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 磊
(浙江树人大学艺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5)
民间美术是美术分类的一种特殊范畴,特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主要由身处社会下层的普通劳动群众根据自身生活需要而创造、应用、欣赏,并与生活完全融合的美术形式。民间美术一般具有自娱性、群众性、人民性和地域性的特点,尤其是与当地的生活方式紧密联系,因地制宜地利用当地物力资源,并稳定地在地区中流传,因而具有鲜明的乡土文化特征,又被人们称为“乡土艺术”。①张道一:《中国民间美术词典》,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从民间美术的基本属性出发,可以认为:民间美术是不同历史时期民间大众为了满足民间需求而创作的、流传于民间社区的视觉造型艺术。②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有别于宫廷美术、文人美术与宗教美术,民间美术根植于民族本土的民俗文化,且与民间生产、生活密不可分。民间美术不仅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民俗活动的重要内容,同时也使我们看到民间美术的民俗价值、文化意义及其生活内涵。也就是说,民间美术贯穿于民俗活动中,是一种有形的文化、具体化的民俗。
岁时节令是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节令风俗既不同于农作时段的开始或终结,又寄寓着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企盼与憧憬,融于岁时节令中的民间美术则反映了社会在时间运行和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中人们的观念与情感。中国是个古老的农业社会,在漫长的几千年的文明历程中,岁时节令中的各种农事节日和基于与农业生产有关的信仰而产生的各种节日,对中国民众的生活和艺术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唐宋以后,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八大主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逐渐被固定下来,一年十二个月,从农历新年到除旧布新的除夕之夜的众多节日,几乎每个月份都有一个中心的节令活动。接连不断的岁时节令,把民间美术由年头至年尾地贯穿了起来。节令交替时刻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和习俗文化活动,成为中国人的生活组成部分。民间美术正是在这样一个岁时节令风俗的循环舞台上,展示了其特有的艺术魅力。驱邪消灾、除病祛鬼、迎吉纳祥、富贵荣华、多子多寿、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纪念先贤、祭祀祖先、教育后人、从良向善、忠孝节义以及互助互爱等愿望,都是各种节令民俗中民间美术的深层文化意蕴。以下笔者就融于春节与清明节中民间美术的内容与形式展开论述,以期证明民间美术与民俗文化之间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即民间美术以民俗活动为基础,民俗活动以民间美术为表现形式,两者相互交融、互为一体。
《尔雅》云:“春为青阳,谓万物生也”。春节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习俗中最重要、最为隆重的节日,早在先秦时代就有“腊祭”习俗。①指腊月间举国上下进行酬谢诸神的祭祀活动,并由此形成了年终谢神的习俗,经过历法的完备与国家政权的统一,以“娱神”为主体的祭祀活动逐步发展成为春节的雏形。春节主要包括腊八、小年、除夕守岁、立春、十五元宵灯节等众多节日在内的近一个月的时间,实际上从旧年冬至人们就开始准备一些与新的一年来临的相关活动。《武林旧事》描述了南宋自农历十月开始的一些盛况:“都下自十月以来,朝天门内外竞售锦装新历、诸多大小门神、桃符、钟馗、狻猊(狮子)、虎头及金采镂花、春贴、幡旌之类,为市甚盛。”可见冬至到腊月这段时间内,是围绕春节展开的民间美术创作活动的一个旺季。临近除夕的近一个月时间,庙会、市集接连不断,人们所准备的年货中,红剪纸、新年画、门笺、窗花、春联必不可少。作为以年为周期的自然交替与生产活动的开始,“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成为春节另一主题。人们对新的一年中人的繁衍与物的丰收充满祝愿与企盼,这种心理体现在求吉纳福的文化活动中,它同以“娱神”为主的祭祀活动一样,成为民间美术作品反映春节主题的核心内涵。
与新年春节的隆重和重要性相对应,很多民俗活动都集中于这一时节,与之相关的民间美术更是琳琅满目,异彩纷呈。木板年画、花灯、面花(面塑)、小儿玩具、剪纸、皮影、社火(面具)等民间艺术品,以及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打花鼓、观社戏、走九曲、观花灯等各种迎神赛会活动令人目不暇接。以下例举年画、剪纸和花灯等三种春节中具有代表性的民间美术加以论述。
