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薇,陈向芳
(福州大学 至诚学院 思政部,福建 福州 350002)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价值观建设
邓薇,陈向芳
(福州大学 至诚学院 思政部,福建 福州350002)
摘要:国家治理决定着国家的兴衰,国家治理是现代国家成长的必然要求。核心价值观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伴生品,它决定着国家治理的内在精神,主导着国家治理的目标方向,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又是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重要载体和保障。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要加强制度建设、党风建设和社会治理,以促进核心价值观建设,并且将核心价值观建设作为国家治理的一项文化建设战略。
关键词:国家治理;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核心价值观
现代国家在成长过程中都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领域的治理需要,国家治理决定着国家兴衰,推进国家治理成为现代国家成长的必然要求。在我国社会转型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正是由于国家治理改革的成功,实现了社会的基本稳定,促进了经济的长期增长,增强了国家的硬实力。但同时,经过37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复杂阶段。由于社会发展中不稳定因素日趋增多,使国家治理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因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成为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正因如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价值观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伴生品,它对社会的精神追求和行为方式有着深刻的影响。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在确保实现国家法度严明、政策连续稳定、官吏清廉职守、社会服务高效良好、人民生活安定有序、各民族团结和谐、国家和平发展等方面有着重大的主导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1]本文试图以国家治理为基点,探讨核心价值观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如何通过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一
人类历史表明:“任何一个社会群体,都有属于自身的文化、群体成员共同拥有和信赖的价值观。任何一个社会个体,都是文化的产物,都有自己接受和遵循的价值观。”[2]在一个社会的价值体系中, 核心价值观是整个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它是一个社会长期普遍遵循的基本价值原则,是一个国家的、社会的和民众的价值理念和价值尺度,并涵盖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层面,体现在国家制度、方针、政策和法律的所有规范中。因而,它具有统一思想、坚定信念、凝聚人心、激发活力、整合资源、预测趋势等多重功能,在国家治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和作用。
首先,核心价值观奠定国家治理的内在精神,主导治理的目标方向。在人类发展史上,任何治理模式都有目标和方向,无论是治理的宏观目标还是微观目标,无论是抽象目标还是具体目标都蕴含着一定的价值取向。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对其采用何种治理模式奠定着深厚的思想基础。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长期尊奉的“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无论实行的“礼治”、“德治”,还是“人治”的治理模式,无不蕴涵着以仁义礼智信为基本内容的中国封建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西方国家近代以来,先后出现的代议制、分权制和法制等治理制度,无不彰显着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基本内容的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示和引导着国家发展的理念、治理的目标和路径的选择,以实现国家富强、社会民主、人民安居乐业。在此意义上讲,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为其特定的社会形态的治理提供着内在精神和灵魂,成为国家治理之基,决定着国家治理的方向。
其次,核心价值观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证,有利于减少或降低治理成本。国家治理体系是规范社会权力运行和维护公共秩序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序,它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以及执政党建设等各领域。其中,政府治理、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三个最重要的次级体系。一般说来,一个国家治理体系中“组织与制度只有依托于文化的核心价值才能彰显其治理的含义,所有组织与制度设计都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和实现文化所规定的核心价值。”[3]在我国,从政府治理层面看,政府只有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己任,才能着眼于中华民族和全体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来确定国家未来发展的模式、制度和任务,并以此建构良好的制度体系,提供合理的制度支持,增强国家机器的治理能力,解决好国家稳定与社会进步的问题;从市场治理的层面看,我国改革开放的根本目标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走向现代市场经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是,如何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正确处理好国家与市场的关系,如何克服西方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弊端,如何实现市场资源配置中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如何规避市场失灵,建立公平竞争、文明和谐的社会秩序,促进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则为这些经济活动的选择和把握提供着最基本的理念和根本途径;从社会治理层面看,核心价值观既能主导国家治理给予全社会高质量的富强、文明、和谐和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公共产品,赋予公民各项权利,并且所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和友善有利于强化公民个体的道德义务和品格德行,从而引导公民自觉地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形成诚实劳动、创新光荣的社会氛围和讲正气、知荣辱、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有效地克服现代化进程中所带来的种种负面效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实际上昭示着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和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等重大问题。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高度地契合,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需要核心价值观的支撑,只有将核心价值观贯通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中,国家治理才能真正实现良治善政。
