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樟根
[摘 要]中国画是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色彩在中国画中的应用必然拥有时代的烙印。本文主要分析了色彩应用在我国传统绘画历史中的发展规律,并且总结出色彩在传统中国画人物创作中的应用技巧。
[关键词]中国画;人物创作;色彩;应用技巧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色彩是大众化语言的一种,艺术家们对于运用色彩的技巧都是各有千秋。中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自成一体,尤以线描和墨色作为其主要表现方式。在中国的人物画中,色彩应用通常指画面中色彩与色彩之间存在的关系,其不仅将反映出艺术家对色彩艺术规律的认识与驾驭水平,而且还能够向观赏者传递艺术家的智慧与修养,以及人生阅历等。下面笔者就中国画人物题材创作中色彩的应用技巧问题进行探讨。
一、我国传统绘画用色的发展规律
在深入了解中国画人物创作中色彩的应用特点和技巧之前,必须首先对我国传统绘画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色彩应用规律和代表性的色彩理论有充分的了解。
古代,中国画被称为“丹青”,其中“丹”指朱砂,“青”指石青等重彩颜料。这就说明,色彩在古时中国画中是非常受重视的。我国传统写意人物画最初形态是“彩墨共生”,其典型代表是汉代墓室壁画。画家通过采用墨线来勾描表现人物大致的神情和动势,然后为使整个画面形象生动,又采用对比强烈的大色块进行渲染。唐宋以前的绘画活动比较重视色彩的应用,唐朝是中国画色彩应用的黄金时期,盛唐时期,绘画领域出现了重彩艺术,其中敦煌壁画、工笔重彩画、青绿山水画都是突出的表现。宋代时期呈现出“水墨至上”的绘画观念,“运墨而五色俱”、“水墨渲染”成为表现国画色彩的一种主要手段,甚至产生了“水墨决定论”的论断。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色彩在绘画表现活动中的消失。延至现代,在西方画的强烈影响下,中国以笔墨为主的人物画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冲击,在自然色彩描绘方面,由于西画的色彩应用使描绘得到了十分逼真的体现,我国众多艺术家受益匪浅,在人们的视觉规律中获得了有效的启发,色彩逐渐改变中国画水墨抑制色彩的格局,使水墨与色彩相互融合。比如民国时期全国各地出现的“月份牌平面广告”作品便是新的绘画风格的典型代表。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绘画色彩一直都是伴随着“显”与“隐”两条轨迹进化发展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水墨与色彩所处的地位各不相同,此消彼长,相辅相成。在传统水墨画得到充分的肯定与欣赏的同时,也要通过色彩绚丽的画面来满足人们在视觉享受与审美情趣方面的需求,也就是“在用色方面各有其主要精神的寄托,有所归宿”。基于新时代的审美观念和功能需求,强调色彩在中国人物画创作中的重要性,以及在将色彩在中国人物画创作中充分地体现出来对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色彩在传统中国画人物创作中的应用技巧
(一)色彩表现主要是以平面装饰为主。传统中国画的人物创作对于色彩的应用主要采用的方式是以意赋色,力戒艳俗。画家往往对各种色彩之间的量块对比比较重视,采用改变自然色相,突出主观色彩表现力的方式来进行设色,对于画面明暗、大小、冷暖通过主观的审美认知进行处理,水色与石色之间的衬托和对比来突出色彩。当然,画家比较注重色彩与塑造人物形象的墨线浑然一体的状态,衬托出整个作品的形象生动。比如出自五代时期的代表性作品《韩熙载夜宴图》,他是典型的以平面色块组合为主的作品,“宴乐”段表现的是场面活跃、节奏强烈的画面,为此,顾闳中在绘画中着重以大块色调较冷、深浅不一的灰墨色来衬托小块比较明亮的暖色,以大块透明的水色对比小块不透明的石色,这种色彩间明显的对比变化使得画面整体极富节奏感。
(二)色彩表现追求雅致风格。中国传统人物画中特别重视色彩的格调和墨色的运用,追求雅致、古朴的视觉效果。清朝唐岱在《绘事发微》中所说的:“墨有六色,而使黑白不分,是无阴阳明暗;干湿不显,是无苍翠秀润;浓淡不分,是无凹凸近远也。”在我国绘画史上,传统的水墨黑白画曾被长期的作为主流用色技法,水墨的千变万化可以体现出的是中国画墨的审美韵味、雅致之风。
当然,中国画人物创作中还讲究墨彩并施,最终达到色不碍墨,墨不碍色,二者相辅相成的艺术效果。特别是近现代的国画作品更在用笔用墨用色等方面吸收西画的长处,融会贯通,创造出更新的技法,所谓“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是中国画色彩美的新发展。
(三)色彩表现的主观夸张意识比较明显。夸张的色彩应用技法往往能够极大地强化作品中人物的神形特征,这种绘画技法在中国画人物创作过程中非常普遍。为了突出人物丰富的情感内涵或者是神态韵味,它往往是摆脱现实世界中自然的色彩效果,大胆的应用色彩,从而达到“妙超自然”的境界。譬如李唐的《采薇图》,并没有应用现实中人物的真实色彩,而是以水墨表现人物的神态和精神韵味,略施淡彩,最终形成凝重、肃穆、萧瑟的艺术效果。
(四)色彩应用受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
我国早期劳动人民在对色彩最原始、最朴素的认识的基础之上,形成了“五行色彩观”,这是我国传统色彩观的基础。五行中金木水火土,对应的是白绿黑红黄,与传统的“人道”、“天道”存在着一定的时空联系。另外,中国画人物创作的技法和审美思想还受儒家的“正色思想”、道家的“阴阳、太一”色彩观念以及佛家与其诗意描述相同的“素淡”的色彩观等影响。
三、结语
总而言之,中国画的真谛是立足于情,中国写意的艺术体系就是在重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画的色彩本质即为写意,注重色彩的感情抒发与画面的装饰性。中国人的色彩审美习惯是喜欢单纯明快的颜色,喜欢对比强烈的色彩,其用色的主观性就决定了用色方法是以“随类赋彩”为原则。中国画人物创作中的色彩应用在整个发展历程中,一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传承与借鉴的趋势,另一方面受到社会发展观、审美观、价值观的影响,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牛克诚.中国绘画样式与风格历史的展开:色彩的中国绘画[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2]潘喜良.中国画人物题材创作中色彩的应用[J].艺术百家,2011,(4):236—238.
[3]戴良玉.浅谈中国画色彩观发展历程[J].青年文学家,2009,(19).
[4]杨玉山.中国画人物题材创作中色彩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