顾名思义,年画与过年有关。“年画”一词出现于道光二十九年,但张贴年画的传统却已有千年的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表明,新年贴年画的风俗来源于古代的贴门神。早在两千多年前,汉代的大经学家郑玄注《礼记》,就记载了我国古代祭祀门神的习俗。门神作为年画特有的一种内容形式,较早的有神萘、郁垒,后来逐渐发展为钟馗,护卫门户的神灵画像,形式与内容都大大丰富了。唐代以前,门神画大都是手工绘画,自宋代有了雕版印刷术后,千余年来已发展成为独特的木板年画,内容亦大大扩展,除了各种门神外,还有许多别的故事、传奇、吉祥画等。至清代,年画普及至中国广大城乡地区,反应的社会生活也越发广泛,有传统的丰稔图,如“大庆丰年图”“瑞雪丰年”“春风得意”等;耕织图,如“男十忙”“女十忙”等;献瑞图,如“寿星图”“百子图”“合家欢乐”“莲生贵子”等;娃娃仕女、门神,如神萘、郁垒、钟馗、秦琼、尉迟恭等;神码,年节敬神祭拜的偶像,如灶神、财神、福禄寿星、观音、关帝等,举凡历史、现实和神话的一切题材都可以反映在画面上。诸如上至明主访贤、昏君丧国、忠臣敢谏、清官爱民、烈士捐生、奸贼误国、恶吏贪赃、官逼民反、土豪欺人,下至英雄救难、游侠报恩、贤母教子、义女孝亲、男婚女嫁,甚至神佛度世、仙女救贫、林泉高士、爱国学者、名胜山水、奇草鲜花,一应俱全;或赞扬,或批判,或言情,或讽刺,或鼓励,或鞭挞,寓褒贬于其中,俨然是一部民间生活的百科全书。②王冠英:《中国民间工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17页。因此,年画也被公认为研究民间文化的百科全书。
春节之际,家家户户张贴各种神祇的年画,既体现出与“年”相关的古老文化信仰,又使人们在红火、喜气的氛围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这是年画在乡土风味浓厚的民间村社一直受欢迎、历久而不衰并有回归城市趋势的原因。
民间剪纸是中华民族喜闻乐见的民俗文化,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流传区域极为广阔,遍布于全国各地,尤其盛行于北方地区。近年来,中国民间剪纸被国家列入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从而使剪纸这一璀璨的民间艺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彰显。③陈竟:《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103页。剪纸,就是用剪刀将纸剪成花卉、鸟兽、人物或其他图案的艺术,它也包括用刀刻镂的刻纸。剪纸在我国农村流行非常广泛,它是刺绣的底样,也是寓意喜庆和节令中的艺术装饰,因此农村女子一般六七岁就开始学习剪纸。可以这样说:剪纸是我国农村最普遍、最单纯的美术创作。大红的剪纸窗花为春节带来节日的喜庆,古老的剪纸纹样里遗存着丰富的文化记忆,剪纸已成为中国春节的典型象征。据统计,中国民间剪纸在春节中使用有下列三类品种形式,其寓意有招祥纳福和辟邪驱怪两种。
1.窗花,是贴在窗户上的剪纸。样式一般为中间贴团花、四角贴角花或配套张贴,题材多为花卉鸟兽、吉语或戏曲故事。依据中国民间传统习惯,大扫除,贴窗花,是迎新年的重要环节。
2.墙花,是贴在炕围或灶头的剪纸,又称“墙围花”“灶头花”。一般尺寸较大,题材以戏曲故事、民间故事和吉祥语为主。
3.门笺,也称挂笺,是由幡演变来的剪纸。门笺多像镂空的锦旗,下边一排流苏,上边挂在门楣上。门笺图案多是带有吉语,如“四季平安”“年年有余”“鹿鹤同春”“双喜临门”“鸿禧”等花纹,一般与春联同时使用。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集中展示花灯的节日,人们乘着新年的余兴,在街头巷尾挂起各式各样的花灯,踏月观灯,气氛显得格外热烈。
早在汉代,宫中已有正月十五“垒灯为山”的习俗,汉文帝规定,每年正月十五举行纪念活动。正月十五古称“上元”,“宵”是晚上,佛教传入中国后,每年正月十五即“元宵”要“燃灯表佛”,弘扬佛法。随着历史的演进,中国和印度的风俗逐渐融合,元宵放灯不再有敬神礼佛的内容,已成为城乡士庶的娱乐活动。
唐代,把上元(正月十五)定为灯节,以后又改为上元“放夜”(放花灯)三天。“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这样,每年的灯节就成了百姓娱乐的节日。
花灯一般由民间利用本地出产的竹、木、藤、麦秆、兽角等制作,并根据各地的风俗习尚、爱好进行加工,因此很有地方特点。花灯种类繁多,我国古代各地著名的灯彩大体可分成两类。
一类是肖形灯,这是全国各地都时兴的玩具灯。它以竹、木或金属丝编扎骨架,外面糊纸或丝绸,或制成各种动物或器物的形状,中心点燃蜡烛,很受人们喜爱。肖形灯依其形态可分为动物(如兔子灯、狮子灯、羊灯、鱼灯、雁灯、鸳鸯灯)、人物(戏曲人物、历史人物、仕女)、亭台楼阁、花卉(如莲花)、瓜果、花篮、绣球等。有传说中的动物、人物,如龙、凤、麒麟、孙悟空、和合二仙、刘海戏金蟾等,也经常是肖形灯的主题。
