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 畅 周红兵
(1.《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编辑部,浙江 杭州 310013;2.《浙江科技学院学报》编辑部,浙江 杭州 310023)
从2011年新闻出版总署制订《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纲要》明确提出数字出版方向,到2014年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关于推动新闻出版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指明了数字化是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途径。4年来,视科技知识传播与交流为己任的科技期刊界一直在积极探索数字出版的途径与方式。其中,拥有自主管理权限的期刊自建网站,因其自主性强、灵活度大,受到众多研究者的高度关注[1-13],他们对所在领域(区域)期刊网站建设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客观地反映了该领域(区域)期刊数字化发展的现状与进程,为同类期刊提供了相互了解的信息资源与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国内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发展。在当前期刊数字化发展备受瞩目与亟待加速的环境下,笔者以浙江省科技期刊为例,对其期刊网站建设进行调查,并通过与国内部分领域(区域)科技期刊的对比分析,寻找差距与“症结”,以期能针对性地提出建议与对策,为科技期刊数字化发展提供参考。
本研究对浙江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所属的116种科技期刊进行调查,调查方法为在线搜索并访问期刊网站,记录期刊网站的基本情况并进行统计与分析,调查时间为2014年11—12月,数据截至2014年12月31日;同时,为了解浙江省科技期刊网站建设在国内同类期刊中的大致排位,特选取近年来(2011—2014年)国内部分领域(区域)科技期刊网站建设的调查数据[1-13]作一比较。但由于各领域(区域)调查内容与项目略有差异,个别比较数据有缺项,比较结果仅供参考。
调查与比较内容包括期刊网站建设比例,网站的基本要素(9项)、远程服务与扩展功能(9项),期刊内容开放存取(OA)情况,以及期刊采编系统的使用比例。
期刊自建网站包括一刊独立建站(有独立域名)、数刊联合建站及依靠主办方建站,但不包括通过大型期刊数据库,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重庆维普及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上的期刊网页。通过调查得知,浙江省116种科技期刊中仅有65种建有期刊网站,建站比例与国内一些科技期刊群体作比较,居下游位置,具体见表1。
表1 浙江省科技期刊建站比例与国内部分科技期刊群体的比较
浙江省科技期刊自建网站基本信息开设情况及与国内部分科技期刊的比较见表2。在参比的7个科技期刊群体中,浙江省科技期刊各项比值均低于平均值。这表明浙江省科技期刊网站基本信息亟待补充、完善。
表2 浙江省科技期刊自建网站基本要素设置情况与国内部分科技期刊网站的比较(%)
远程服务与扩展功能是在网站基本信息基础上设置的包括期刊OA、个性化服务、期刊相关数据统计的延伸服务项目。浙江省科技期刊网站远程服务和扩展功能情况及与国内部分科技期刊群体的比较见表3。通过比较发现,在参比的8个科技期刊群体9项功能比较中,浙江省科技期刊有5项超过均值,虽较基本信息开设情况有所好转,但仍有4项低于均值。同时,通过对浙江省科技期刊网站的调查还发现,开设远程服务与扩展功能项目的期刊多使用了期刊采编系统。这揭示了期刊网站建设与数字技术的支持密切相关。
表3 浙江省科技期刊自建网站远程服务和扩展功能情况与国内部分科技期刊网站的比较(%)
OA出版是提高期刊影响力的有效途径,其深远意义在业界已达成共识。通过调查发现,浙江省科技期刊全文OA期刊仅33种,占比28.4%,与国内部分科技期刊群体比较情况不容乐观,具体见表4(按全文OA比例降序排列)。
表4 浙江省科技期刊在自建网站上的OA情况与国内部分科技期刊网站的比较(%)
采编系统一般包括作者在线投稿、查稿,专家(编委、主编)在线审稿,以及编辑在线办公,它有助于规范期刊管理,便于远程操作。截至2014年12月31日,在建有网站的65种浙江省科技期刊中有34种使用了采编系统,占比52.3%,浙江省科技期刊采编系统使用情况与国内部分科技期刊群体的比较详见表5,结果显示浙江省科技期刊采编系统使用率仍低于国内同行。
表5 浙江省科技期刊采编系统使用情况与国内部分科技期刊网站的比较
