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旺,陈 然,杨 成
技术支持的教育创新与协同发展
——2014第十三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综述
胡 旺,陈 然,杨 成
第十三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于2014年10月在江南大学成功举办。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技术支持的教育创新与协调发展”,来自国内外教育技术专家、学者围绕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经验交流。其中国内学者杨九民教授对教育技术专业国家标准做了详细解读,他指出教育技术学是一门应用型交叉学科,肩负着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使命;国外学者日本山西润一教授重点围绕教育技术如何满足当代教育需求问题展开了探讨,提出PDCA模型,即教育技术的实践、理论与学科发展是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同时来自国内外500多位学者围绕“教育技术学科与专业发展、教育信息化新技术新媒体和新理论、数字化学习资源与环境、信息化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传播与远程教育”6个分论坛展开深入的探讨。
国际论坛;教育技术;教育创新;协同发展
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江南大学田家炳教育科学学院承办的“第十三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于2014年10月18-19日在江苏无锡隆重召开,本次会议主题是“技术支持的教育创新与协同发展”。教育技术国际论坛是国际性学术会议,已发展成为国际华人教育技术领域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国际性会议,连续举办了12届,是海内外教育技术专家学者思想碰撞、学术研讨、实践切磋、信息共享的重要平台。此次论坛正式参会代表共有500多位,其中包括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高校相关院系的院长、系主任, 教师代表和研究生代表,共有78所学校、研究所、出版社等单位到会。论坛还邀请了来自加拿大、日本等国的多位专家。论坛密切围绕“技术支持的教育创新与协同发展”主题展开,大会主题报告总计13场,分论坛围绕6个专题进行研讨,分别是:教育技术学科与专业发展、教育信息化新技术新媒体和新理论、数字化学习资源与环境、信息化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教育传播与远程教育。
本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是目前为止国内规模最大的一次教育技术国际性会议, 来自世界各地的教育技术界同仁欢聚一堂,会议在江南大学田备教授热情洋溢的致辞声中拉开了序幕,随后中央电教馆馆长王珠珠教授和教育部全国高校教育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任友群教授发表了致辞,标志着2014教育技术国际论坛正式开始。本次会议邀请了多位中外知名的学术专家做主题汇报,其中包括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Margaret Haughey教授的《Technology-human Interface Issues》,加拿大阿萨巴萨卡大学、《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Society》(SSCI期刊)主编Kinshuk教授的《Theory and Practice of Distance Education-The Case of Athabasca University》,日本教育工学会长、富山大学山西润一教授的《Rol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for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Needs》。国内包括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院长、教育信息化系统工程中心主任祝智庭教授的《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解读》,台湾教育部资讯及科技教育司司长、国立中央大学杨镇华教授的《数字化学习教育创新》,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的《智慧教育三境界:从环境、模式到体制》,清华大学程建钢教授的《信息社会与教育变革》,北京大学俞士汶教授的《自然语言处理与现代教育技术》,江南大学副校长田备教授的《学习生态视野下的智慧校园建设》,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任友群教授的《MOOC旗帜能在中国打多久》,江南大学陈明选教授《变革与发展:教育技术研究的转型》,南京师范大学李艺教授《硬笔汉字书写特征标记、编码与应用》,华中师范大学杨九民《教育技术专业国家标准解读》等等。在分论坛,多位学者,如首都师范大学王陆教授、西北师范大学杨改学教授等也做了精彩报告,在此笔者仅从学者的报告中选取部分进行解读,以期把握最新的观点以飨读者。
1.技术变革中教育技术专业创新发展
教育部全国高校教育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会秘书长、华中师范大学杨九民教授对教育技术专业国家标准作了详细解读。他指出教育技术学是一门应用型交叉学科,肩负着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使命。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促进素质教育,推动教育公平与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教学创新,开发与共享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构建现代远程教育与终身学习体系,推动教育现代化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还重点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学条件、专业核心课程、专业知识体系等方面解读了教育技术专业国家标准。[1]日本富山大学山西润一教授做了《Rol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for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Needs》报告,指出Practice、Theory、Development三者的关系,重点围绕教育技术如何满足当代教育需求问题展开了探讨,提出了PDCA 模型,即教育技术的实践、理论与学科发展是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并介绍了日本教育技术专业发展近况,为学科未来发展描绘了蓝图。[2]
