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审美教育在海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2015-01-21 16:11:36张发平
关键词:涉海海洋理念

张发平

(浙江海洋学院 纪委,浙江 舟山 316022)

一、海洋强国建设的人才需求分析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随着陆地资源的减少和全球经济联系的加深,沿海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多地倚重于海洋。美国提出“海洋是地球上‘最后的开辟疆域’”,加拿大提出“发展海洋产业,占领国际市场”,日本提出“要利用科技加速海洋开发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英国提出“要把发展海洋科学作为迎接跨世纪的一次革命”。蓝色海洋已经成为沿海各国争夺长远战略优势的重点,海洋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领域。

进入新世纪,我国海洋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把“实施海洋开发”作为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发展海洋经济”的重大决策。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战略,这是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国梦的内在需求和形势所迫。

发展海洋经济和海洋事业,推进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转变,关键靠教育,归根结底在人才。目前,我国海洋人才遍及20多个涉海行业部门以及260多家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已经发展成为一支涉及领域广、素质层次高、年龄结构轻、初具规模的人才队伍,在我国海洋事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海洋事业发展对海洋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特别是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海洋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够合理、海洋高层次和急需紧缺型人才不足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着海洋经济的经济转型升级,尤其是影响到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1]根据《全国海洋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年我国海洋人才资源总量201万人、到2020年发展到400万人,人才资源缺口近200万人。据浙江省、舟山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统计,到2015年,浙江基本实现海洋经济强省目标,需要海洋从业人员714万人,专业技术人才107万人;到2020年,需要海洋从业人员1159万人,专业技术人才232万人。作为国家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舟山群岛新区,到2020年仅港口物流、船舶工业、海洋旅游、现代渔业、临港装备和大宗物资加工、海洋新兴产业人才就需24万人。由此可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结构合理、素质过硬、全面发展的创新型海洋人才,已成为发展海洋事业、适应经济新常态、建设海洋强国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二、海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涉海院校是海洋人才的聚集地,也是孵化和培养海洋人才的重要阵地,在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介入大学的步伐加快和纵深蔓延,涉海院校难逃卷入市场游戏的命运,不断强化与市场无缝对接,甚至走向市场化,导致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开课计划设置、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

人才目标的市场化。由于涉海院校比师范类、综合类高校的学科专业更加细化,应用性更强,培养出的学生更容易满足市场需求,获得较高的就业率。同时,在市场介入大学初始阶段,有些市场行为确实有利于促进学校的建设发展,给学校带来诸多利好。如通过引进“竞争意识”和“效益观念”等,极大地调动了教师教学、科研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创业的主动性。于是高校的人才培养往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过分强调市场的激励作用。

然而,学校一旦市场化,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就会遵循知识为本、科技至上的市场导向,偏离和背离教育的理念和使命,甚至置大学理念、教育规律和人的个性发展于不顾,唯金钱是图式地培养人。一切都颠倒了,异化了。市场不再为人才培养提供服务,相反控制人才目标的制定。市场不再是培养人、发展人的手段,而是自身成为了目的,支配着人的发展。同时,人已不是发展的目的,而是成为了服务市场经济的工具,围着市场转。市场需要什么、企业订购什么,学校就培养什么、生产什么。在如此市场经济的角逐下,涉海院校是培养不了真正的海洋人才,至多是成批量生产出单向度、机械化的“经济人”。

课程设置的功利化。追求功利是市场经济的固有特性,涉海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市场化的同时,势必会在课程设置上强调它的功利性,突出与市场经济利益挂钩的专业知识学习,轻视人文素质教育。有些高校为尽快把学生培养成市场需要的人才,增加就业率,只重视专业技术课程,人文社科课程基本不开,人文选修课程几乎是空白。由于形势所迫,不得已增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很多情况下也是走个过场,上课教师形式主义严重,学生应付了事,学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根本发挥不了人文课程净化灵魂、陶冶情操的作用,教与学的目标则在于千方百计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2]

毋庸置疑,在当今社会,人才培养难逃市场经济的魔爪,不可能完全排斥功利,或者说人才培养本身就是一种功利,但我们必须反对海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功利化,克服在课程设置时过分强调市场经济利益,以培养急功近利的人为主要任务和目标。

校园文化的庸俗化。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教育的根。缺乏文化的大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更不可能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大学。一所学校的文化氛围决定了它所培养的学生的素质。海洋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及质量好坏,不在于涉海院校教给学生多少具体知识,而在于它能否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营造出显现真善美的校园文化,润物细无声地熏陶、感染学生,使之成为具有“人的精神”的人。

