分省市也出台了各自地方的创新计划,如“上海市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此外还有挑战杯等各级赛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
工科是由基础科学结合生产实践的技术经验而发展起来,与理科相比更偏应用,因此,工科的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有着自己的特色。同济大学在近年来开展了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Students Innovation Training Program,简称SITP),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在这过程中,作者对于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进行了一些思考,供大家参考。
一、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是创新项目实施的基础。为了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创新项目中来,宣传很重要,现在已经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了,要在学生中把创新项目的口碑树立起来,让学生觉得参与创新项目的学生才是校园里最优秀的一批学生。其次,在学分、课程和教学大纲等设置中,可以将创新项目包含进来,同济大学提出了“四学一量”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升级的理念,将SITP项目融入到学分、学时、学位、学程体系中来,学生参与SITP项目可以算学分和学时,优秀项目在奖学金、保研等评选时还有优惠政策。此外,根据学生的工作量,可以给学生一定的劳务费。目前一般创新项目的资助形式是以项目经费的资助为主,有少量或基本没有学生的劳务费,建议提高其中学生劳务费的比例,可以参照学生勤工俭学的薪水水平,以项目资助结合导师配套的形式。MIT大学在很早之前就有开展本科生学术创新项目,其资助方式就是以学生劳务费的形式为主,项目开展的经费则基本由导师提供。
二、鼓励优秀导师参与
导师是本科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实施的保障。学校要鼓励优秀的在科研第一线的导师参与到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中来,同济大学提出的“四学一量”中,就是将导师指导学生SITP项目计算一定的教学工作量,对于很多缺少教学工作量的教师而言,这还是有一定的吸引力的。学校也可以适当的进行一些优秀指导教师的评选,并进行奖励。此外,根据工科项目地特色,可以根据项目情况,允许校外一些工厂、公司的资深工程师等担任导师,或以与学校导师联合指导的形式。
三、选题
课题的选择关系着项目实施的成功与否、学生的科研训练效果以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质量和实施水平,因此至关重要。工科项目与理科不同,更加注重实用性。理科的项目可以“来之于文献”,成果也可以“归之于文献”;但是工科的项目,更多的应该是“来之于实际需求”,成果也更应“归之于实用”。如果一个项目能结合国家重大需求,则更好。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在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特等奖的项目《水热固化海砂为低环境负荷的新型建筑材料》,就对我国南海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外,由于参与项目的学生在申请课题是还多是低年级本科生,专业知识的储备还略有不足,完全靠自己提出合适的选题还很不容易,所以在提倡学生自主选题的同时,可以结合由导师提出课题,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的方式,实现导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选题不能太大,应适合一个本科生在一到两年内完成为宜。
四、项目实施
项目实施关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质量,过程监督和管理至关重要。创新项目旨在使本科生尽早接受科研训练,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因此,学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相对独立的去完成一个课题。但是,往往在很多时候,学生在课题中的参与度却不是很高。有些是在给研究生打下手,干些刷刷瓶子的体力活;有些就甚至基本不去实验室,结题的时候直接用师兄师姐的数据凑数。这就完全起不到创新培养的作用,对于创新项目,不能为了结题而去结题,可以允许学生因为各种原因放弃,项目中止。针对这一问题,一方面应该导师这边,达成本科生创新项目应该由本科生相对独立完成的共识;另外一方面,学校也要建立一定的监督机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尽量杜绝类似情况的发生。
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深化改革中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更多的优秀学生和老师共同参与,通过科学的选题和项目管理,在探索与实践中不断完善,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为实现世界科技强国的梦想而奋斗。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永辉.制约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与对策探析[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3(04).
[2]谷伟.工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J].林区教学,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