江南大学陈明选教授的《变革与发展:教育技术研究的转型》研究报告,提出面对不断涌现出的网络学习、移动学习、泛在学习、MOOC 、翻转课堂等新的学习方式,教育技术学研究的核心即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如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问题,重点分析了信息化进程中教育技术研究面临的挑战、当前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面临的问题与如何实现教育技术研究范式的转型三个方面,指出教育技术应迎接挑战、与时俱进。[3]在分论坛专题报告中,西北师范大学杨改学教授从“十二五”期间教育部、财政部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角度解读了教育技术发展的新起点、新任务。华南师范大学黄慕雄教授立足学科专业发展,以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的“产学研”实践为案列,从六大方面具体阐述了产学研模式对推动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重大意义。
2.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新时代、新技术的发展重新定义了教师角色,促使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帮促者,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国家层面上也出台了相关措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首先对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进行解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理解工程背景。指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工程的实施与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密不可分,并概述了提升工程的总体目标和内容框架。第二,解读标准特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具有关注差异、面向应用、聚焦专项三大特点,应用标准能够促使我国教师培训走向科学化、专业化。第三,开发实用培训。通过视频的方式展示了优化课堂教学以及转变学习方式的实践案例,激发了与会者浓厚的兴趣,从视频记录的真实场景中感受教师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给课堂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第四,促进自主发展。对于教师如何通过标准来提高自身专业发展,祝智庭教授提出了几个原则,即客观自查,明确短板,认真研修,积极实践,团队协作,规划先行。[4]
南京师范大学沈书生教授介绍了英特尔教师专业发展课程体系,包括基础课程、核心课程以及专题课程三个部分,并对各部分课程结构做了简要介绍,最后从教学设计角度出发,以混合学习课程为例做详细分析,包括如何确定混合学习课程目标和基本内容,如何设计混合式学习计划,如何选择混合式学习工具与资源,如何进行混合式学习的实施和评价等。首都师范大学的王陆教授针对教师专业学习实践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从对教师专业学习现状分析入手,详细介绍了教师在线学习实践社区的设计、创建与实践过程,指出教师在线实践社区是一种由教师、专家及助学者所组成的一种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相混合的系统,是一种学习型组织,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和实践指导。[5]同时,西南大学的危怡将微课应用于中小学教师培训,设计了相关模式并进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江苏师范大学的李冀红从智慧教育的视角出发,界定了教师智慧教学能力结构与提升策略。
3.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与共享研究
数字化学习资源方面的研究更加偏重于开发和应用,与以往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的研究不同,融合新理论的实践也越来越多,为我国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带来了新的启示。华中师范大学刘清堂教授做了题为《面向学科的语义资源聚合及应用》报告,提出了“知识元”的概念,并基于知识元进行了平台研发,平台目标是实现三大功能,即基于文献资源的学科趋势分析、基于知识元的知识检索和面向学科的资源聚合。其中,面向学科的资源聚合具有四大典型应用,分别是知识检索、知识的可视化表征、基于知识元的资源个性化推荐以及基于文献的学科发展趋势分析。“知识元”概念的提出为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提供了新思路,为设计和开发新型的学习资源做好了理论模型研究准备。[6]
在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辅助弱势群体研究方面,浙江工业大学王永固教授围绕孤独症儿童表情与情绪识别训练做了一系列研究。首先对孤独症儿童情绪认知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孤独症儿童情绪识别训练方法,通过对正常发展儿童和孤独症儿童认知特征的比较,提出孤独症儿童情绪识别的五层次认知模型、三任务训练模型以及三阶段泛化模型,最后对国外孤独症儿童情绪识别软件Mind Reading和The Transporters3D的应用案例进行了详细介绍,实验证明该软件能够显著提高孤独症儿童情绪识别能力。[7]在分论坛中,华中师范大学周亚玲介绍了课堂教学行为模拟训练软件的设计与开发,东北师范大学的伊亮亮在CTCL范式指导下开发了微视频学习资源,南通大学的熊秋娥针对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与版权保护进行了探讨。
4.MOOC可持续发展研究
2014年是中国的MOOC元年,国内众多专家学者对MOOC的研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本届国际论坛中,关于MOOC的研究论文多达几十篇,关于MOOC的报告就有九场之多。其中,华南师范大学穆肃教授做了题为《从开放教育资源走向开放教学过程——远程教育方法的发展与变革》报告,提出四点思考:(1)开放在线课程是教学形态的一次根本性变革吗?(2)在线开放课程为什么给中国教育界带来如此大的触动?(3)从远程教育的视角出发如何看待在线开放课程?(4)在线开放课程给远程教育课程和教学带来了什么变化?并针对这四点思考从远程教育的视角对MOOC进行分析,剖开现象看本质,认为当前的开放课程实质上是远程教育课程教学过程的开放。在分论坛中,同济大学左娜分析了MOOC学习环境下的非线性教学模式对提高学习效果影响,华南师范大学何佳瑜通过研究MOOC环境下企业员工创新能力培养策略,阐述了MOOC对其他领域的影响。