另一类是走马灯,宋代时已出现,称“马骑灯”。走马灯内容多是表现战争的题材,“秦军夜溃咸阳火,吴炬宵驰赤壁兵”,这与走马灯的特点有关。走马灯——以秫秸或竹条扎成方形灯架,中间安立轴,轴上端安装风轮,轴身以细铁丝悬插纸人纸马,下部点蜡烛,烛火使空气受热上升,推动风轮转动,即带动轴上悬插的纸人纸马奔驰转动,故称“走马”灯。①王冠英:《中国民间工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66页。
宋代灯会无论在规模或花灯形式诸方面,都胜过唐代,花灯奇幻迷人,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直至今日,各地都会在元宵节举行花灯展和民间灯市。
在传统的岁时节令中,清明节从汉代以后才逐渐成为全国性的节令,确立的时间相对较晚。“扫墓祭祖”,已成为当今清明节的重要活动。
面馍是北方清明节民间扫墓祭祖活动中不可缺少之物。山西绛州民众清明节要捏猪头馍、蛇盘馍、刺鱼馍等上坟祭祀品。陕西华县地区清明节上坟祭祖时,人们举着金银纸箔做成的幡,蒸上小面虎,用白线串起,挂在孩子扛的柳枝上,将柳枝插在坟头,面虎则留给孩子食用,以求祖先庇佑后代人丁兴旺。作为清明节的前身,更为古老的“寒食节”则常常被人忽略。寒食节,为清明前一或二日,家家户户门上插柳,人人戴柳,做很多叫“寒燕儿”的面花,插于柳枝或枣刺上,挂在屋里,象征大地回春、万物萌动。柳绿、燕来、花开、春虫萌动等春天来临的自然标记被人们面花“寒燕儿”上。寒食过后,人们通常把柳枝上的“寒燕儿”送给自家及左邻右舍的小孩分食,希望通过这一活动把生命繁衍、生生不息的美好祝愿带给子孙后代。如今寒食节虽被人们逐渐淡漠,但作为寒食节的旧俗“寒燕儿”却流传下来。至今山西、陕西、山东等地依然存留寒食、清明制作礼馍“子推燕”的习俗。
风筝又名纸鸢,俗称鹞子,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清明放风筝是民间比较普及的活动,古人放风筝活动与现代单纯作为一种娱乐活动不同,人们要将自己的名字写在风筝上,然后放上天并剪断牵线,让风筝飞走,据说这样可以放走晦气,求得好运。清明放风筝演化到今日已和踏青、斗鸟、荡秋千一样成为一项娱乐活动,巫术色彩荡然无存。明清时期,清明放风筝已成为一种民间风俗,不仅小孩,游春女士也都把它看成是一项高雅有趣的活动。放风筝的盛行推动了风筝制作技术的发展。清代,风筝不仅在质量、数量、花色品种上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还出现了有关风筝制作的专门著作,这就是清代著名文学家曹雪芹的《南鹞北鸢考工志》。①曹雪芹:《南鹞北鸢考工志》,撰写于清朝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曹雪芹对风筝的制作极有研究,他在书中记载了43种风筝的扎、糊、绘、放工艺和技法,每种都绘有彩图,并配有歌诀。这是目前仅见的有关风筝制作的专著。②王冠英:《中国民间工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71页。
据考证,清代风筝的造型已有如下大致八种类型。鸟形:如鹞、鸽、大雁、凤凰、仙鹤等;虫形:如蝉、蝴蝶、蜻蜓等;水族形:如鱼、螃蟹、青蛙等;人形:各种神话人物、戏曲人物,如孙悟空、寿星、哪吒、钟馗、关公、和合二仙、白娘子等;文字形:如囍字、福字、寿字及吉语;器形:如花篮、扇子、宫灯、鼎、炉、花瓶等;几何形:如瓦片、菱形、八卦、五星等。③王冠英:《中国民间工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73页。
这些种类的风筝结构分平面、浮雕式、立体三种,扎工精巧,造型优美。彩绘风格多与当地木板年画相近,有的直接使用木板印制的单色纸,糊贴后再上色涂彩,色彩鲜明。清明节放风筝的传统延续至今,在民间生活中成为娱乐的玩物,且随着中国民间扎制的各种大小不同的拟形风筝、艺术风筝以及与之相关的风筝节活动,已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从以上融于春节与清明节中的民间美术可以看出,中国民俗文化与民间美术两者之间是互为表里、密不可分的关系。其实,在民间美术创作者眼中是不存在所谓“美术”的概念,因为那只是他们习俗生活的一部分,正如钟敬文教授指出,民俗已经普及和深入到整个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民生活在风俗当中,就像鱼类生活在水里一样。④杨哲:《钟敬文生平、思想及著作》,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29页。一方面,融于春节与清明节中的民间美术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充分反映着中国民间民俗文化的各个方面,同时,岁时节令中的民间美术的内容与形式大多受民俗活动或民俗信仰与心理的制约;另一方面,春节与清明节中的民间美术以丰富多彩的形式丰富了民俗的内容和趣味。由此可见,作为民俗文化体现的民俗活动的展开与达成是离不开民间美术的,岁时节令中的民俗活动也因为民间美术的存在而增加了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