校园文化对培养海洋人才的重要,迫使我们不得不审视校园文化的现状。如果说当前涉海高校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话,那么最大的问题莫过于过分强调市场利益而导致大学理念的偏离和遗弃,以及由此引起的校园文化的庸俗化。如大学不像大学,而像衙门,行政化严重,处长一礼堂,科长一操场,惟官是重,惟官是奉,惟官是从,惟官是大;[3]老师不像老师,更像老板,甚至有戏言,白天是教授,晚上是禽兽,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课题和项目上,把教书育人抛之脑后;学生着急成才,却不愿成人,乐于成为老师的打工仔、打工妹,麻木于高学历的低能儿。市侩作风盛行,钱学交易泛滥,造假抄袭剽窃愈演愈烈。如果任这种现象蔓延,必然会败坏大学声誉,严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难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三、审美教育在海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克服涉海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培养海洋强国建设需要的真正优秀人才,必须回归大学教育理念,加强审美教育,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第一,加强审美教育,有利于坚守大学理念,扭转人才目标的市场化偏向。“大学是由相同的理念或理想,而非行政力量,所形成的富有生命力的有机体。”[4]理念是大学的灵魂,是大学赖于存在的依归。缺失了理念,大学就没有了庄重、尊严、神圣,就不能称之为大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迅速发展,越办越大,越建越多,但大学自身的问题和危机也大了、多了,而其中最根本的危机就是大学理念的缺失。“大学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实际上是大学理念缺失的表征;大学改革的举步维艰,实际上是大学理念的自我偏失;大学的内外部冲突不断,实际上是大学理念本身的混乱。”[5]这个问题在崇尚专业知识、以技能为中心的涉海院校表现得尤为严重。

加强审美教育,有利于大学坚守自己的理念,消解市场化带给大学的负面影响,扭转海洋人才培养目标的市场化偏向。市场经济的代表是功利主义,“有用”是衡量一切的标准,“有用就是真理”的实用理性的观点是这种实用倾向的典型表现。审美教育召唤的是无功利的追求,以“为真理而真理,为自由而自由”的理智乐趣为最高目标,所体现出的是强烈的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精神。正是有了这种强有力的抗衡与制约,才使得大学避免陷于市场经济的完全控制之中。因此,越是在市场一路高歌,突飞猛进的形势下,越要重视大学理念,加强审美教育,牢记大学本应承担的使命和责任。唯如此,才能消除市场化的负面影响,确保海洋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

第二,加强审美教育,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海洋强国需要的人才到底意味着什么?以往人们定义人才时,一般理解为有才能的人,特别是具有技术性才能的人。因此,涉海院校往往突出专业知识、技艺技能的学习,轻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就不足为怪了。然而,这种仅仅从知识技能教育去理解人才是远远不够的,不但满足不了实现海洋强国梦的人才需求,还会导致许多现实中的悲剧,如马加爵事件、复旦大学投毒案等。对此,人们必须重新思考人才的定义及其培养方式。在人类文明发展的今天,涉海院校不能一味地强调知识技能教育,只培养单一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而应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创新是高素质人才的主导和精髓,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创新性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审美教育不仅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人文的熏陶和性情的陶冶,增强对美的欣赏和追求,而且为人的个性的发展和想象力的培养提供了最佳环境,激活发学生爆发出无穷的想象力与原创力。想象力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和动力源。当学生具备了想象力,就不会墨守陈规、固步自封,而是敢想敢干,敢闯敢试,不断研究新事物、探索新方法、表达新观点、生出新思维,创造新成果。历史上的许多科学家、艺术家的成长过程和科学成充分证明了这点。[6]

第三,加强审美教育,有利于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建设海洋强国,人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纵观我国海洋人才现状,不难发现它的种种问题,而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在这些所谓的人才中,只见知识、不见品德,只见科学、不见人文,只见技能、不见人格。“人格”“不是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本性”,[7]而是人的品质、品格,是人之所以称为人的根本。人格健全与否,是人区别动物的根本,也是区分真假人才的试金石。“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8]因此真正的人才应该是按照美的规律塑造人格,冠以美的灵魂的人。

大学教育本质目的就是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德育具有这样的作用,但德育往往只诉诸人的理智,不诉诸人的情感,单纯地从外在要求学生被迫接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目标,方式过于刻板、严肃,说教味浓,很难让学生从内心接受,化为自觉行动。“生硬的道德说教无论如何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老是重复人所共知的道德箴言也已经不大见效了。重要的是要使人由于内心提高的结果而获得坚定的道德观念”。[9]审美教育则是用情感的激发和形象的感染来陶冶和净化人的心灵,方式是轻松愉快的,给人以美妙的感觉,人们乐于接受。质言之,审美教育是一种轻松愉快的教育,是让人作为人而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教育。而一个完整的人的培养必须假借游戏,即审美教育来实现和体现。正如席勒所说:“说到底,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是完整的人。”[10]建设海洋强国所需要的人才,正是这样人格健全、身心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1]周达军,催旺来,汪立,等,浙江省海洋科技投入产出分析[J].经济与地理,2010,30(9):1511—1516.

[2]谢湘.北大清华再争状元就没有希望[N].中国青年报,2012-05-03(3).

[3]眭依凡.大学庸俗化批判[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3):32-38.

[4]刘宝存.大学理念的传统与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5]王建华.我们时代的大学转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6]章汛.论审美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17(6):1-2.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9](苏)尼·阿·德米特里耶娃.审美教育问题[M].冯湘一,译.北京:知识出版社,1983.

[10]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猜你喜欢
涉海海洋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涉海翻译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研究①
现代英语(2020年9期)2020-11-25 14:35:28
战略管理导向下涉海企业全面预算审计体系研究
今日财富(2020年3期)2020-01-30 02:24:04
基于管理创新涉海企业投资审计运行机制研究
时代经贸(2019年34期)2019-12-19 01:16:32
海洋的路
当代音乐(2018年4期)2018-05-14 06:47:13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34
爱的海洋
琴童(2017年7期)2017-07-31 18:33:48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小学科学(2017年5期)2017-05-26 18:25:53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国卫生(2014年9期)2014-11-12 13:02:00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
中医研究(2014年10期)2014-03-11 20:2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