然而,MOOC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引发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在大会主题报告中,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任友群教授大胆提出MOOC的旗帜能在中国打多久的疑问,对当前炙手可热的MOOC提出了质疑。报告从一个客观的角度出发,探讨了MOOC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通过大量数据分析得出基础教育缺乏教师指导,高等教育学生使用动力不足两个关键问题导致MOOC在中国的发展效果并不可观。他认为,从课程建设的视角来看,应该从不同的维度入手来改变这些问题,不同的定位将决定采取不同的策略,并对此提出了三点建议:分别是提升教学质量、提升教师和社会的知名度、开放课程以实现教育公平。以期能够弥补MOOC发展的不足,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MOOC教学,提升教学效果。[8]
5.教育信息化新技术、新媒体、新理论研究
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新技术、新媒体、新理论应运而生。南京师范大学李艺教授与他的团队倾注两年的心血研究了硬笔汉字书写特征标记、编码与应用技术,这项技术对小学生的硬笔书法水平的提高具有重大的意义。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Margaret Haughey教授的《Technology-human Interface Issues》报告为人与技术关系问题研究带来了新视角,他首先由中国的传统文化瑰宝——“鼎”引入,指出人和技术是相互塑造的,并简要介绍了面向学习对象的技术发展过程,从中指出了技术整合过程中的几大挑战。[9]清华大学程建刚教授从认识、理论、模式、技术、方法和实践六个方面对信息社会下的教育变革进行了全面的解读。浙江师范大学张立新教授另辟蹊径,提出生态化学习理论,具体阐述了学习是建立连接的过程,学习是分享贡献的过程,学习是互惠互利的过程,学习是分布认知的过程,学习是共享协作的过程,从学习的五过程中解释了什么是生态化学习。
南通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张小红教授提出技术革新教育,目前远未实现技术的超越,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若即若离的观点,并做了题为《论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十大关系》的报告,从十个方面重新解读教育信息化问题。指出遵循有限目标、面向未来需求、推进融合创新、强调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是未来十年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台湾国立中央大学杨振华教授对教育创新的支点——数位学习做了详细、生动的解读。从改革、实践和新模式三个方面介绍了数位学习。他指出,未来的劳动力需具备两倍工作能力,要获取大量的咨询,要有企业家一样的精神,要掌握科学技术、创新应用。在报告的最后,杨振华教授强调人的重要性,认为人放在对的地方就是人才,人未必出类拔萃,但必定独一无二、与众不同,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提出学校的价值在于提升学生的价值等众多令人思考的问题。[10]
6.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研究
继智慧地球概念提出后,传感技术、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富媒体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与社会进步紧密结合,进一步促进了物联网、智能技术与教育相结合,如何建设智慧校园、智慧教室、智慧教育成了当前的研究焦点。江南大学副校长田备教授做了《学习生态视野下的智慧校园建设》报告,创造性地从生态的角度出发来建设智慧校园,以期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他从百年江大与生态校园、创新模式与学习生态、信息推动与智慧校园三个方面,以江南大学为具体案例作了生动、详细的报告。报告中,田备教授对生态系统做了明确的界定,并从教育环境、教育平台、教师手段三个方面全面解读了智慧校园的建设与发展;指出创建智慧校园离不开信息化的发展,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最后他深情表达了投入智慧校园建设,推动信息化发展的愿望,提出以促进信息化与教育教学融合为目标,以服务全校师生信息化需求为责任,以创建“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为事业。[11]
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从环境、模式、体制三个方面对智慧教育进行了界定,他指出智慧教育是一种由学校、区域或国家提供的高学习体验、高内容适配性和高教学效率的教学行为。能够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为学生、教师和家长等提供一系列差异的支持和按需服务,能全面采集并利用参与者群体的状态数据和教育教学过程数据来促进公平。当前智慧一词是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随着智慧校园、智慧教室的建设与发展,智慧教育必将更进一步成为引领未来教育发展的关键。[12]
本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技术支持的教育创新与协同发展”为当前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传递了新的信息,分享了新的经验。论坛为来自不同国家、地域的教育技术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激发思维碰撞,促进学术交流和探索,进行实践切磋的重要契机和高端平台,从中可以看出我国教育技术领域正在发生的一些新变化,即“三个变革、两个发展”。
1.教学模式创新加速教育教学变革
