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型执政党及其建构路径分析

2015-01-21 21:01席富群
关键词:执政党服务型建构

席富群

(苏州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服务型执政党及其建构路径分析

席富群

(苏州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苏州215123)

摘要:在继承“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基础上,新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从探索执政党建设规律的高度提出了“服务型政党”的概念。这是将世界执政党建设的一般规律与中国共产党建设的特殊规律相结合的创造性理念。服务型政党构建的指导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其建构的路径是学习和创新。

关键词:服务型;执政党;建构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就共产党建设的目标所做的新规定是:“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1]其中“学习型”和“创新型”的概念是对之前认识成果的总结和肯定,而“服务型”则是一个全新的目标界定。本文认为,在“学习型”、“服务型”和“创新型”这三个概念中,“服务型”是最核心、最根本的概念,是“学习型”和“创新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下面从执政党建设规律的层面对“服务型”政党的提法进行一些分析。

一、 执政党建设的一般规律与中国共产党建设的特殊性

在现代文明政治的构架中,政党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由政党来运作政权是普遍现象。当然,政党执政也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政党政治的基本架构由社会、政党、国家三部分构成。政党执政是在社会、政党、国家三者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中展开的,同时受到社会、国家以及政党自身的作用和影响,是一个具有内在规律的政治过程。政党的执政表现为,政党因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掌握国家权力,代表人民意志对国家权力的构成和运作施加影响。那么,服务于有效运作权力的执政党建设就应该围绕着执政党与社会关系的建设、执政党与国家权力关系的建设和执政党自身的建设三个方面来展开。世界上的执政党,无论姓资姓社,建设的一般规律都表现为:(1) 党的建设与社会关系方面:重视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维护公平;采取多种举措,加深加强党同群众的联系;寻求扩大社会基础,保持党对社会的开放;妥善处理民族、宗教问题,调解内部纷争。(2) 党的建设与政权关系方面:经由人民授权,取得执政地位;规范党政关系,合理运作权力;依法运作权力。(3) 党自身建设方面:与时俱进的理论纲领创新;党内关系的民主化;舆论宣传的现代化;保持自身的廉洁性。做好以上方面内容,政党方能取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取得并巩固执政地位。[2]

除了执政党建设的一般规律外,各个国家由于历史文化传统、自然环境和政治经济发展阶段等方面的差异,国内执政党产生和发展及执政的环境不同,必然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和规律。关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特点和规律,学界有不同的探讨和表述,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 中国共产党是从一个革命政党转变为执政党的。党成立之后的相当长时间内,都在从事着领导人民夺取全国政权的工作,当夺取政权的政治革命成功之后,又投入了改造经济文化的社会革命当中,真正向执政党转变,不过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到来后的事情。这与西方政党在体制内通过竞选执政有着根本的区别;(2)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政党环境,既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两党制和多党制,也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党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3) 与西方政党执政的客体仅仅是全国最高行政权不同,中国共产党执掌的权力,既包括立法、行政和司法在内的全部横向权力政权,也包括中央、地方和基层在内的纵向政权,而且不仅是执政党,还是领导党;(4) 与西方政党按照“政府台前,政党幕后”的方式管理国家和治理社会不同,中国共产党是在长期党政趋同、党组织权力化程度较高的政治体制下执政;(5)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社会环境与西方不同。西方执政党执政的国家一般人口基数小、素质高,经济文化比较发达,而中国是人口多、素质低,经济文化相对比较落后;(6)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国际国内环境很特殊,先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峙冷战时期,后是在资本主义的包围之中,就内部讲则是一个生产力长期落后的、人口众多的社会主义大国。这与西方执政党所处的环境差异很大。

中西方政党执政的特点和规律虽然存在以上各方面的巨大差异,但根据对世界执政党执政历史和规律的总结,执政党的建设可以着眼于不同的目的,但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增进执政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巩固和延续执政党的执政地位。因此,执政党建设的所有活动,都应当朝着有利于增强执政党执政合法性基础的方向去努力。在现时代的环境和条件下,执政党地位的合法性基础,主要体现在:政党组织的社会性、政党执政的有效性、政治关系的民主化、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利益代表的广泛性。