再次,核心价值观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需要。我国复杂的现代性和艰巨的现代化任务,决定着核心价值观建设在国家治理中尤其重要。一方面,一个超大规模人口的大国治理,客观上需要一个核心价值观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凝聚人心,形成共识;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新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不断涌现,极大地增强了社会建设的不确定性。当前,正是由于核心价值观的缺失,导致公共权力运作失衡,腐败现象成倍增长;也造成社会发展目标缺乏长期性和整体性,改革碎片化、经济建设短期性和功利性,宏观分配体制失衡、社会利益分化加剧、社会矛盾突出。这些问题和矛盾的生成,不仅增加了国家治理负荷,也加大了国家治理成本,并且影响和制约着国家治理成效。所以,要解决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问题,急需要构建核心价值观来纠偏、克服和规避。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4]
二
现代化的国家治理需要核心价值观为其导航定向,价值认同是制度执行和治理优化的重要基础。但是,核心价值观的全部意义在于倡导和践行,如果没有社会的认同和践行,其社会意义就完全丧失,也不可能发挥实际的社会功能。因此,当前我们必须要通过广泛的倡导与积极践行,切实发挥核心价值观对社会发展的主导和引领作用,使社会真正形成一种崭新的价值观格局。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建设与国家治理之间彼此相互依存,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核心价值观的演进直接影响国家治理的目标和方式,并赋予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生命与灵魂;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又是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和保障。因此,在国家治理体系改革和治理能力建设中,要把核心价值观量化为一系列的制度原则,将所蕴含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以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准则,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到国家治理运行的各个环节,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中。当前,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促进核心价值观建设,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第一是加强制度建设,为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价值观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综合运用包括法律在内的各种手段,把提倡与反对、引导与约束、鼓励与惩罚结合起来,严格监督和检查,严格考核与奖惩,为构建先进的价值体系,帮助人们逐步形成和确立先进的、正确的价值观提供有效的法律支持、政策保证和制度保障。”[5]基于此,价值观建设必须要有制度保障。没有良好的制度建设,既不可能产生先进的价值观,也无法确保先进价值观的长久不衰。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在国家治理中起着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作用。制度作为“具有规定和管理一切特殊物的、带有普遍意义的‘特殊物’”[6],它总是内含自身的价值观,价值观塑造了制度的内在精神内核。但同时,制度作为形成的行为规范准则和做事的惯例程序,广泛影响并作用于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使人们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敬畏制度,信任规则,遵守惯例。长久以往,必将制度的外在约束内化为行为习惯,内化为个人的道德自觉和品性。因而,制度对人们的行为具有指导性、规范性、形塑性和匡正性。制度一经形成,就会对人们的价值判断产生规范和引导的作用。所以,在我国现代国家治理中,制度落实的精神意义就在于弘扬社会核心价值观。
当前,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国家治理能力需要相应的制度建设”[7],需要以制度安排为依托,充分调动国家的经济、行政和法律等多种手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社会各领域的制度中,使制度成为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有力支撑和可靠保障。具体而言,要将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纳入制度建设和各种治理工作中,改革那些与“三个倡导”不符的制度、体制和机制。逐步形成科学有效的矛盾解决机制、利益协调机制、权益保护机制和诉求表达机制等,形成较为合理的利益结构,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让广大民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真切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赋予的各项权利;要重视社会治理体制创新,进一步完善制度奖惩机制,建立道德激励机制,推进“道德入法”, 实现褒奖善行义举,使“好人好报”机制化、常态化,推进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的强大力量,实现道德提升与治理效能的相互促进;要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让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融入和渗透于社会生活中,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和认同它,从他律走向自律;要建立健全法律约束机制。要充分发挥法律的规范、引导、保证和促进作用,把核心价值观所要求的基本的社会义务用权利的形式确定下来。并通过各种制度的结合,构成社会制度调节和法律调节,强化人们的法制意识和道德意识,形成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法治环境,用法治来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