教育教学的变革主要作用于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何克抗教授曾经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层次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忽视了对教学模式的改变。当前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改革为教育技术研究者带来了一种“思考冲动”,以翻转课堂为代表,改变了传统先教后学的方式,教学模式的变革带来了知识传授的提前和知识内化的优化,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学习理论和实践也越来越多,教学组织模式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教学方法由传统教授型向创新探究型转变。与此同时,教育技术理论研究在解决教育问题、设计新型教学模式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深入挖掘教育技术理论的支撑作用,以创新教学模式为支点,构建信息化教学方法,使得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更加深入。
2.教师和学习者角色变革促进教育创新
从国内外教育学者及专家的研究中可以得到启示,应该更加关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人,即学习者和教师方面的研究,如报告中针对关于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研究、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调查研究、青少年媒体影响、身体自尊以及人格特质关系的研究等。学习者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参与能够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虽然信息化环境为学习者营造了一个更加灵活、自主的学习氛围,但并不代表明确的学习方向。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的确定都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环境的变化促使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帮促者,教师角色的变化也大大推动了对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研究。让从学习者角度出发、终身学习理念支持的、协作共享的新兴技术更好地为教育变革服务。
3.协同共促开放教育资源可持续发展
由关于开放教育资源的探讨引向了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层面,由优质资源共享的理念到开放教育资源的不断实践,如何保证资源的优质性,如何推动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可持续发展也为更多的教育技术研究者所重视。我国开放教育资源建设需要在本土化的热潮之下深思和解决核心问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由高校提供资源,企业提供技术,组成教师团队,实现高校、教师以及运营商的三方协同共赢。同时将开放教育资源应用于传统课堂教学,促进教学效果最优化,在实践中加深对开放教育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和认识。而在尝试解答这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中也是引导我们重新规划、设计、建设和应用开放教育资源的途径,在与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紧密联系过程中为开放教育资源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动态系统。
4.智慧教育引领教育技术学创新变革
当前智慧教育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专家的探讨,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方向在哪里,智慧教育将是最好的回答。从数字化技术转为智能化技术而促发的“形变”,到从数字化教育走向智慧教育而引发教育系统的“质变”,以智慧教育引领教育信息化创新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中,智慧教育环境的技术支撑、智慧教学法的催化促导、智慧教育实践及智慧教育评价的开展是智慧教育理念有效落实的根基。智慧教育实践应以培养智慧型人才为目标取向,在智慧教育环境下应用智慧教学法引发创新学习实践。会议中黄荣怀教授从环境、模式到体制三方面深刻解读智慧教育,以智慧教育促进教育技术的学科发展,打造智慧型教育技术。
5.终极回归:人与技术的协同发展
技术支持的教育创新最终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教育在技术的支持下也在不断地寻求自我完善和发展。然而在实践中仍暴露出一些问题,即便有先进的技术支持,即便有教育模式的创新,即便有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教学效果、教育发展进程却与之不相匹配。当一批批技术浪潮席卷而来的时候,人是不是被放在对的地方了呢?杨镇华教授在报告中深情表达了人只有在对的地方才是人才,国家大力推行国培计划,通过对教师的培训以期来改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育的发展。教育创新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教育,而教育的发展最终是为了人的发展。在未来的教育发展中,教育技术学应当肩负起更大的责任,不仅要运用技术支持教育创新,还要变革教育,实现技术与人协同发展。
本次论坛报告百花齐放,精彩纷呈,通过专家学者的一场场学术盛宴,与会者了解了不同领域和视角中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动态,既有教育技术学科与专业的基本理论研究,又有新技术、新媒体和新理论的研究,体会到了学者们对热点问题的深入思考,对于我国教育技术专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后续应贯彻本届论坛主题,在教育技术研究领域中深入创新视角、拓展研究广度、深化研究层次。教育的变革、技术的发展需要国内外学者不断合作,共同分享,在国际平台上对话交流以推进教育技术专业协调发展。
[1] 杨九民.教育技术专业国家标准解读[R].无锡:第十三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2014.
[2] 山西润一.Rol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for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Needs[R].无锡:第十三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2014.
[3] 陈明选.变革与发展:教育技术研究的转型[R].无锡:第十三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2014.