二、 “服务型”执政党是对“为人民服务”理念的继承和发展

“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体现,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宗旨,也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和执政的一个基本理念。“为人民服务”这一党内根本大法,在延安七大上写入党章,它的完整表述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理念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南方根据地就提出来了。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着力阐述了“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在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同志的会上发表了讲演,亦即《为人民服务》一文。毛泽东同志强调“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3]1004;1944年10月在接见新闻工作者讲话时,毛泽东同志又指出:为人民服务,三心二意不行,半心半意也不行,一定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4];1945年4月24日,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大开幕词及《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毛泽东同志又反复指出:“我们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3]1094-1095

中国共产党的七大把“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写入了党章,以党内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人民服务”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二者的立足点没有不同, 但“全心全意”这个定语就是对“为人民服务”思想的一个质的升华。此后,从七届二中全会关于党执政后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六条规定到新中国成立后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执政党建设的思想,都在试图通过制度化的方式保证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的贯彻和落实。即使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左”的指导思想下发动的一系列带来消极后果的政治运动,主观上也大都是为了克服官僚主义、主观主义,保持党的纯洁性和保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实现的努力和尝试。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中国共产党在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坚持实事求是,坚持拨乱反正,消除了对‘群众路线’的扭曲。”[5]摒弃了以群众运动整党建党的方法,开始探索制度化建党的路径。从政党建设制度化的努力到执政党建设理念的提出及相关理论的系统化,从传统的党建内容发展到大党建的科学布局,从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到将自身建设与政治民主化和社会和谐化建设相联系,从封闭环境中搞党建到研究世界执政党建设规律,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和新党章中规定的建设“服务型”政党的理念和目标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党建设达到的新高度。把“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制度化,通过切实可行的体制、机制和方法保证人民的利益,是新时期共产党人一直努力的目标。众所周知,喊喊口号是容易的,落实在行动上是困难的。要把“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变成实实在在地落实人民的利益,必须通过制度、体制和机制的设置和完善。新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在为从理念到制度的转变而努力,且进入21世纪后不断地加快转变的节奏。特别是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理念和目标后,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民主、法治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中国共产党就执政规律建设的内容沿着三个层面进行部署,全面彻底地体现服务型执政党的理念:首先是在国家层面上,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自治制度,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和权利,体现中国共产党接受人民授权、为人民服务的现代政党面貌;其次是在社会层面上,要求加强社会建设,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中心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现实的、切身的利益问题,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所有事关民生的环节上持续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报告就社会管理体系的建设方面,还特别提出要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前提下,动员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加快形成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最后是在执政党自身建设层面上,再次强调要着力提升党建的科学化水平,并从八个方面入手完善加强思想、组织、作风、制度等方面的建设,加强党的先进性并提升党的执政能力,也就是提升党为人民服务的能力。

三、 建设“服务型”执政党的指导思想和路径

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其在现阶段的具体内容就是科学发展观及其指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讲到中国的执政党建设时,用了“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样的题目,在具体内容中部署党的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时又这样表述:“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是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1]这一表述体现了党的建设要遵从和顺应科学规律的思想。十八大通过的新党章中最突出的亮点是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党章,要求全党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在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中,新党章又写道:“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整体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6]这就是说,建设“服务型”政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提高党建的科学化标准。

那么怎样判断执政党的建设是否科学呢?通过对十八大报告的系统学习和理解,笔者认为最主要的标准有两个:一是执政党的目标、任务是否符合社会发展方向。如果执政党的目标、任务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和群众需求,而其方方面面的建设能够有效地实现党的目标、任务并促进中心工作的完成,就可以视为执政党建设的有效性较高。这种有效性牵涉到组织制度、组织机构设置合理,权力运转的低成本和高效率,党内对中心工作的认同度较高等多方面问题;二是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认可度和满意度。人民群众之所以需要执政党来执政和领导,是期望执政党能够代表他们的利益和意志,满足他们的愿望和要求。所以,执政党建设的水平就体现在能否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共同利益与社会发展规律有机地联系起来,并把这种联系反映在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中,体现在各级党组织的行为中。具体到执政党建设的各项具体工作层面,笔者认为科学化的基本要求就是让我们党必须考虑:党建的成本和效益的关系;党员的数量和质量的关系;党建的本土经验与外域经验的关系;党建的上层理论与地方性经验的关系等等。