第二是加强党风建设,为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国家治理主体是多元的,有政党、政府、社会组织和民众。但是,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逻辑所生成的执政党与治国理政的关系中,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决定了它成为国家治理最重要的治理主体。党的领导处于整个国家治理体系的政治核心地位,党在国家治理中扮演着制度设计者和实践领导者的角色。治国必先治党,党强则国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加强党的建设成为国家治理大框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任何执政党都需要一套核心价值观来说明其执政目标的合法性。要借助价值观为其共同体及其政治行为赢得民众的支持,以获得社会各阶层的普遍认同,从而提高政党的社会动员力、组织力和创新能力,增强执政的合法性,实现社会治理整合;要借助价值观为政党和社会提供价值引导和教育功能,促进组织成员和其他社会成员的自我规范和约束,推进组织行为的有序性和规范性,优化执政环境,降低执政风险。在当前我国治理中,中国共产党把握国家发展的历史趋势,结合我国新的历史条件和执政的具体目标,为消减意识形态中错误思潮的干扰与破坏,重构现代化价值理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新的提炼和概括,以此实现凝聚社会共识,激发深化改革的力量。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党执政力量的重要来源与合法性基础,也是预防和化解党执政风险的重要保障,它能增强党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用最小的执政成本获得最佳的执政成效。
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作为国家治理思想和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是各项治理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党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和能力主要靠广大党员干部的作为来体现的。党员干部的言行举动,在很大程度上深刻地影响着广大民众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接受,民众习惯于透过党风、政风了解和认识社会核心价值观,党风成为社会风气的导向。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就必须重视党风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首先要加强理论学习,要求党员干部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领导干部的德行教育和道德自律,破除权力崇拜,牢固树立人民权力至上的理念。推动全体党员干部以德修身,形成和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和道德境界,自觉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带好头,作表率,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和模范行为感召民众、引领社会风尚;其次,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廉政是国家治理的基本价值,反腐则是国家治理的基本职能,反腐败重在惩戒和打击公共权力的非公共运用和非规范运用等权力异化的现象,遏制潜规则和特权;廉政重在加强党员干部的清正廉洁教育,使每个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努力做到不为权欲所累,不为私欲所困;再次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以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和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引领社会风尚。毋庸置疑,中国共产党作为核心价值观的提倡者,其执政绩效和执政的公信力是引领广大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和遵循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证。
第三是加强社会治理,为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社会治理是针对国家治理中的社会问题,以实现和维护广大民众的权利为目的,通过发挥多元治理主体的作用,不断完善社会福利,改善民生,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社会有序和谐发展的过程,它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关键性的环节。社会治理始终与价值观相关联。在现代社会治理中,多元化价值观有可能成为社会建设中潜在的不稳定因素,甚至对社会治理乃至整个社会和谐带来巨大的挑战;而社会核心价值观却可以最大限度地整合社会思想,形成社会共识,有助于培育社会成员的认同感,增强人与人、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信任感,增强彼此互信、促进相互合作,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凝聚力,实现社会和谐。在我国社会治理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为解决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伴而生的经济效率、社会公平与社会稳定问题提供价值标尺。它不仅有利于政府更加公平合理地配置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也有利于促进企业形成融洽的劳资关系,减少劳动过程中的利益摩擦与纠纷,形成和谐、自由和公平的企业经营环境;有利于提高各类社会组织和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引导民众追求个人的社会价值,关心社会疾苦、关心他人,推动以助人为乐为本质的公益事业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降低各种社会风险,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增强社会公共安全,实现社会稳定和良性运行。
在当前社会治理创新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其一,要把核心价值观建设纳入社会发展目标和总体规划中。各项社会治理政策的出台以及各种重大改革措施的实施,都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做到重视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倡导守法经营和诚信守约,追求公平竞争,形成有利于弘扬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政策导向、利益机制和社会环境;其二,在制定与广大民众的生产、生活和现实利益密切相关的就业、医疗、教育和住房等领域的具体政策措施中,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经济行为和价值导向相统一,促进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的良性互动。通过建立相应的完善政策评估和纠偏机制,防止出现具体政策措施与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的现象;其三,要积极推进“诚信社会”建设,全面推进社会诚信、政务诚信、商务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建立健全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积极完善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平台建设,加大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力度,在重点领域推行信用报告制度。通过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惩戒机制,努力营造一个奖励诚信、守信光荣,约束失信、失信可耻的社会环境。