综上调查结果表明,浙江省科技期刊网站建设水平总体落后,与国内某些科技期刊群体相比差距较大。主要体现在:网站建设比例较低、已建网站信息量较小(尤其是动态信息)、编读互动性弱、远程服务功能不足、在线处理稿件能力不强。这些问题反映出办刊者对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期刊发展认识不足,未能深入思考如何发挥网络传播及时、便捷、高效等优势来提高期刊的影响力[14]。
由此及彼,综观国内科技期刊数字化发展现状,科技期刊还未实现与数字技术的连动式发展,甚至远未跟上数字技术行进的节拍。产生这样的“脱节”现象从根源上来看,是在目前办刊体制和机制下,期刊数字化发展的内外动因不足。从外部环境来看,期刊数字化发展缺乏有针对性的有效指导;从期刊内部运作来看,办刊者理念上还存在着认识问题,对期刊数字化发展的内涵认识不清,甚至存在误区。对此,迫切需要期刊工作者明确:期刊数字化发展的切入点在哪里?期刊网站建设的着力点又在哪里?如何促进网站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等等,以厘清思路、达成共识,加快期刊数字化建设步伐。
数字化为期刊发展开辟新径、注入活力,给期刊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但从哪里着手能快捷、有效地开启建设之门,一直困扰着办刊者。在多元化的数字出版途径中,相比于大型期刊数据库,拥有自主管理权的期刊自建网站,在功能设置、个性化与特色化服务、期刊动态信息发布及编读互动等方面具有把握主动性的优势。在这里,通过风格鲜明的个性化设计,详尽、全面的刊物介绍,期刊的起源、传承、特色与优势一目了然,使读者对期刊发展的来龙去脉有较全面的认识;再通过及时的行业信息推送、适时的特色栏目推介、贴心的增值服务提供,让读者感受到刊物的深层价值,必将吸引读者求知的目光。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期刊自建网站的灵活机动、鲜明特色、贴心服务将与大型数据库的规模效应、技术优势、整体实力遥相呼应、互为补充,都是组成传播生态链的重要一环。其中,具有自主性和独立性的期刊自建网站,潜力还远未挖掘出来,就此次调查结果而言,相当一部分期刊网站还未开通优先数字出版、DOI解析到期刊网站、引文导出、参考文献自动链出等扩展功能。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期刊网站建设大有可为。以此为切入点,结合期刊采编功能开发,将其打造为集数字传播与出版、信息传递与聚合、期刊经营与管理的多效数字化平台,则何愁期刊数字化建设无捷径可循?
期刊网站要发挥数字化建设切入点功效首先得吸引读者的关注,而增强用户黏性需凸显期刊的服务性,服务功能越强,越能留住用户。围绕服务功能,网站建设需抓好服务的特色化与个性化,期刊全文内容的开放存取,以及编读互动的平台搭建。一方面要增强对作者的信息服务功能。如在网站上开辟作者园地、建立下载中心,提供作者需要的参考文献著录规范、中图分类号查询、论文模版、论文写作指南和阅读软件等,以方便作者按规范写作与投稿;同时,可利用平台开展对作者科研的引导与培训,如重点学科介绍及专家的研究动态等。另一方面还要增强对读者的信息服务功能。如在网站上开辟读者园地、开设读者信箱,了解他们对期刊的需求与建议;设立留言板、在线QQ等交流平台以增强互动性;将期刊内容全文OA至创刊年代,为读者提供最大量的阅读资源,并提供多样化的检索方式,提高检索效果,优化信息服务效果;开展个性化增值服务,如E-mail Alert和RSS,以节省读者的上网时间,使他们获得更多有针对性的资讯[15];开辟科普宣传栏目,充分发挥科技期刊面向公众普及科学技术的作用,进一步扩大读者受众范围。科技期刊只有多从细节、小处为用户着想,才能吸引读者的关注,赢得他们的认可,也才能提高网站的浏览量,扩大期刊的知名度与影响[15]。
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为网站性能的升级、换代以及网站功能的完善与增强提供了可能。发挥网站多效数字传播与服务平台的功能需要技术与出版的紧密结合。因此,期刊网站建设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围绕技术与出版的融合,办刊者不能盲从于技术,只有从期刊自身发展的诉求出发,将扩大期刊影响力的办刊目的与数字技术的新进展巧妙结合起来,才能推陈出新,将网站潜力不断挖掘出来。为此,期刊工作者需培养敏锐的数字化意识及创新精神,增强责任心、树立自信心,通过寻求出版与技术融合的切合点,促成二者的巧妙融合,实现一次制作、多元发布,从内容生产源头对数字内容进行结构化及元数据标引,面向不同载体、不同读者、不同内容形态的需求,实现内容的动态出版,以适应阅读终端多屏化和移动化、阅读内容呈现形式多样化的需求。在技术与出版的融合中,将编辑从纷繁细碎的事务中解放出来,减轻他们在内容加工、组织运作中的一些不必要负担,使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内容的多渠道、多样式传播,在传播新模式的探索与研究中,以创新期刊发展的途径,使期刊发展与网站建设相互促进、良性互动。
