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基于PBL的小学数学课堂结构

2015-01-20 01:20郑春玲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4年12期
关键词:课堂结构小学数学

郑春玲

摘 要:PBL教学法主张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期学生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巩固问题”这一过程中,达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PBL;小学数学;课堂结构

PBL是英文单词Problem-Based Learning的缩写,是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教学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医学教学。近年来,国内逐步将PBL介绍并引入中小学教学中来。PBL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起点,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基于PBL的小学数学课堂结构可以简单概括为“四步骤八环节”。“四步骤”是指以“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巩固问题”为基本结构框架,意在落实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形成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教学氛围。“八环节”是指“情境导入,明确目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成果展示,点拨拓展,当堂训练,归纳提升”这一系列具体的操作细节。下面笔者结合我校教师执教的《三角形边的关系》一课为例,构建PBL的小学数学课堂结构。

一、提出问题——情境导入,明确目标

这一环节是指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采用有趣的方式(如浏览图片、欣赏音乐、观察实物、故意设疑、谈话引导、现场游戏、案例分析、讲故事、做实验等),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灵活地导入新课,以此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此基础上,灵活地选用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提出明确的问题,让学生学有目标,行有方向,牢记自己的学习任务,做到心中有数。

如《三角形边的关系》上课伊始,教师创设一个如何在“两建筑之间建一条最短的通道”为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接着逐步引导学生在路线图中抽象出“三角形”这个图形,并且趁势带领学生回忆三角形有什么特点,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学生关于三角形的理解被唤醒之后,最后直奔本课主题:任意给你三条线段,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吗?然后在指名尝试围三角形的过程中,明确要求,掌握方法:每相邻的两条线段端点相连。

二、探究问题——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这是PBL教学法的主要环节。呈现问题后,首先要求学生根据问题以及提供的材料独立思考,理清知识脉络,考虑解决问题的策略,碰到生疏的、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做好标记。其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教材,发现问题,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应以学生独立学习为主,要求学生精力集中,快速高效。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疑难问题或是想出各种策略,接着与本小组同学共同商讨解决。小组合作有利于学生相互借鉴多样化的思维方式,促进思维水平的提升。另外合作需要交流,这就无形中锻炼了学生准确表达自己思维的能力。

如在本节课中,为了探究“任意三条线段是否都能围成三角形?”这个问题,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三组纸条(用纸条表示线段):

第一组:红色纸条长度短于蓝色纸条长度

第二组:红色纸条长度等于蓝色纸条长度

第三组:红色纸条长度长于蓝色纸条长度

要求只能选择一组材料,把红色的一条线段剪成两条,两红一蓝围一围三角形。

学生先独立观察、再思考:应该选择哪一组材料比较合适?接着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所选材料。

三、解决问题——成果展示,点拨拓展

通过学生独立自学和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了初步认知与理解,有些还不够准确、科学、完整。所以,在这一环节里,作为教师要主导各小组将探究成果呈现给全体同学,组织学生采取板演、讲解、对话、挑战、辩论、评价等多种形式展示交流,彼此思维碰撞,点燃创新火花,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经过学生个体努力与小组合作共建之后,相信学生能够较好地完成绝大部分学习任务。至此,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参与其中释疑解惑,典型讲解,将知识进一步提炼升华。

如本节课中上面学生完成操作后,教师可以选择三组有代表性的成果进行展示:

第一组:红边大于蓝边,围成的例子。

第二组:红边等于蓝边,围不成的例子。

第三组:红边小于蓝边,围不成的例子。

通过教师呈现的材料,学生的思维很自然地引向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比较。通过三组成果的展示,学生得出“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

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后,老师的探究活动不要立即结束。教师进行了“实验验证,优化结论”的环节。教师要求每个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个三角形,量一量边的关系,并记录数据;然后要求与同桌交流,比较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学生通过观察对比,优化了结论:三角形两条短边之和大于长边。

四、巩固问题——当堂训练,归纳提升

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消化、巩固所学知识和形成技能,在这一环节里教师要精心选择和设计练习题。教师对一堂课学习成果进行精加工的过程,即把零散的知识形成条理性的、逻辑性的知识结构,并总结思维过程、方法及情感体验。应该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完成,以便了解学生学习效果。因此,这一环节同时具有“检测”功能。在这里,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所学内容进行要点性的归纳梳理,语言最好简明易记,提倡引导学生用口诀、歌诀、顺口溜或知识树等形式进行归纳。归纳时也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收获(感觉、体会等)和自己不明白的知识点说说,归纳不要局限于形式。

如本节课此时学生已掌握三角形边的关系,为巩固知识,教师在这一环节时设置了这样的练习:

①快速判断以下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

a. 2,2,6  (×)

b. 3,4,5  (√)

c. 3,3,3  (√)

d. 3,3,6  (×)

②有一个活动角,角的两边长分别是9cm、7cm,要加一根多长的小棒能围城一个三角形?小棒最长是(  )cm,最短是(  )cm。(边长均为整数)

以上两道习题,使学生在具体习题中,巩固了学生的所学知识,进一步归纳总结出“三角形两条短边之和大于长边。”这个结论。

纵观整节课,教师创设问题“任意给你三条线段,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吗”,并以此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借助动手操作、观察想象、合作交流、应用拓展,让学生在问题探索中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积累经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总之,PBL主张以问题为载体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方法。这种教学方式要求学生亲身体验数学活动,把学生的主体参与放在首位,让他们积极进行探究和创造性思维活动,使“主体”真正地“主动”起来,从而使课堂教学真正地为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习惯服务。

[参 考 文 献]

[1]Robert Delisle.问题导向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2]吴成华.问题导向学习(PBL)在课堂探究学习中的实践[J].龙岩学院学报,2006(8).

(责任编辑:李雪虹)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堂结构小学数学
重建小学低段数学情境教学课堂结构的分析
浅析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浅谈如何优化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培养职校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