落实“服务型”政党的建设目标,还要正确理解和处理“学习型”、“服务型”和“创新型”三个概念之间及概念落地付诸行动时的关系:在学习的基础上才能创新,学习和创新是建成“服务型”政党的基本路径。为什么说“学习型”政党和“创新型”政党是“服务型”政党建设的基本路径呢?

首先,十六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并在十七届四中全会上被全面展开的学习型党组织的概念,并非仅仅要求党员和党组织重视对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的汲取,而是更加强调“全员的学习”、“集体的学习”和“组织的学习”,要求将个人的学习与组织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学习型政党更加强调学习的研究性、创新性和实用性,旨在“组织”本身具有通过“学习”获取自我升级的能力。我们必须明白,学习型党组织不是“学习型”与“党组织”的简单联系,而是对学习型组织理论的运用,是将二者有机融合而实现质的飞跃。中国共产党一向高度重视学习,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无论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都把学习摆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但目前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党组织,不仅是对中国共产党重视学习的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更重要的是要引发一次“学习的革命”,标志着党对学习问题的认识达到一个新境界,其实质是标志着党的执政方式的变化。

其次,“政党”和“执政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执政党和在野党或者参政党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就是前者手中掌握了国家权力。于是,执政党的地位、功能、目标、任务、活动方式以及和社会各种力量的关系也就不同了。所以,中国共产党在战争和革命环境下以及在高度集权的全能型政党时期积累和总结的党的建设的经验在今天环境和地位发生重大变化后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和需要了,必须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当然,创新是包括理念、制度和方式方法等在内的全方位的创新,甚至包括话语表述在内的党内文化方面也要进行清理、创新和重构。只有这样,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才能适应执政地位的需要,适应改革开放的环境,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化和复杂化的人民利益诉求,也因此才能获得执政的合法性。

总之,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执政党建设的新思想、新要求和新目标是新时期以来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发展和深化,是面向未来的新成就。其中“学习型”、“服务型”和“创新型”政党的提法既有对以往党建成果的继承,又有针对新形势新任务需要的创新,三者的内涵丰富,相互之间也有严密的逻辑关联。我们必须在目前全国学习和贯彻十八大精神的热潮中认真学习和领会以上思想,并身体力行地实践,从而使中国的执政党真正不负时代和人民的重托,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09(04).

[2]吴辉.用世界眼光看执政党建设的基本经验和趋势[J].求知,2010(8):134-136.

[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同志接见新闻工作者时的讲话[M]//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415-419.

[5]邹放鸣.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与精神实质[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8.

[6]中国共产党章程[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

Analysis of Service-oriented Ruling Party and Its Construction Path

XI Fu-qun

(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215123, China)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inheriting the goal of "serving the people", the Chinese communists in the new era keep developing and innovating the Marxist theory for party building. They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service-oriented par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ploring the law of the ruling party construction. This is a creative concept advanced by combining the general law in the world’s ruling parties construction with the specific law of China’s Communist Party’s construction. The guiding ideology in constructing service-oriented party is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and the approach to the construction is through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Keywords:service-oriented;the ruling party;construction

基金项目: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弘扬雷锋精神视域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研究”(项目编号:2014B166)

中图分类号:D2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05X(2015)02-0005-04

作者简介:席富群(1963-),女,博士,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收稿日期:2014 - 12 - 15 2014 - 10 - 25

猜你喜欢
执政党服务型建构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实施“三个三”工作法 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
网络反腐:执政党反腐倡廉建设的新课题分析
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党”意识
柬执政党赢得议会全部席位
刘国中: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