三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个复杂、动态的系统工程。国家治理能力作为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的能力,决定着国家治理的成效。现代国家治理能力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就是培育广大民众对国家的政治认同和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信仰,促进社会思想意识整合,增强国家整合治理能力,实现国家治理的使命和目标。毫无疑问,国家治理现代化最终体现为国家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方面的实现程度。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着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文化特性及其内在精神,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成为国家治理的一项文化建设战略。
在当前文化建设中,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论形态向社会心理形态、公众的行为形态转化,把文化优势转化为治理国家的效能,就要重视发挥文以载道、文以释道、文以传道的优势,大力实施“以文化人”的隐形、软性教育。首先,要着力于核心价值观的普及教育。要把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中,把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到实处。要综合运用社会舆论宣传、理论文化阐释和传播等途径,充分展现核心价值观的道义力量和真理力量,使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正义、公平等理念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民众生活,增强国家治理多元主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与自信,将其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其次,要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发展进程及个体命运变迁等方面的典型事例,善于用艺术的形式把深刻的大道理和贴近百姓的小道理结合起来讲述好、传播好,使人们在得到审美享受的同时感受到真理的魅力,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再次,强化核心价值观对文化产业的主导功能、塑造功能和整合功能,实现大众文化、网络文化的价值提升。要积极调整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引导文化产业创作始终坚持“三个自觉”, 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纠正当前文化类型畸形发展的现状,大力发展高质量、富有正能量的文化产品,服务和满足广大民众的精神需求,提升民众的文化品性;要强化文化行业自律,推动文化企业形成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的良性发展机制,使文化企业真正担负起社会责任,为社会提供富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髓的精神食粮;要积极推进核心价值观与当代信息网络技术和现代媒体的有机结合,积极抢占“微时代”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战略制高点,努力建构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网络空间,使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大众生活中,形成全体民众共同践行的生动局面。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 人民日报,2014-02-26(01).
[2]袁贵仁. 建设先进的文化和价值观[N]. 学习时报,2001-12-24.
[3]唐皇凤. 新中国60年国家治理体系的变迁及理性审视[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5):24.
[4]习近平.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 人民日报,2014-02-26(01).
[5]袁贵仁. 教育-哲学片论[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53.
[6]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政治和政治制度:上[M].北京:群众出版社,1983:15.
[7]梁孝.中国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和人民民主[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23.
陈向芳(1978—),女,福州大学至诚学院讲师。
Promoting Core Value Construction in Modern National Governance
DENG Wei, CHEN Xiang-fang
(Zhicheng College, Fuzhou University, Fuzhou 350002, China)
Abstract:The national governance decides the rise and fall of a state and is imperative for the growth of a modern state. The core value as a concomitant of the human social development determines the inherent spirit and guides the direction in the national governance. It is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in the modern national governance. The national governing system and governing ability is the important carrier and guarantee for the cultiv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core value. In promoting the modern national governance,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arty style and the social governanc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re value. At present,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has become a strategy for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the national governance.
Keywords:national governance; governing system; governing ability; core value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05X(2015)02-0009-05
作者简介:邓薇(1962—),女,福州大学至诚学院教授,思政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