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万政 赵逸蔓
(浙江海洋学院 海运与港航建筑工程学院,浙江 舟山 316022)
在船舶操纵的过程中,航海技术人员需要完成大量、复杂的工作。因此人是船舶安全可靠性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现实中,出现违反自己意愿和背离预期目的的事故原因不是单一的,既有客观因素(航道、船舶、气候),又有主管因素(技术、态度、个性)。国外有关资料证明,人为的事故占事故总数的75%,我国交通事故属于人为原因的还高于这个数。[1-3]所以在讨论船舶安全可靠性问题时,研究航海人员素质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航海技术人员素质是指他们在航行过程中心理、生理和技术、品德、技能的综合水平。它包括人的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及脑的结构形态和生理特点。船舶发生事故,除了人力不可不可克服的客观因素外,主要是感知有错误,判断不准确,反应不恰当。从某种意义上讲,提高航海技术人员素质就是帮助他们克服本身一些不利于安全航行的弱点和缺点,这些弱点和缺点表现在个性、体质、情绪、技能和品德上。因此,构成航海技术人员素质要素有心理、生理、业务和道德等素质素质。[4-6]心理素质是人的体能、心里活动和社会反应的综合体现,是先天遗传和后天培养的结果。概括地说,心理素质是在自然素质的基础上,以实践活动为媒介,在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内在思维与行为表现的综合体。生理素质是各种素质的物质基础,它界定了个体素质发展空间的自然限度。道德素质是道德认识在道德行为中的体现,是它们二者的综合反映,它包含了道德修养和道德情操,体现了个人的道德风范、道德水平。业务素质是从事专业活动人员在完成专业活动过程中所具备的综合能力,是外界对从业人员的主客观认知。研究航海技术人员素质必须从研究他们的心理、生理、业务、道德等方面入手。
船员长期生活在船上,生活空间狭小、生活环境封闭是船员生活的特征。船员保持着积极向上、活泼开朗的心理,是保证船舶安全营运的前提。积极融入群体生活,善于与不同人群打交道,是培养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不敢与陌生人接触、交往,容易形成心理闭塞、心里孤单,容易形成扭曲心里。作为航海类院校,应注重航海人才的心理素质培养。在心理素质的培养过程中,除了利用各种场合进行引导之外,学校还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其一,建设强有力的班集体,鼓励学生过集体生活,在班级中形成“团结、友爱、活泼”的氛围。班集体均是同龄人,大家比较容易交心,对促进心理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文娱活动。文娱活动提供了与人交流的平台。各种各样的文娱活动,很容易让人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它能使幽闭的人变活泼,也能使自满的人变谦虚。其三,学校应重视宣传舆论,多宣传一些积极向上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定期开展心理讲座,促进航海专业学生心理健康。
生理素质直接涉及到船舶的航行安全,生理素质的培养,重点要注重反应能力培养、耐力培养等。反应是人体神经系统对外部刺激的回答动作。人反应的时间不长,一般采用秒的几分之几计算。平均取0.5-1.0秒。如果感觉与心理作用存在着心理过程,那么反应时间将明显增长。在操作船舶中,驾驶员反应时间变化与多种因素有关系,这些因素包括:耐力、精神状态、适应力、社会关系、年龄、职业经验等等。[5-7]其中耐力是航海生理素质的最关键因素。
耐力培养的目的是为了抵制疲劳。疲劳是人体内部机制对人体变化的感觉反应。疲劳可以看成疲倦的最先征兆。疲倦是对所有动作的生理反应。它可以使整个或局部身体劳动能力临时降低。疲倦时,人的思维变得迟钝和不清晰,常感到松懈,形成易怒性和情绪不稳定。严重时发展成打瞌睡,有时出现对事态发展漠不关心,反应迟钝等。单调的船舶运动、噪声、振动、室内高温或低温等,容易引起疲劳的出现。疲劳常分为体力的、智力的和情绪上的,大多不是孤立地发生。
对于航海专业的学生而言,反应能力和耐力培养的关键是体育训练的安排,有针对性的体育训练是提高反应能力和耐力的有效途径。由于航海专业是艰苦的应用型专业,需要从业者有较强的反应能力和耐力,因此航海专业体育课程的设置应该有别于其他专业。目前我国航海类院校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体能训练,体育类课程的开设与别的专业无异,这不利于学生反应能力和耐力的提高。航海类专业必须强化体能训练设计,强化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体育训练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目前大多数航海院校,只有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开设体育课程,而且体育课程所占学分比重偏低,造成学生忽视体育锻炼。事实上,体育锻炼是提高学生耐力和反应能力的绝好途径。如长跑运动,不但可促进学生体能素质增强,而且还可提高学生的耐力;如足球运动,既可提高学生的耐力,也可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一个很好的足球守门员,不但要求对进攻者快速反应,而且还需要坚强的恒心和忍劲,充分体现了视觉反应、感觉反应、肢体反应的完美统一。其他的体育运动,如乒乓球运动、篮球运动、羽毛球运动等,均能很好锻炼一个人的反应能力和耐力。因此,航海类院校应增加体育运动课程的门类和所占学分比重,促进学生重视体育运动。