无论哪种类型的期刊,数字化发展都离不开一专多能,既懂编辑又懂信息技术,还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8]。在目前出版单位人员编制普遍紧张的情况下,建议尽快培养现有编辑人员,增强其驾驭数字技术的能力。首先,期刊出版单位要支持编辑人员走出去参加学习和培训,以熟悉数字化发展理论,了解数字化发展动向,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其次要鼓励编辑人员发挥特长,勇于实践,尝试过程中可从易到难,由浅及深,如制作面向作者的流程指导图、教育与培训作者的PPT、引导作者注册与投稿的帮助视频以及面向读者的导读视频,设计在线调查、投票、评选等系统;再次倡导编辑人员积极探索数字化建设理论,总结数字化建设经验。通过申报有关数字化建设的课题与项目,撰写期刊数字化建设理论探讨与实践探索的文章,营造浓厚的数字化建设氛围。最后,信息时代的期刊编辑还要学会“自我培养”,多与同行交流、切磋数字化建设的经验、技艺,多分享数字化建设资源,相互促进;还可常去优秀期刊网站“溜达”和“淘宝”,吸取经验,取长补短。
科技期刊数字化发展是方向和未来。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推动新闻出版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的推出,为期刊数字化发展增添了动力与信心,而从期刊自身发展的角度而言,只有在不断提高内容质量的同时,加强期刊网站建设,开辟数字化捷径,才能抓住机遇,突破壁垒,实现科技期刊跨越式发展。
[1]程维红,任胜利,路文如,等.2007~2011年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网站建设进展[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4):519-525.
[2]程维红,任胜利,路文如,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网站建设现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5):649-655.
[3]刘金铭.中国科学院学术期刊网站建设的现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6):807-811.
[4]于杰,刘志强,徐海丽.上海市科技期刊网站建设现状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6):1056-1059.
[5]李若溪,游中胜,田海江,等.我国学术期刊的网站建设现状调查与网络期刊进化趋势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6):1049-1056.
[6]顾凯,邹栩.我国药学期刊网站建设现状与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1):29-32.
[7]许花桃.广东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网站建设现状调查分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4):120-123.
[8]程维红,任胜利,路文如,等.我国科技期刊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对策建议[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5):467-474.
[9]程维红,任胜利,王应宽,等.中国科协所属科技期刊的网络化建设进展[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4):425-430.
[10]程维红,任胜利,王应宽,等.中国科协所属科技期刊网络化出版现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19(3):359-366.
[11]程维红,任胜利,路文如,等.中国科协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策略分析[J].编辑学报,2011,23(5):443-446.
[12]王昕,方立国,骆瑾.湖北省期刊网站建设的现状与特点[J].出版科学,2009,17(4):79-71.
[13]刘建华,吴秋玲,张楚民,等.广东省医学期刊网站建设的现状及分析[J].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0(3):163-167.
[14]舒畅,马凌飞,奚莱蕾,等.浙江省医学期刊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和基金论文比的统计分析[J].科技通报,2014,30(5):201-205.
[15]周红兵,寿彩丽,于芬.基于网站调查的高校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探析:以浙江省高校学术期刊为例[J].中国出版,2014,(21):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