[4] 祝智庭.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解读[R].无锡:第十三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2014.
[5] 沈书生.英特尔教师专业发展课程体系简介[R].无锡:第十三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2014.
[6] 刘清堂.面向学科的语义资源聚合及应用[R].无锡:第十三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2014.
[7] 王永固.孤独症儿童表情与情绪识别训练方法与案列分析[R].无锡:第十三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2014.
[8] 任友群.MOOC的旗帜能在中国打多久[R].无锡:第十三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2014.
[9] Margaret Haughey.Technology-human Interface Issues[R].无锡:第十三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2014.
[10] 杨镇华.数字化学习教育创新[R].无锡:第十三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2014.
[11] 田备.学习生态系统下的智慧校园建设[R].无锡:第十三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2014.
[12] 黄荣怀.智慧教育三境界:从环境、模式到体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6):3-11.
责任编辑 张军涛
Technology-supported Education Innovation and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A Review on the 13th International Forum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2014
HUWang,CHENRan,YANGCheng
/JiangsuNormalUniversity
The 13th International Forum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was successfully held in Jiangnan University in October, 2014. The theme of this forum is Technology-supported Education Innovation and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Education technology experts and scholars from home and abroad deeply discussed and exchanged their experiences. Among them, Yang Jiumin, a domestic Professor, made a detailed interpretation of the 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He noted that th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an applied interdiscipline, shouldering the important mission of promoting the educational reform and development. Junichi, a Japanese Professor, focused on how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an meet the needs of contemporary education, and put forward that the PDCA model, namely the practice, theory and disciplin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mutually reinforcing and inseparable. In addition, more than 500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made a thorough discussion at six sub-forum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new media, new technology and new theory of education informationization, digital learning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design in informationized learning environment,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informationized environment and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and distance learning.
international forum; educational technology;education innovation;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G434
A
2095-6576(2015)05-0051-06
2015-07-04
胡旺,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研究院、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jsnu_hwcy_1607@126.com)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 2010 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以学习者为主体的远程教育学习服务体系研究”(GKA103013);徐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信息化发展”专项课题“基于学生视角下信息技术微课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ZX12-14-E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