(2)鼓励成立体育运动协会,定期开展各类体育竞赛,将体育竞赛成绩纳入学校奖励范围。定期开展体育竞赛的好处在于能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体育竞赛应该引入激励机制,对竞赛获奖者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给予适当奖励,同时也应将体育竞赛成绩纳入学校评优、评先进范畴,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竞赛,养成热爱体育运动的良好氛围。
(3)将半军事化管理落到实处,增加半军事化管理的内涵,将半军事化管理纳入必修环节,在军事训练中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
船舶是流动的国土,远洋船舶长期来往于不同的国家,船员素养往往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公民素养。由于船员生活单调、船员工作环境狭小、船员接触社会较少,船员的人际关系、敬业奉献精神带有显著的职业特点。因此,船员思想道德素质在其综合素质中的核心,它是船员综合素质的灵魂。思想道德素质好的船员有正确的价值观念、爱岗敬业、有高度的责任感。他们敢于接受艰苦挑战,视航海为快乐职业。他们乐于进取、钻研业务、克己奉公、无私奉献。道德素质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氛围的感染作用。校园文化建设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不可缺少的部分。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人才培养作用,加强内涵建设,建立良好的教风、学风、班风。在这方面,教师的引领作用十分重要,教师在课堂上、课外活动中,都应向学生灌输积极向上的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岗、爱国情操。鼓励学生开展形式多样、朝气蓬勃的科技、学术、文艺活动,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完美结合起来,寓人才培养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结合职业特点,在重大纪念日设计特色鲜明的主题教育活动,将价值观、人生观教育贯穿于学习生活。
(2)充分发挥校园网络的道德培养功能。互联网的互动性和便捷性对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本着“发挥优势,为我所用”的原则,建设好校园网络阵地,创新德育工作。在校园内建设“红色网站”,利用各种途径,加强正面宣传。
(3)强化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认识能力。社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我,增长知识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航海类院校应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看成是教学计划的一部分,与教学实践结合进行,组织大学生参加贫困地区支教计划、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以及校内外各种志愿服务,构建激励机制,鼓励并带动更多大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队伍行列中来,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改造世界观。[8]
业务技术素质是船员综合素质的核心要素。航海人员长期生活在动态的环境中,其技术责任是安全驾驶。船上工作分工明确,其工作模式是一人一岗,一岗一职,一职一责,专业岗位结构严密,[9]因此航海是一项专业性强、技术密集型的职业。船上一旦出现事故便是机毁人亡的大事故,因此船上容不下无专业技能的平庸之辈。适岗适任的基本前提是要懂得自己岗位的业务。没有业务能力,只能望洋兴叹,害人害己。航海技术专业是研究如何驾驶船舶从某一港口安全而经济地航行到另一港口的理论、方法和艺术。该专业要掌握的知识点包括:航线设计、导航定位、船舶操纵、船舶避让、船舶结构、海洋气象、港口与航道工程、航海英语等。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使航海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信息技术、计算机科学、电子技术、通讯技术及卫星技术在航海上得到了成功的应用。因此,航海技术人才不但需要掌握多门学科的多个知识点,而且还要把所学知识能应用到驾驶船舶的实践中去。海上驾驶人员缺少哪一方面的知识,就有可能酿成事故。例如,台风季节,如果驾驶员看不懂气象图,船舶就有可能被卷到台风漩涡中,造成机毁人亡的事故;又如,如果驾驶员不会操作雷达或听不懂英语,在避让的过程中稍有差错,就有可能发生碰撞事故。由此可见,精湛的专业技能,是作为一名驾驶员必备的重要素质。为提高航海技术专业学生的业务素质,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调研,汲取经验,明确培养目标。应充分研究分析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及国家有关航海人才培养的法规、文件精神;调研国内外航海院校航海技术本科人才培养现状并进行比较分析,汲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经验与好的做法;广泛听取航运企业、海事机构的意见和建议;明确航海技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
(2)改革船员培训内容、方法和考核方式。目前的船员培养过程,太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实践和实操培训相对较少,这不利于船员动手能力的培养。事实上,很多理论知识对日后的船舶驾驶的用处不大。例如“天文定位”,原理很复杂,学生学起来也枯燥乏味。因此,必须因材施教,改革教学培训内容,除讲授必要的理论知识外,建议增加实训教学内容,理论结合实践开展教学,不仅可以激发船员的学习兴趣,而且增加了船员主动学习的愿望,这样更加现实,不仅使船员易于接受理论知识,而且增强了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航海专业应着重研究“航海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建设内涵,设计“层次+模块”实践课程体系。积极构建航海技术本科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建立1-3年级以理论教学为主,4年级以集中实践强化为主,实践教学贯穿于四年本科教学的培养方案。航海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可参考表1进行。
表1 航海专业实践环节安排
(3)重视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航海英语内容广博,其业务涉及到海洋学、气象学、天文学、地文学、船舶运动、国际贸易、国际避碰规则、船舶管理、国际救助、医疗护理等方方面面,因此,教授航海英语的老师和学习航海英语的学生,均应该具备较宽广的专业知识面。同时,航海英语也与各种公约、法规(如STCW公约、SOLAS公约等)相关联,其中生词、单词活用、古典语法、句型、插入语等较多,令学生难以理解。航海英语的以上特点,本身需要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目前,我国航海英语教学模式与其他专业英语教学无异。为了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尽快完成教学任务,为证书考试做准备,航海英语教学“满堂灌”的现象仍然十分普遍。由于航海英语专业性强、难度大,往往会造成学生感到航海英语单调乏味,影响学习积极性。航海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应该抓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其一,专业课程采取双语教学。双语教学不但可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能扩充学生的词汇量,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为学生日后较快适应岗位奠定基础。其二,适当增加专业英语课时量。目前很多航海类院校航海英语的课时量安排在90学时左右,学生感觉到时间紧、任务重,难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航海英语教材中安排的课文有35篇,如果按照90学时来安排,最多只能完成28篇,最终的结局是教师为了赶进度,不得不采取“满堂灌”,教学效果很不理想。青岛船员学院在大量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将航海英语课时增加到350个左右,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因此有必要增加航海英语课时量,改善航海英语教学质量。
[1]楼永进,李朝军.海上交通风险管理对策[J].水运管理,2007,29(3):28-32.
[2]丁天明,胡波华,蒋琅.浙江省渔船海上交通事故隐患因子的调查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2(2):139-143.
[3]解雄雷.浅谈船舶轮机设备事故与船员素质的关系[J].设备管理与改造,2013(27):82-82.
[4]王兴全.加强船员适任管理全面提升船员素质[J].天津航海,2011(2):30-34.
[5]崔照明.渔船碰撞事故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的探讨[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1999(2):182-184.
[6]卢玉.海洋文学鉴赏与航海类专业学生船员素质培养[J].航海教育研究,2013(2):76-80.
[7]章家恩,徐琪.21世纪中国人心理和生理素质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5,5(2):66-71.
[8]王淑新,陶维利.航海人员增强体质的训练方法探讨[J].中华航海医学杂志,1996,3(3):175-180.
[9]辛华.深化船员培训、考试体制改革提高船员综合素质[J].中国海事,2010(9):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